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自媒体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升之路

2024-04-23刘耀辉邱燕

关键词:编辑素养麦克斯

刘耀辉 邱燕

[摘 要]自媒体如今虽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上发声的重要渠道,但是鉴于当下自媒体领域存在编辑失范等乱象,自媒体编辑职业素养亟待提升。《中国出版家·叶至善》《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这两部编辑家传记,全面展现了叶至善和珀金斯的职业素养和编辑风范。新时代自媒体编辑可从标题打磨、内容求精、情懷厚植三个方面入手,总结两位编辑家的编辑实践,从而探索职业素养提升之路。

[关键词]自媒体编辑;叶至善;麦克斯·珀金斯;编辑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4)01-0064-06

The way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self-media editors in the new era

— inspiration from Ye Zhishan and Max Perkins

LIU Yao-hui1,QIU yan2

(1.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2.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Although self-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voice their points of views on the Internet,in view of the current chaos in the field of self-media,such as editorial anomia,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self-media editors needs to be improved. Two editorsbiographies,China Publisher Ye Zhishan and max perkins:Editor of Genius,fully show Ye Zhishan and Perkins professionalism and editorial style. In the new era,self-media editors can summarize the editing practices of the two editors from three aspects:title polishing,content refinement and feelings cultivation,so as to explore the way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literacy.

Key words:self-media editor;Ye Zhishan;Max Perkins;editorial literacy

一、引言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变迁路径渐趋清晰。从最初公众号独领风骚到如今抖音等短视频大行其道,从几乎“零编辑”到如今编辑规则趋于完善,曾一度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已一路奔向红利期的尾声。自媒体从业者发现,平台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决定自媒体的生存状况,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归于内容,因为内容的优质与否,直接决定受众对自媒体号的接受与喜爱程度。

作为典型的内容产业,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传统媒体之所以一向倍加重视编辑人员素质的提升,是因为他们早已清醒地认识到编辑的职业素养是决定内容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指向“发行密码”。同理,如今自媒体要想掌握“流量密码”,势必也要下力气提升自媒体编辑的职业素养。

自媒体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在线信息平台建设的工作者[1]。他们通过网络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辑,近乎实时地向世界范围内的公众进行信息发布。作为新型编辑,自媒体编辑虽然在编辑技能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编辑,但在编辑素养方面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毋庸讳言,当下自媒体领域编辑失范等乱象层出不穷,反映出自媒体编辑群体亟须提升职业素养。

在编辑职业素养方面,有“中国编辑界的楷模”之誉的中国出版家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和有“天才的编辑”之称的美国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1884年9月20日—1947年6月17日),向来被尊为业界典范。《中国出版家·叶至善》[2]和《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3](以下简称《天才的编辑》)这两部传记,全面展现了叶至善和珀金斯的职业素养和编辑风范,为新时代自媒体编辑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诸多启示。

叶至善出身于编辑世家,在其父亲叶圣陶的引领与影响下,他一生中有六十多年都是在做编辑工作,其一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编辑的一生”。高远的文化追求、高尚的编辑情怀,支撑他在编辑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发掘并培养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孙幼军、迟叔昌等,编发了《小蝌蚪找妈妈》《小布头奇遇记》《羊舍一夕》等大批传世佳作。叶至善是“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面对这位“金子般的老编辑”,“再远离奢华的人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些浮躁了”[4]。

珀金斯是美国出版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对待文学就像对待生死那样郑重,能够让所有与他合作的作者感觉到他就像作者本人一样重视他们的作品,从而赢得了作家们的信任和尊重。在长达36年的编辑生涯中,他发掘了美国文学史上的巨匠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欧内斯特·海明威等,成为享誉世界的大编辑家。很多作家把珀金斯当成亲密的家人和忠诚的朋友。沃尔夫把珀金斯看成自己的父亲;海明威则把《老人与海》题献给珀金斯,以表达对他的敬意。虽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珀金斯本人却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认为自己不过是“作者的仆人”“将军身上的小矮人”。

叶至善、珀金斯等传统编辑大家的编辑实践和编辑经验,一再验证了“编辑大家必须具备深厚的编辑素养”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自媒体“小编”良莠不齐的当下,实有必要传承和弘扬叶至善、珀金斯等杰出前辈的精神。

二、标题打磨:清雅中正,莫做“标题党”

