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发展展望
2024-04-24田川南海风
田川 南海风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植物园 2.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迁地保护国家本土植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实施国际植物园标准规范的生物多样性整合保护的机构,要求具有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准、物种保护基础、科普教育能力、资源利用技术和园林园艺水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发掘利用和科学传播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指国家批准设立,由若干个国家植物园和区域性综合植物园组成的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带与生态系统类型的迁地保护研究网络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能够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发展建设。2022 年,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相继在北京和广州挂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实质阶段。地方植物园如何借助这一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崭新课题。
本文介绍了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从抓住区位优势、结合政策导向、扎实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转化利用等维度,阐述呼和浩特市植物园未来的发展思路,希望能够为自治区植物园建设提供借鉴。
一、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市植物园于1984 年正式成立,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是一所集引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游憩休闲、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植物园。原址位于乌兰夫纪念园,2018 年搬迁至白塔机场西侧3 千米处,占地面积50公顷。呼和浩特市植物园与呼和浩特市园林科研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目前,植物园有在编职工96 人,其中高级职称30 人,中级职称23 人,初级职称7 人,管理岗4 人,工勤人员32 人。人员比例合理,科研力量较强。
1.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植物园搬迁新址后,截至2023 年底,已完成丁香园、蔷薇园、耐阴植物园、忍冬园的建设。草原风光园内部路网和旱溪建设已完工,计划2024 年完成草原风光园内草甸草原片区、典型草原片区、荒漠草原片区以及沙生植物片区的植物配置,同时完成牡丹芍药园建设和水生植物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专类园建设为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发挥引种保育和科普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2.植物引种利用相结合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呼和浩特市植物园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广泛收集区内各类植物。自建园起,呼和浩特市植物园一直非常重视植物引种保育工作,尤其注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和乡土植物资源的收集工作。园内收集保存的植物资源类型主要有活植物资源、种质资源和标本等,目前收集、保育植物75 科165属450 种,其中乡土植物48 科132 属280 种。呼和浩特市植物园隶属于园林系统,还承担着丰富园林绿化面上植物选择、解决园林工作实际困难的任务。因此,在植物收集方面除关注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植物外,还高度重视有园林用途的乡土植物。目前,呼和浩特市植物园有大棚36 座、圃地120 亩,2023年经过培育推向市场的乡土植物有北葱、山韭、长尾婆婆纳、耧斗菜、桔梗、荆芥、高加索蓝盆花、二色补血草、地榆等16 种,年产乡土植物近300 万株,其中高品质乡土植物10 万盆。
3.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建园以来,开展了适合自治区气候特点的新优乔灌木引种栽培试验、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形态建设与乡土植物推广应用、耐阴地被植物在呼和浩特市的引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内蒙古野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选育与标准化种植技术等研究,共完成21 项科研课题,其中10 项先后获得市级和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出版《呼和浩特市园林植物图谱》《呼和浩特植物图鉴》工具书两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授权专利5 项,撰写制定地方标准9 项,通过国家草品种认定3 项。此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效。
4.积极推进科普教育工作
呼和浩特市植物园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围绕“市花”丁香、“市树”油松、植物与生活、植物与环境等内容多次举办各类科普展览,积极宣传推广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现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和野生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与各中小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是自治区各大高校生态学、植物学、园林学的实习基地。
二、与国家植物园建设要求的差距
1.国家代表性
国家植物园要求在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呼和浩特市植物园科研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科研楼尚未建成,制约了相应功能的更好发挥。
2.科学系统性
植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植物园建设的首要使命,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支撑,系统开展所在区域与气候带受威胁野生植物的综合保护,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呼和浩特市植物园正在着手建立符合实际的植物引种规划及科学的管理机制,优先引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和特色植物,并注意保留乡土植物的基因型。鉴于内蒙古宽广的地域跨度以及丰富的气候类型,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如何成功引入“故土难离”的珍稀濒危植物的技术难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3.社会公益性
国家植物园要求以增进社会福祉为目的,在野生植物收集保存、科学研究、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等方面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公益服务。目前,呼和浩特市植物园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员老龄化、资金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在植物收集、资源利用、科普宣教等方面与国家植物园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公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植物园节点景观
三、发展思路
1.抓住区位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在扎实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必须牢牢把握机遇,立足呼和浩特市,面向全区,辐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打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区域性中心,广泛收集适合本区域栽植的各类植物,加强科普宣传及科学研究,并将其与园林实践相结合,注重乡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发挥首府优势,争取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项目及资金支持。
目前,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周边没有其他区域性综合性公园,白塔机场搬迁后,释放出来的土地将会是城市新的增长极。植物园地处该区域中心,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植物园对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呼和浩特市植物园还应该积极对接周边城市的植物园,联合自治区所有植物园的力量,构建全区植物园系统网络,统筹各个植物园引种保育工作,避免出现“简单的都有,复杂的都没有”的植物收集保育情况。
2.结合政策导向,扎实推动工作
植物园是人类保护自然的重要一环,国家植物园体系和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将构成我国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完整科学体系。国家植物园设立和建设要求具有三项核心指标:一是国家代表性指标要满足专业先进、物种典型、文化独特的要求;二是科学系统性指标要满足保护实践、合作网络、组织机构、基础保障的要求;三是社会公益性指标要满足公众参与、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要求。要想满足以上要求,需要科学规划,长期努力。
(1)进一步提升国家代表性
立足本地实际,将内蒙古区域内的植物收集好、保存好。内蒙古拥有野生维管植物144 科、737属、2619 种,分别占全国维管植物科、属、种的47.5%、22.9%、8.2%。其中,种子植物2551 种,蕨类植物68 种。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对自治区分布极度狭窄、种群数量稀少或原生境破坏严重的植物已经开展保护工作,5 年内争取实现本区75%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园区得到收集保存,并对其中部分物种开展回归和种群恢复相关工作。通过迁地保护等手段,呼和浩特市植物园计划建设草原风光园、丁香园、蔷薇园、耐阴植物园、忍冬园、水生植物园、炫秋园、杨柳园、桑榆园、松柏园等13 个专类园,在5 年内实现园区内引种保育内蒙古野生植物1000种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引种保育工作,体现就地保护的专业性、突显物种典型性、展示文化独特性。
(2)进一步完善科学系统性
制定科学的植物园发展规划和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完善各流程基础条件,注重本土植物的收集、保存和研究,保证野生来源的植物种类不低于50%。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及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尽快建成具备开展科研、保护、科普宣教、园林园艺、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要求专职科研人员占比50%以上,并拥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
(3)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扩大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展示,解决园林行业的实际问题,让社会各界看到呼和浩特市植物园的科研成果和实际价值,以此争取到呼和浩特市、自治区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保障各项工作可持续开展。积极开展与植物园功能相关的社会服务,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园林植物科普节活动,并陆续打造丁香节、药食节、草原风光节等科普品牌,将植物知识与地域文化紧密融合并充分展示,着力讲好内蒙古植物与内蒙古地理、环境协同演化的故事,彰显内蒙古独特的植物魅力,形成全季、全域、系统的科普体系。
3.注重乡土植物,突出地方特色
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同时也是园林科研所,要将解决园林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目标之一。目前,呼和浩特市各级园林管理部门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养管要求和有限的资金投入矛盾,只有加大低维护、多年生、节水抗旱的乡土植物应用力度,才能有效化解以上难题。同时,乡土植物的应用可以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景观,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景观同质情况。呼和浩特市植物园计划在5 年内将30 种选育后的乡土植物推向园林市场。
随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呼和浩特市植物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对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将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明确定位,理清思路,为尽快融入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切实努力。
蔷薇专类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