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作者如何靠内容本身突围市场

2024-04-24文|夏

出版人 2024年4期
关键词:姚崇旧唐书公主

文|夏 光

青年作者被读者接受、认可的前提,我相信还是文本本身。

当我初次了解到《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这个选题的时候,说实话,第一反应是惊讶:写杜甫啊,好大的工程,好大的挑战。

我一直觉得杜甫是个令人有点“望而生畏”的名字。他既不像李白那样潇洒,也不如苏轼那么亲切,总感觉更严肃一些。诗圣的名头传了千百年,历朝历代的注疏、细密复杂的考证,各种详解、分析,层峦叠嶂。要走完长长的研读之路,才敢说自己对他略有了解。一首诗到底写的是哪件事,一句话到底指的是谁,典故究竟怎么用……细枝末节都能写成论文。光是前辈学者的已有成果,就够你读上很久很久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让我写杜甫的论文,大概得正襟危坐、沐浴焚香才行(看稿也如此)。

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个题目确实令人好奇,一位年轻的老师现在要写杜甫这个大诗人,会有什么新的角度和方法呢?踩在历史学家的靴子里,会怎么看杜甫呢?

知识的饱腹感,充实的阅读体验

交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王老师写定一部分就会发来。粗浅地读完书稿的前几章,倒是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作者选择的写法,给我的感受就两个字,踏实。从青年和中年杜甫出发,勾连了大唐盛世的方方面面。从中古的家族、唐代的刑律、文学派的来龙去脉到选官的制度、后妃储位的争斗、边塞的形势……各个方面延伸开来,就像是在一棵树的不同枝丫上旅行。原来杜甫生活的时代是这样的,原来杜甫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于是诗圣也不是云端上遥不可及的人物。充分的史料、细密复杂的注释并不觉得烦琐,反而带来一种资料性的、知识性的“实在”感。条理明晰的学术写作,有时读起来确实很像侦探小说,有抽丝剥茧的阅读感受。

但是,这种知识的“饱腹感”伴随而来的则是编辑过程中更大的工作量,最大的挑战就是资料的核查与整理。我一直相信这部分的工作不能全部丢给作者“文责自负”,毕竟再高明的作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修补一些写作中的疏忽,也是编辑工作的应尽之责。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种回到学校做研究、写论文的感觉。除了《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全唐文》这些最基本的唐史研究史料,作者还采用了大量的出土墓志、碑刻铭文类资料,更不用说前辈学人经典的成果和考据。在谈到唐代边塞的部分,甚至还有国外学者关于突厥文碑铭的书籍资料。最终,光是我这里参考的部分文献资料和图录大小就有足足8G。能够沉浸在文稿和史料之中,是难得又纯粹的体验。

对细节认真严谨,让历史抵达读者案头

在处理书稿的时候,有很多细小的问题需要注意。人名、地名要统一呈现的体例,比如括注今日地名时使用的格式。涉及年份计算、人物年龄时,也要复核,重新计算一遍(特别是要注意古人计算年龄的方式)。还需要注意一些历史的细节,譬如书中提到了越王李贞,担任蔡州刺史。但唐初,此地地名还是豫州,是后来避唐代宗李豫讳,才改名为蔡州。还原到作者笔下的唐初,这里就应该把地名改回豫州。

再比如,唐代著名的“奸臣”杨国忠,本名杨钊,天宝九载,因避“金刀之谶”而改名。书中就选择以天宝九载为分界线,此前称杨钊,此后称杨国忠,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而宰相姚崇,他的名字原本是姚元崇,开元年间改名为姚崇。如果按照具体的时代对应细分,理论上应该用他当时使用的名字,开元之前用“姚元崇”,开元后用“姚崇”。但书中既有具体的故事,也有很多不涉及年代的、对于唐代中央政治、宰相权力更迭的概论,所以讨论下来,还是统一为“姚崇”,但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有时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背后也有复杂的论证过程。比如,在初稿里,有一句“张 在开元十七年(729)尚宁亲公主”,脚注标明来自《新唐书·诸帝公主》。核查之后,发现原文作“下嫁张卫”。下文所引《封唐昌公主制》则称“唐昌公主出降张 ”(与此同时,新唐书记唐昌公主嫁薛)。旧唐书的元献皇后传则称“宁亲公主降说子 ”。不知其中可有考辨过程?或者此处的引用是否应该改为旧唐书?提出疑问之后,作者很快进行了修订,并在脚注中给出了更具体的推论细节。再如书中提到李白天宝元年入长安,《旧唐书》只作“天宝初”,提出疑问之后,作者也在注释里给出了郁贤皓先生此前研究的结论,作为参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在难以一一细数。

主要人物生卒年,制作时间线拉页,便于理解查阅

这些细节虽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并不显眼,甚至可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但对于我们这些做书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文稿整理完之后,进入版式设计的环节。为了阅读时方便对照,我们坚持使用随文的尾注,而不是章后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能够参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密度不小的注释,有时会导致正文和注释中出现大块的空白。经过前前后后五六版对字号、版心的调整,才有了目前读起来相对舒适的版面。书名也经过反复商量。最初总编建议过“杜甫的前半生”,但我们和作者反复讨论,还是希望使用更准确的概念,以免误解——毕竟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杜甫传记,而是以他的人生为引的唐史作品。封面设计上,大气稳重的风格从一开始就是我和设计师共同选择的方向,砖红色也是很早就定下来的(甚至下一本《战乱》的蓝色也已经选定)。

很多人都会说,新书上市,才是“战役”的开始。在当今社会,青年作者的生存环境可谓是竞争激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更多的读者所看见和认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编辑和营销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我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作品能否被读者接受和喜爱的,还是文本本身的质量和魅力。

总之,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文本质量的核心地位,明确自己的创作定位,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推广途径,相信一定能够在文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今这本书已与读者见面,希望它能有机会抵达更多人的案头。■

猜你喜欢

姚崇旧唐书公主
姚崇的眼力与能力
《辽史·公主表》补述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爱哭公主》
粉红兔公主镜
姚崇拒住四方馆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姚崇拒住四方馆
小公主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