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学生农业农村就业观研究

2024-04-24朱琴王雪婷高璐晗申怡然王洁

客联 2024年1期
关键词:就业观高校学生乡村振兴

朱琴 王雪婷 高璐晗 申怡然 王洁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乡村人才振兴和发展,离开乡村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无源之水。高校学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后备力量,如何把高校学生的人才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优势,既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又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本文以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农业农村领域就业观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高校学生农业农村就业观现状、发掘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树立面向农业农村的就业观提供正确导向,提升高校大学生农业农村就业意愿就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学生;农业农村;就业观

一、学生农业农村就业观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高校学生,呈现出高校学生农业农村就业意愿不强,稳定性工作是农业农村就业首选,多数学生可接受的涉农最低工资在3500元以上,高校学生对农业农村就业政策了解度较低,大学生了解农业农村政策的主要途径是新媒体等现状。

二、高校学生农业农村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第一,就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个体受成长背景、家人工作影响形成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向农村或者向城市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同时也受当前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第二,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较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锻炼,从而对自身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盲目从众,城市工作岗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农村却面临人才匮乏局面。第三,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是否为农业类专业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具有影响。

(二)个别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尽管当今媒体传递消息新闻具有及时性、透明度高等特性,但媒体夸张渲染就业困难及农业农村就业的相对劣势。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播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冲击,以至于大部分大学生不想进入基层就业。多数大学生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社会上相关政策热点,并且大学生大部分都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个人价值的思想和情怀,但是却受到社会中有部分媒体大力渲染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拼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嘲讽毕业后选择返乡的大学生,在这种消极的观念影响下,部分学生出现扭曲的就业观。

(三)家庭就业观念仍偏于传统

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选择农村或者城市发展的影响显著。有一部分家长把整个家族的希望和荣辱寄托子女身上。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是否走向城市就业,而非向农业农村领域就业。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个体家人反对大学生到农业农村领域相关领域就业可以反映出当前中国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家庭观念还是偏于传统。

(四)农村发展环境相对较差

由于农村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农业农村就业观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的、到农业农村领域就业创业积极性。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还存在客观差距,尽管近年相关“三农”政策的实施,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让农村经济快速变化。但是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仍对农村保留贫困落后、观念封闭的刻板印象。大学生主要考虑到农业农村领域工作后生活环境较差、卫生情况不良、出行交通不便等因素而不愿到农业农村领域工作。但大学生对农村工作环境的可取之处,如生态环境等优点却不在主要考虑范围内。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学生农业农村就业观的培育对策

(一)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大学生要想勉励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国家需要同自身价值结合起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投身于农村与基层就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主冒险的魄力,敢闯敢创,致力于农业农村的实践创新。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地方开展的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与技能培训,训练自己的创业胆识,兼顾风险和利益,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二)改善社会舆论导向

改善社会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农业农村就业,营造健康的农业农村就业氛围,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媒体一方面应该配合政府做好宣传,比如对农村就业政策的宣传、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的宣传、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优势的宣传和农村工作机遇的宣传;另一方面媒体自身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专题节目与活动加强毕业生服务农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毕业生带着荣誉感和自豪感自愿选择到农村就业,当他们自信地扎根于农村基层,自然能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当他们在农村基层的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呼吁更多大学生生选择农村就业,以此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的良性循环。

(三)家庭改变传统择业观,鼓励自主选择

高校学生家长要改变追求稳定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铁饭碗”理想工作的观念,让子女追求适合自己的就业,找准定位,发挥特长,增强农业农村就业意愿,调整较高的就业期望,改变走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的传统就业观,帮助子女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考虑向农业农村就业。同时,社会各方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家庭转变就业观念,用已经在农业农村领域就业并取得成功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让更多中国家庭认清发挥专业的优势在农业农村领域、在基层一线与城市同是高校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能的一片广阔天地。

(四)营造良好的基层发展平台

政府是推进农村引进人才的重要推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应从针对农村和高校大学生的两方面着手。一是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农业农村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政府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对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进行宣传,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此外,政府還应当重视对于高校农业专业的开设与管控,加强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贯彻实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通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农村吸引人才的物质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才农村就业水平。

四、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高校大学生的农业农村就业观,了解到大学生自身存在对自身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对大学生就业仍停留在保守的就业观、高校教育引导不足、政府及媒体对政策发展趋势讨论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首先家庭和高校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要齐头并进,最后政府、社会乃至国家层面引导大学生就业观时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持续深入推进相关鼓励人才流向农村的政策,进而促进高校人才向农村回流,促进农村的振兴与发展。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朱琴(2003-),女,河北张家口人,本科学历,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第二作者:王雪婷(2001-),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学历,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法学。第三作者:高璐晗(2002-),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学历,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第四作者:申怡然(2001-),女,河北邯郸人,本科学历,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法学。第五作者:王洁(2005-),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学历,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农业大学2022-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46

猜你喜欢

就业观高校学生乡村振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