如今自媒体凭借其独特的草根性以及互动性深受网民欢迎。在某种程度上,自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并不弱于官方主流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要从海量信息中最先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给文章起个能叫人眼前一亮的标题。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标题的重要性,很多自媒体编辑为了吸引流量、增加关注度,经常以设置悬疑、夸大其词、断章取义、制造冲突点等方式拟定标题,因而被称为“标题党”[1]。这些自媒体编辑着重于玩弄标题来夺人眼球,却忽视标题对于全文的重要作用,忘记了标题本应是中正的、诗意的、艺术性的,应对读者产生理性引领的。

为了让自己发布的信息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这些自媒体编辑通常采用“震惊式”“套路化”的标题。而这种夸张、低俗的标题具有煽情性,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望[5]。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少“标题党”利用受众的紧张心理,以“急!疫情期间必看”“有药了!”等作为标题,炮制了大量的“震惊体”文章,人为地制造了一波波恐慌,造成了令人痛恨的“信息疫情”。像这样的标题不但丝毫没有艺术性,而且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作为幕后推手的相关自媒体编辑自是难辞其咎。

与“标题党”完全相反,传统编辑家非常注重将标题打磨得精准而又有艺术性,所追求的是标题对于读者与全文的良性与理性引领。例如萧红的《生死场》,原书名为《麦场》,稿子到了胡风的案头后,他根据书中的一句“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将书名改为《生死场》[6]。“生死场”这三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充分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一向被认为是为书稿大为增色的标题。从此书80多年的阅读与传播史来看,作为经典的“副文本”,《生死场》这一书名对小说正文意义的生成可谓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再如叶至善的科普小品文《黄金》,此文是1945年为《开明少年》杂志所写,从黄金的开采入手,一直写到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透彻地讲述了黄金的前世今生。到了1950年,开明书店希望将这篇科普小品文作为单行本予以出版发行,叶至善经过反复推敲后,最终决定将《黄金》改题为《黄金的悲喜剧》。这个新标题较之旧标题,显然艺术性、趣味性都大大加强了,自然更能吸引目标读者。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此书推出后当年就实现了再版。

叶至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科技进军”号召的最早一批倡导者、践行者,一生中创作了不少科普作品,他认为“出版工作亦是教育工作”“科学读物要求正确,不要错误;要求明白,不要含糊;科学普及读物还得加上一条:要求生动有趣,不要枯燥无味”[7]。他的科幻代表作《失踪的哥哥》《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创作理念。《失踪的哥哥》原名《失去的十五年》,叶至善取题目《失去的十五年》原是为了倡扬“劳动光荣”—主人公陷入沉睡时,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等到他苏醒后,发现自己白白丧失了本该辛勤工作的十五年,倍感懊恼与羞愧[8]69。令叶至善没想到的是,这个标题所寄予的深意未能成功传递给读者,文中想要表达的懊恼与羞愧之情也未能完全表达出来,反而使部分读者羡慕起沉睡的主人公来了,甚至说“我最好也睡上一觉,直睡到共产主义再醒来,那该多福气呀!”[8]69为了减少这种误解,使标题能够对读者产生良性引领,叶至善经过深思熟虑后,将标题改成《失踪的哥哥》。新标题与小说充满悬念的开头“张建华?是我的哥哥呀!你们找到他了?”相呼应,也与正文一起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科学伦理的思考。后来,《失踪的哥哥》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且至今仍不断在再版重印。可见这一标题的修改是成功的。此外,叶至善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的小说《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原名为《电脑》。两者相较,新标题明显突出了“生动有趣”的理念。更巧妙的是,叶至善将此小说中的一节标题取为“不动脑筋的故事—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书目录》”。这个小节标题不仅和小说标题互相照应,还“调皮有趣”地给新书《不动脑筋的故事》打了个小广告,同时宣告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横空出世。在编辑与创作生涯中,葉至善非常注重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常常以带问号的标题来引导读者进行良性思考。如《面包里包含着什么?》《你用的着物理学吗?》《哪一只杯子重》等。对于少年读者来说,科普类文章多少有点“索然无味”或者“高深莫测”,能否打磨出一个合于正文且充满趣味性的标题已成为吸引少年读者阅读的前提条件。好的标题能够使读者轻松进入阅读状态,产生阅读兴趣,激发理解力、想象力,从而真正领会作者想要传递的知识与表达的主旨。显然,叶至善是深谙此道的。

