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析与对策

2024-04-25丁亚红洪紫杰张春生赵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双一流

丁亚红,洪紫杰,张春生,赵宇

(河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多,体量大,人才培养规模大。2020 年教育部公开数据表明[3-4]:全国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共计594 所,其中地方高校484 所,研究生培养数量占全国的56.3%。可见,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5-7]。但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整体大而不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8-10]。因此,地方高校如何以“双一流”创建为契机,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值得深思[11-13]。

1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析

地方高校整体学科水平不高、科研创新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够,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不强,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诸多困难[14-15]。上述是导致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不高的客观因素,但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主观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部分地方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很少结合自身特色。同时,对培养目标的动态性、发展性和社会需求性重视不够,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足,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2)培养过程同质化。部分地方高校存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现象,包括课程设置、导师指导、选题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导致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不突出、实践创新意识不强。

(3)导师责任意识待加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高校师资规模有限,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均指导人数增加,但教师精力有限,对每名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度随之减少;二是地方高校部分导师对本学科领域前沿了解不够,研究方向不明确,存在科研项目不足或无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现象;三是地方高校导师上岗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新增导师缺乏岗前培训,导师指导能力欠缺。

(4)校企融合不够。基于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偏少等现实情况,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依托现场工程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从研究生选题开题情况可见,地方高校研究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的不多。

2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综上所述,“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9]。因此,在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和举措。

(1)加强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地方高校应结合生源状况,在充分调研、理清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内涵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地方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做好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同时,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创新需要及高校自身发展情况等,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和完善。

(2)完善课程体系。结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以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为载体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交叉学科群课程体系。现行的课程体系往往是按照单一学科设置,而实际的科学(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

(3)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按照“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互利合作为机制、以社会服务为支撑”的建设思路,实施“1+1+1”分段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在校内导师指导下,结合研究方向进行课程学习和资料查阅;第二年,在理论学习及资料查阅基础上,在校外导师指导下,结合现场实际问题,进行论文选题开题、室外试验及技术攻关;第三年,根据研究进展,在学校进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撰写成果及学位论文,完成学业。“1+1+1”分段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研究生从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进而提升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4)创新培养过程管控机制。基于地方高校学科平台影响力、教师实力及声望等因素,实施“大团队+个体导师”双指导模式,发挥团队导师优势,进行“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培养;建立团队内部研究生定期汇报制度,激励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从机制上保障导师乐于、勤于、善于指导研究生;实行培养环节末位重点督促制度,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排名后10%的学生进行预警跟踪,并督促其导师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过程管理。

(5)构建多元化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开发学生、教师、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及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生质量跟踪与反馈系统,用户可以随时反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毕业生培养质量做出评价,管理部门针对反馈结果,进行决策研讨,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通过上述措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获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1 个、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 个,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荣获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获批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 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8 个;获批河南省教研教改项目31 项、教学成果奖10 项,获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25 门次、河南省优质课程15 门次、在线课程3 项、精品教材2 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 项、精品案例项目15 项,学校先后资助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148 项、研究生精品课程66 项、案例库建设106 项、双语课程24 项。在上述平台及项目成果支持下,学校荣获中国煤炭学会煤炭青年科技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 篇、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6 篇、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9 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6 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48 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上级抽查中通过率为100%;荣获工程教指委“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 人、“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5 人。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创新能力得到社会认可。

4 结束语

“双一流”是国家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实现高层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评价高校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体现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研究生是地方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重点,教育部门、高校及导师要打造创新平台,提升高等教育综合水平。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双一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