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速推进“六地”目标落地 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新局面

2024-04-24刘海军张文烨张超

辽宁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战略规划目标

刘海军 张文烨 张超

〔内容提要〕本文以辽宁省“六地”建设目标为背景,提出推进“六地”目标落地,开创辽宁全面振兴新局面的建议。要通过深入调研,探寻“六地”建设的内在规律;通过统筹谋划,绘制“六地”建设的路线图;通过勇于实践,形成“六地”建设的早期收获;同时,优化政策供给,形成“六地”建设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东北振兴;辽宁振兴;“六地”目标;战略规划

中共辽宁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等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确定了“四梁八柱”。当前,以《意见》为指导,通过调研、规划、实践“三措”并举与优化政策相融共进,全面推进“六地”目标落地,使之引领全省的各项经济工作,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深入调研,探寻“六地”建设的内在规律

“六地”目标,是中共辽宁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等系列指示精神,就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目标定位提出的最新战略构想。通过深入调研,进而发现达成该目标的内在规律,对于事半功倍完成后续工作,直至最终达成该目标意义重大。

以“六地”视角再悟省情、省况。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不同历史时段的宏观发展目标,辽宁多次启动省情调研分析,对当时全省制定战略、编制规划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迈进新时代、面临新任务,应将“六地”具体目标置于在国内外大背景下,紧密结合“六地”建设需要,调研分析我省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以“六地”视角研判百年未有之变局。建设“六地”的路径选择、方法取舍,均与辽宁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蕴含的机遇与挑战息息相关,故科学的环境分析是围绕“六地”正确决策的必要前提。鉴于当下百年变局深刻演变,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变革机遇与风险挑战同向增长,国内又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应围绕“六地”建设特定需求,分别调研分析辽宁在国内、国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预测这些机遇与挑战未来的变化趋势。

以“六地”视角借鉴“他山之石”。当前,国内外不乏可资“六地”建设借鉴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其经验、教训,对于辽宁少走弯路,甚至发现“捷径”颇具价值。如,对于“六地”之一的“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来说,北京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武汉、福建正分别打造全球前沿科技重要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均是典型样板。深信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会给辽宁的类似实践以积极、有益的启发。

二、统筹谋划,绘制“六地”建设的路线图

在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编制的规划(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鉴于“六地”目标是辽宁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宏伟蓝图的“浓缩版”,凝聚着“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的崇高追求,为使其尽快落地见效,省内各级政府的规划工作应当及时跟进。

全面规划,系统部署。以《意见》为基础,围绕“六地”目标,应着手组织编制相应的总体规划或建设“六地”实施方案以及基于“六地”分类的专项规划,构建“六地”规划体系。同时,对标《意见》及其“六地”目标并与编制中的“六地”规划体系作好衔接,经必要程序,适时修订完善正在实施的有关规划,以正确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分步落实,有序实施。应将《意见》及其“六地”目标以及拟编制的“六地”规划体系的阶段性成果,及时纳入省内各级政府“十四五”下半段以及三年“突破”行动方案的后两年工作安排,相应落实于后两年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相关具体工作方案,使“六地”目标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延伸”规划,前瞻布局。当下全省正在编制或即将编制的重点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以及其他重要的規划类规范文件,均应将《意见》及其“六地”目标作为开展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鉴于国家到地方的“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启动在即,应将《意见》精神及其“六地”目标定位作为主线贯穿于辽宁该规划的思路编制及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确保“六地”目标成为辽宁“十五五”规划的核心目标。

三、勇于实践,形成“六地”建设的早期收获

尽管《意见》明确了在全面完成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十四五”规划要求、如期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基础上实现“六地”目标的战略步骤,但从“六地”目标涉及任务的角度看,它又是辽宁此前振兴规划与实践的“接力”和升级。为“抢先抓早”、争取发展战略上的主动,当前应围绕“六地”目标,选择那些思路已经明确的重点工作,保质量、抢工期,力争率先形成一批重要的工作成果。

“既定工作”应“提档升级”。鉴于《意见》及其“六地”目标与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十四五”规划、三年“突破”行动方案保持着发展战略上的连续性,故高质量完成这些“既定工作”,既是建设“六地”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六地”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应依据《意见》、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最新变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强烈的精品意识,在完成各自承担“既定工作”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使最终成果既能满足“既定工作要求”,也能适应“六地”建设需要,并为“六地”建设拿下“基础分”。

“新设工作”应成为“新引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意见》围绕“六地”建设,在此前我省“十四五”规划、三年“突破”行动方案等基础上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新工作、新举措,如:打造万亿级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基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及畅通“北粮南运”通道等。当前,为使这些“新设工作”充分展现辽宁的使命担当、先锋意识,应在调研论证、“滚动规划”的同时,坚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验收,宜快则快、宜早则早,使这些“新设工作”及时给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战略对接工作”应实现新突破。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其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一是应高标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我省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中心枢纽;通过积极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我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二是积极筹备衔接国家即将出台的支持东北振兴新政。应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原则,先行提出请求国家支持的政策清单及其相应的实施方案,以提高政策争取与衔接的有效性。三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辽宁比较優势,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四、优化政策供给,形成“六地”建设的有力支撑

实现“六地”目标,除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外,有效的政府调控作用不可或缺,其中相关政策的引导乃至广义的体制机制环境的支撑则是重中之重。

优化政策配置。“六地”目标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新时代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格局,也为各项宏观政策优化、升级提供了相应的“靶向”。当前,省内有关政府部门应对照“六地”目标体系化梳理现有政策,形成对应“六地”目标、公开化的专项政策“清单”,以方便社会相关群体知悉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标实现具体目标的实际需要,及时制订个案化的具体政策优化方案并不失时机加以改进。

增强政策合力。“六地”目标覆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的政策也相当广泛。囿于现行体制下一定程度存在的“条块分割”,相关政策资源仍分布在不同层级的不同政府部门,政策的指向也各有侧重。当前,省内有关政府部门应对照实现“六地”目标的专业要求,在特定范围内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重点协调政策资源的统一使用问题;同时按照实现“六地”目标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以最大程度获得国家、地方政策的“合力”效应。

强化政策管理。实现“六地”目标的过程,自然也是相关政策发挥作用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为使相关政策与时俱进、政策效能得到持续提升,应围绕“六地”目标的实现过程,由政策的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构建以政策评估—改进为关键环节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相关政策高效运作。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战略规划目标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论油气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