不无巧合的是,西方出版史上也有不少编辑家对标题进行精心打磨的典例。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名著,在出版之前,原标题为《西卵的特里马乔尔》。珀金斯在通读全稿后指出,读者很难联想到“西卵”是故事发生地,而“特里马乔尔”是古罗马以奢侈宴席炫富的百万富翁,容易让读者望文生义,从而对全书的主旨产生误判。基于此,他建议作者菲茨杰拉德“孤立地判断书名的价值”,最终选用了现书名,结果大获成功。再如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最初题为《啊,失去的》。珀金斯认为后者缺乏艺术性,太过普通,建议改用前者。“天使,望故乡”乃是引自弥尔顿诗歌《利西达斯》中的短语,更合乎全书的韵味—“天使”与“故乡”奇妙结合,“诗意的天堂”与“沉闷的人间”遥遥相对,成功地提炼出了书中所描写的小城生活的生动与耐人寻味。

综上可知,在标题打磨方面,自媒体编辑亟须向叶至善、珀金斯等传统编辑大家学习。新时代的网络内容呈现是将标题与文本链接相结合,受众对于文本的选择很容易受标题的直观影响。处于这种境况下的自媒体编辑,应意识到自身已被历史赋予更为重要的责任。作为把关人、引领者的自媒体编辑,理当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在打磨标题时,时时重温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一整个上午都在修改一首诗的校样,只删掉了一个逗号。下午我又把它添了回去。”

三、内容求精:拒绝平庸,追求极致

自媒体编辑身为自媒体内容的遴选者和把关者,理应像传统编辑家那样倍加重视内容质量,时刻意识到自己所推出的内容关乎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从而真正做好内容选择和内容加工。

一是在内容选择方面,应拒绝从众,力求独特。1985年,在开明书店创建60周年纪念会上,叶至善总结了其编辑出版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出好书。这不仅是他的从业坚守,也是对时下“无错不成书”出版现象的含蓄批评。1988年,叶至善任开明出版社社务委员会主任,提出了“一不亏心,二不亏本”的经营理念。其中放在第一位的“不亏心”便是指图书质量要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对得起读者,对得起社会。秉承这种理念,他对所操刀的图书有极高标准,一方面,他敢于选择“新”内容、选用年轻作者,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他对行业内粗制滥造等问题痛心疾首,敢于提出否定与批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小布头奇遇记》一书就已成就了叶至善选择“新”内容、选用年轻作者的佳话。此书之前已遭遇其他社退稿,理由是和国内传统童话不同,不像童话。叶至善在浏览书稿后,敏锐地意识到此书不仅内容很好,形式上也有创新,是一本对读者有益、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好书。于是他首先安抚受挫的作者,然后全身心投入修改润色,并劳心费力地亲自找人设计,还请其父亲叶圣陶为此书撰写评介。功夫不负有心人,此书一经出版果然大受欢迎,为我国儿童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退休,叶至善仍秉承“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原则,大力倡导提升编辑能力,以匡正当下出版物粗制滥造之弊。1988年,叶至善给某出版社总编辑写了一封信,言辞犀利拒绝为此社的《外国文化ABC》一书担任主编,理由是书稿内容远远没有达到出版标准,即使他早已应承担任主编之事,并且已经试改了一半,依然态度坚决地与此书做了切割。他直言“担任不了主编,因为一是太吃力,二是太痛苦”[8]156-157,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并在信末郑重强调即使是已试改的部分也还没有达到出版标准,“如果印出来,对不起读者,对不起作者,对不起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与科学家”[8]156-157。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叶至善对内容选择的高度重视。

