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特色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以“病理学”课程为例

2024-04-24韩水平孙瑞芳吕茉琦杨妍琪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病理学思政

孙 颖,韩水平,孙瑞芳,吕茉琦,葛 攀,张 健,杨妍琪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在国家的大力引导下,医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趋势。我校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内涵、完善路径融合模式,总结经验与同行分享。

1 医学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育人工程,也是一项综合人才培养教改实践[2]。课程思政以课程中思想政治内容为抓手,将价值引领植根于知识传授之中,在课程教学中同步驱动,实现价值观塑造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发挥育人功能[3]。医学教育的价值观倡导理性与感性结合,医学生培养尤其注重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4],在医学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有利于树立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形成良好医德医风,与“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目前,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高等教育中已广泛共识、深入人心,课程思政教学几乎覆盖所有专业课程,教学成果层出不穷[5-6]。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医学类相关课程思政体系在教学目标、整合布局、内容发掘、路径融入、教师培养等方面得以快速发展。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已初步完成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基础版),融合切入路径设计,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和第二课堂开设等工作。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遭遇课程思政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包括[6-7]:①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薄弱;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团队协同效应较难实现。②思政内容陈旧、重复,或与专业知识不完全匹配。③融入路径生硬,为了思政而思政的“两张皮”现象滋生。④思政考核机制不完善或缺失如,思政教学效果缺乏有效评价过程,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容易流于形式。针对上述问题,我系教师广开思路,探索创新,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 “病理学”学科特色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病理学”是经典的基础-临床桥梁学科,是专业性强、学业任务重的大面积基础课程。病理学的发展历经数千年,思政人文素材丰富。我校本科生“病理学”课程多在第四学期开设,该时段不仅是学生建立疾病认知的初始阶段,也是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塑形的关键阶段。教学团队深度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牢固,求知欲强等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融入内容和切入路径,开阔医学生思路和视野,端正职业态度,实现专业和立德的交叉互补。

2.1 打造思政能力过硬的专业教学团队,明确教学目标和统筹管理

病理学系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体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主旨要求,通过思政教学系列培训、定期集体备课讨论、人文知识集中学习结合自主学习,实现教育理念的高度统一,综合提升教师团队的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病理学系教师全员参与思政素材收集工作。由于教师年龄、爱好和研究领域不同,提供的思政素材具有极大的时间跨度和学科广度。学系制定思政案例编写原则和要求,提供编写体例说明,教师规范书写思政案例,既保障思政素材的整体质量,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材编撰能力。

根据课程思政元素应具备基础性、科学性和方向性的原则[8],我们经反复研讨后确立“家国情怀培养责任与担当”“个人品质培养做人和担当”“科学价值观开展职业教育”作为“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三个目标。三个目标虽然同向同行,但各有侧重,思政素材按照不同目标分类存档、分层管理。教学团队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统筹规划配置贴合的思政目标及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避免不同教师对同一思政元素的重复使用,或出现“各自为政”“毫无关联”的思政元素讲授,从教学管理角度保障思政内容体系前后衔接,有序叠加育人效果。

2.2 建立匹配学科和专业特征的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我们在明确课程教学定位与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将以往分散、无序的思政素材完善补充、提炼整合,构建“病理学”特色型课程思政案例库(升级版)。具体措施如下:①新发掘或再加工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突出病理学学科属性,将思政案例素材与传统教学大纲系统匹配,形成与专业知识平行架构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高效促进思政内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做到专业知识要素和思政教育内核的精准衔接,实现德才并育的教学目标[9]。②增加案例库素材体量,每个教学章节均设有案例分别与“家国情怀培养责任与担当”“个人品质培养做人和担当”“科学价值观开展职业教育”三个目标对应相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制/专业的学生和不同的时间场景选取差异化的思政素材,避免单调性和同质化教学,灵活配合“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表1)。另外,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案例多被制作成图片、小视频、幽默小动画等直观输出形式,自然融入课堂讲授,或者在“病理教学公众号”推送播放。实践证明,全面提升“病理学”课程思政内容的系统性、专业知识的关联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常能引发学生共情、共鸣,有效发挥协同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10]。

表1 升级前后思政案例大纲及其对应的教学目标、适用专业示范(绪论部分)

2.3 优化进阶式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将思政内涵渗透到教学各环节

我们设计“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提升→第二课堂补充”的进阶式教学过程,探索逐层递进的课程思政融合推广路径,充分利用教学场所、教学考核、实物展示、社会实践等各类育人载体,形成一个辐射面广、延伸度长的课程思政育人载体链条[11]。

进阶式融合路径设计思路包含第一课堂深度覆盖和第二课堂扩展外延。教师编写专业教材时,推出每个章节对应的“课程思政”单元,预置“课前”学习模块;专业内容与思政内涵融合于课堂讲授进行“课中”综合输出;过程性考核设置课程思政相关考题,完善“课后”评价流程,通过考试题目和答案强化思维、记忆效果;三位一体保证第一课堂思政架构完整有序[12]。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新的载体[13]。因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通过思政素材展示陈列、社会志愿服务、教师与学生深入座谈等方式,多渠道转化思政教学成果,提升社会影响力,全面深化特色性第二课堂建设。目前,该融合路径全面贯通并常规应用于本科生教学,获得广大师生好评。

