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23张辉
作者简介:张辉(1985~),男,汉族,安徽濉溪人,安徽省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摘 要:在“生本”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向,提升对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为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将浅要研究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压强一课为例,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合作探究性学习;初中物理;压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126-04
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小组的方式,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任务。此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合作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压强一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更加主动积极。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去实际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发现问题,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跃。因此,采用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合作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去思索、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认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方向,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合作探究性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度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问题关键因素的捕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在自己所组成的小组内探究,相互交流、协作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交流想法,分享经验,学习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二、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一)学生能力不足
一方面,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和整理,但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强化,保证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合作意识不强。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但是有些学生可能缺乏合作的意识,习惯于独立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时间安排不当
合作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团队合作和思考,但是由于教学进度的压力,可能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既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又不落后于教学进度。同时,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贡献,但是有时候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在限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时间管理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三)评价方式
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团队共同完成的结果,评价学生个人的贡献和能力会面临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评价,也注重个人学习能力和表现的评价。在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评价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学生的自我感受和展示,这样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带有主观色彩。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可以引入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三、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分组,奠定合作探究之“基”
1. 分组分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其组织在同一个小组中,以便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对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将其组织在另一个小组中,并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教师需要明确每个组员的责任。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每个组员都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和担负相应的责任,以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小组组员角色学生性格角色职责
组长善于组织和协调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的活动
记录员和观察员擅长观察和记录负责记录小组的讨论和实验结果
发言员善于交流、表达看法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的成果
通过明确责任,可以促使每个组员充分参与合作探究,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角色分配。这样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又能够促进小组内的良好合作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的分组和组员责任安排建议进行合作探究性學习。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初中物理教学将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2. 教学准备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学内容,准备实验器材和小组合作所需物品,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并进行自我提高。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压强”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本课的知识点、实验要求以及相关概念的引入方式,确保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
其次,教师需要提前安排好实验器材和小组合作所需物品。根据本课的实验要求,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和物品清单,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同时,准备好小组合作所需的小组讨论卡片、笔记本等辅助工具,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预习、讨论、实践等方式进行自我提高。教师应该提前研读相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各种实验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保证自身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充分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内容,深入合作探究之“径”
1. 明确重难点
第一,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对压强这一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和理解不准确。因此,教师应重点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同时引导学生弄清楚压强与力、接触面积的关系,并理解压强对物体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如搞混单位等问题。
第二,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
③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针对以上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来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其共同探索压强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鼓励其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思路。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其纠正错误和深化理解。
2. 明确探究问题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探究问题并引导实验,通过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压强的概念。
探究问题: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对压强有何影响?
1. 引入探究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用同样的力,一个尖锐的物体可以刺穿物体,而一个钝圆的物体却不能?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之间有没有关联?”
2. 实验设计和步骤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材料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水果(如苹果或橙子)不同形状的针状物(如大头针、铁钉)和圆柱状物(如笔芯、粉笔)
实验步骤1. 接触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力量对两个水果的影响:将一个水果放在桌子上,并用力将一个针状物(如大头针)插入水果。重复上述步骤,但这次用力较小,插入另一个水果。观察和记录每个实验的结果。2. 力量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不同接触面积对两个水果的影响:将一个针状物(如大头针)插入一个水果,记住插入的深度。用一个更大接触面积的圆柱状物(如笔芯),在另一个水果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量,也记住插入的深度观察和记录每个实验的结果。
数据记录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总结实验结果,比较插入水果的深度,看是否有明显差异。学生可以尝试解释实验结果,讨论力的大小和接面积对压强产生的影响。
结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的结论,并进行讨论:在相同接触面积的情况下,用较大的力插入水果时,插入的深度可能会更大。在相同力的情况下,使用较小的接触面积插入水果时,插入的深度可能更大。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压强单位是N/m2,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通过实验的结果和讨论,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对压强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结果,并从中获得深化理解的机会。
(三)强化管理,保障合作探究之“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明确自身定位,保障教学效果。在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在实验探究中,教师不仅是简单的讲解者,还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导师和组织者。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內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他们分工合作,各自发挥特长,并且在探究过程中互相协作和交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指出错误并纠正。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和课本知识之间的关系,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总结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压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需要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比如,在实验设计方面,教师应该提供相关的器材和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思路、方法,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便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物理概念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科学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提高。
四、 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一)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在压强单元的合作探究中,问题的难度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性,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并要求他们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及时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与总结
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遇到信息过载和知识点碎片化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在合作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和总结。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提高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同时,总结也能帮助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和结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通过反思与总结,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和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教师也能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合作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提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关注教学热点,以合理分组,奠定合作探究之“基”、明确内容,深入合作探究之“径”、强化管理,保障合作探究之“效”等有效途径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敏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54-56.
[2]陈俊妃,郑美洁.核心素养导向下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17):38-41.
[3]李舒.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8):62-64.
[4]董银花.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2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