在内容选择方面,珀金斯同样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出色的胆识。珀金斯在其编辑生涯中所推出的作品,不夸张地说,已然引起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敢于选择一些能够发新声、写新人的作者。他敢于挑战他所供职的史克里勃纳出版社所谓的“体面高尚”,在物色作者方面,无视那些笔下波澜不惊的当红作家,而是大胆接纳能用全新的语言道出战后世界的新价值观的新人。例如《人间天堂》这部经典巨著,其书稿此前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绝,在送到珀金斯手里后还经历了一番曲折。当时的史克里勃纳出版社是一家相当传统的出版社。总编辑布朗纳尔读了这部书稿后批道:“根本无法接受这种作品。”在这样的境况下,作为一线编辑的珀金斯顶住压力,努力说服总编辑,提出了至今令业界激赏的编辑理念—出版社的首要义务是为才华服务!就这样,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一位编辑家也开始闪耀自己的光辉,共同照亮了美国新的文学天空。珀金斯说:“作为编辑,所做的不仅是反映当代的标准,而且要出版有才华的新人新作,有意识地影响和改变这些标准。”珀金斯这种拒绝从众、力求独特的编辑风范,为内容选择做出了示范,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拒绝从众,力求独特”指的是一个编辑能在海量相似或不相似的信息中保证所遴选出来的信息真实而新颖,做到立于潮头,引领潮流。在流量时代,“流量为王”是自媒体的主要商业逻辑,很多时候新闻事实、价值引领等原则会让渡于商业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编辑理当接受并应对这样的挑战—有度地迎合受众心理,不去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东西来直接收割流量[1]。然而事实却是很多自媒体编辑根本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人民日报》“双黄连”翻转事件、微信公众号的“1人原创,99人抄袭”,以及知乎平台的“知乎,分享你我新编的故事”均是编辑失范所导致的恶果。这些自媒体编辑罔顾内容的真实性,一味跟风,有的甚至今日发布一则信息后,明日就发布内容与之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现如此多的“反转”,既与平台质量监管缺失有关,更是因为部分自媒体编辑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编辑理念。为了换取更多的經济利益,他们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跟风蹭热点,将大量非原创、无质量的内容发布出去,间接加速了信息黑洞和信息茧房的形成。

由此可见,在内容选择方面,自媒体编辑必须敢于与旧内容、旧潮流做斗争,大胆创新,力求独特。新时代自媒体编辑要做的不是闭眼瞎选、盲目迎合,而是在信息的洪流中拒绝被裹挟,即使在被各色各样的喧嚣所包围的状态下,也能发出新的、真的、正的声音,从而形成新的“传播价值观”[9]。

二是在内容加工方面,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传统编辑出版界早已形成这样的共识:作为编辑,在对内容进行加工时必须坚持严格标准,将工匠精神贯彻始终。20世纪50年代,编辑家龙世辉对《林海雪原》的编辑加工恰能诠释这一点。由于作者文化水平不高,《林海雪原》这部书稿先天不足,语言架构上存在缺陷,文学性也不强。身为资深编辑的龙世辉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对书稿进行了全面修改,最终成就了这部红色经典[10]。这则编坛掌故留给后人的思索是多方面的,它以深度加工之名,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编辑家的群体特征,折射出了他们为追求极致所做的创造性劳动。同样的,叶至善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编辑生涯中。如在编辑儿童文学名著《小布头奇遇记》的过程中,叶至善不仅亲自审阅了书稿四五次,还让其女儿叶小沫作为小读者代表来阅读书稿,借以推敲其语言是否连贯自然、是否合乎儿童的认知水平。

编辑要追求内容的极致,珀金斯也对此深以为然。《天使,望故乡》的书稿,最开始是“派车来装”的三大箱子,后来珀金斯和沃尔夫花了上千个日夜对它进行精雕细琢。在文字上,删去每一页中对意思表达不是必不可少的字眼;在内容上,删去所有不协调、不连贯的段落;在结构上,删去所有干扰中心环节的章节,如“大战迫近的前夕”“主人公父亲的小时候”等。最终,他们收获了一部内容极富深度与广度的长篇小说。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并不是单纯地指删去大量的内容,而是指要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删繁就简三秋树”为原则修修剪剪,保留中心赖以生存的“枝”和富有美感的“叶”,最终得到一棵独一无二的“树”。一个编辑,对待文稿就要像园丁修剪一棵树一样。

与传统出版“话语权集中”的氛围不同,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介”“人人皆媒体”早已成为普遍现象。话语权的分散伴随受众的分散,如何在分散的受众里争取高黏性的受众群体就成了自媒体平台争相竞逐的一个要点。这样的竞争很容易导致自媒体编辑走入“以量取胜”的误区。以公众号为例,最初大部分公众号的经营是凭借推送大量的文章来争取受众的订阅,可是随着碎片化阅读方式成为主潮,这样的做法渐渐难以吸引受众,于是一部分善于反思的自媒体编辑将目光转回了“以质取胜”。近几年大火的“星球研究所”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星球研究所”以“不惜10到30天来打磨一篇原创文章”来对抗“追求数量和时效”,一篇《什么是中国?》首发平台阅读量就超过了200万。这个公众号并不追求热点,而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一篇文稿要写到团队所有人都满意后才会发送。为了保证内容足够精深,公众号幕后的所有编辑几乎都变身成地理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就是这样的极致,为之带来了“十大科普自媒体”的桂冠。而也只有像这样追求极致,一个自媒体号才能让受众真正感受到诚意。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粉丝黏合剂。