2.4 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考核机制,是督促课程思政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策略之一[6]。为了及时掌握病理学课堂授课、教学效果、课后复习和课程思政开展的基本情况,我们定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得教学评价和了解学生需求(表2),得出如下结论:①专业内容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有效途径和资源及时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对课后自测需求意愿强烈;②人文思政内容强有力辅助专业知识学习,作为扩展知识点融入常规教学,学生认可度高。

表2 某医学院试验班病理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反馈(部分问题)

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学系建立了思政元素协同专业知识的线上线下混合过程性考核系统,同时满足知识点强化和思政考核的双重需求。理论考核多以线下“课后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提出人文思政问题,获得开放性的答案;实验教学则通过配套各章节的“随堂测”线上考核平台(问卷星电子版),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完成评价过程。实践结果表明,思政人文试题得分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既能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权重,引起学生重视;也能及时反馈思政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快速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

3 内涵建设和路径创新探索

3.1 思政内容推陈出新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精准专业而非“老生常谈”的思政元素会明显提升教学效果。①贴合学科且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更能引发学生关注。例如,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高年级医学生对西医开创先驱“希波克拉底”已经较为了解,兴趣度和关注点下降;转换成介绍相对陌生的西医继承发扬者解剖学家“盖伦”时,学生们对他的生平充满好奇而认真聆听,也能产生仰望崇敬之情,实现同理共情的育人效果。②引入正能量、紧扣时代主题的优秀案例丰富教学资源。例如:以往在介绍尸检意义时,教师常常举例南宋法医学家宋慈及其编著的《洗冤录集》,学生虽然听着有趣,但囿于时代久远,印象仅仅停留在“知道”“听说过”的认知层面;近年的课堂讲授中,笔者通过图文展示病理专家在“新冠”病毒流行初期,利用特殊的“负压解剖方舱”,身先士卒对新冠病毒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并将研究成果与世界共享的案例,既凸显了尸体解剖对临床工作重要的辅助意义,又潜移默化地注入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的人文情怀,学生听课非常专注并深受感动,寓教于学效果良好,实现“教”和“学”双赢的目标。

3.2 思政考核方式创新

过程性考核的主要目标不是传统意义的成绩测定和教学效果评价,而是以考试为手段,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14],考试题目的输出,也是知识点的再强化过程。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考核以“课后大作业”或“随堂测”为主要形式,将考核知识点分散,学生压力小;试题覆盖专业内容占(80%)和思政内容占(20%),符合多数学生要求,在多次小测验中体现思政教育权重,并纳入最终综合成绩。思政考点覆盖医学史、人文、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例如:建立细胞病理学的科学家是?(“绪论”章节题目);最早提出炎症特征“红、肿、热、痛”的西方医学家是?(“炎症”章节题目);总结“伤寒玛丽”故事给你的启示?(“感染性疾病”章节开放性题目)。这些经典的、专业相关医学人文命题,辅助学生塑形医学史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以考促学促思考”的教学目标。同步进行的专业考题自测能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保障专业学习与思政体验的协同提升。

3.3 特色型第二课堂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创办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史,“西迁精神”赋予学校丰富的红色基因[15]。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诞生于北大医学部抗日迁陕进程中,开创西北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铸就了“兴医强国,艰苦奋斗,精勤育人,救死扶伤”的抗战迁陕精神[16]。前辈专家为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文字档案、影像资料以及实物标本,包括教授手绘的各种病变图片、本校教职工尸体捐献记录、精心收集珍贵的疾病标本等。这些资料标本除了本身具备教学应用的专业属性,兼具爱岗奉献的人文属性;既是常规教学资源,也是思政实物素材。教学团队深度发掘教学资料内涵,规划制作“病理学科发展史”“病理学系发展史”“教学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校友”等版块;在教学实验中心公共区域,开辟第二课堂展示空间,图文呈现学科特征和学系历史。学生每次进入实验教室前,即能参观浏览,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先辈们扎根西部、大医精诚、勇攀高峰的科学价值观。第二课堂资料展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教学进展定期更换,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全面促进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注重思政教育的成果转化,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社区,宣传医学知识和人文理念,增强医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对公共医学课题调查论证,向卫生机构提交建议,树立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各种公益活动获得良好社会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促进“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培养。实践证明,将思政教育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既是对思政理论的实践应用,也有利于思政理论的深化升级,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实现学用结合目标[17]。

4 结语

我们期望将“专业性强”“接地气”“同理心和共情性”“学生认可度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知识讲授,落实“水溶于盐而非沙”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完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合互动,从病理学史的学习延伸到医学史、党史和国家发展的情怀教育,帮助医学生将知识/认识转化为行为驱动,服务社会大众,深化德才契合的医学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病理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