“星球研究所”的极致理念和传统编辑出版界的编辑理念可谓不谋而合。以当今的传播视野来审视,可以发现,这种极致精神正潜隐地促进自媒体编辑们打开内容呈现的新篇章。

四、情怀厚植:锤炼自我,甘于奉献

编辑在工作中时时要与文化打交道,天长日久,浸润其中,自会养成可贵的编辑情怀。然而,在浮躁的时下,眼中只剩利益、心里没有情怀的编辑已不鲜见。就年轻的自媒体编辑们而言,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以自媒体运营为职业的,逐利就成了一些人从业的唯一目的。像这样的年轻编辑,亟须向传统出版业的老编辑学习,在工作中注重锤炼自我,甘于奉献,从而尽可能地厚植编辑情怀。

在西方出版史上,珀金斯早已被尊为榜样。据《天才的编辑》一书记载,珀金斯每日手不释卷,一笔一画地审阅稿件,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令人肃然起敬。他对编辑这一职业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才华和情怀,铸就了“为书籍的一生”。

在中國出版史上,叶至善先生被公认为编辑界的楷模。他对编辑出版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用一生的编辑实践来诠释的。他是编辑,也是作家,可他总是只承认自己是编辑,且引以为荣。他晚年推出的一部作品集,书名就叫《我是编辑》。这是一种干脆、明确、坚定的宣告,昭示一位老编辑对自己职业的强烈自信、自尊和自豪。他还写了一首词《蝶恋花》:“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这首情感蕴藉丰富的好词,以“乐在其中无处躲”开头,上来就道明了他对编辑工作浓烈的热爱。当编辑乐从何处来?他曾解释:“一是可以满足我的创造欲,这跟当工程师当艺术家没什么两样;二是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随时随地能学到杂七杂八的诸多知识。因此我乐此不疲,从未见异思迁。”[1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编辑,如张元济、胡风、胡愈之、叶至善、龙世辉、陈登科、周振甫、韦君宜等,他们远离热闹,甘居幕后,不遗余力、不知疲倦地推动着文化事业发展壮大。在这一点上,老一辈传统编辑家是无愧于他们的时代的,而这却恰恰是自媒体时代的编辑们所要去着力补足的。

在自媒体时代,编辑工作具有新的特点:面对的信息更加海量化和个性化、编辑与受众互动性更强、信息传播媒介和内容更加多样化[12],编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信息进行披沙拣金,很容易产生倦怠感。在这种背景下,了解老一辈传统编辑家的编辑生涯,或许会比耳提面命更容易激发年轻编辑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理性,从而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在参与时代文化的创造、积累、选择和传播,真正理解编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认同自己工作的价值,热爱自己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如此一来,年轻一辈的自媒体编辑们才会激发出生生不息的内驱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忘我地投身于创造性的编辑工作中[13]。

五、结语

编辑工作是神圣的。这种神圣体现在编辑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更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文化事业。《中国出版家·叶至善》《天才的编辑》生动讲述了杰出编辑家的编辑生涯,具体呈现了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编辑成就,深刻揭示了他们践行一生的编辑理念与文化追求。这些都值得新时代的自媒体编辑细细咀嚼和反复深思。或许天才的编辑历史上只有这么几个,但平凡的编辑们只要时常提醒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能不断地向榜样靠近,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编辑人生。

行笔至此,谨引述叶至善先生填的一阕《贺新凉》作结,与诸君共勉:

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彩色苦无回春力,敢丹黄信手胡描画?千古事,费评价。

杞人堪笑忧天坍。更何须、占风卜雨,担惊受怕。红紫万千迷人眼,细辨卉真葩假。再学习延安讲话。伏枥都无据,意拳拳尽力添砖瓦。翻归调,寄骚雅。[14]

[参考文献]

匡文波.疫情中的自媒体观察:乱象与治理[J].新闻论坛,2020(3):1.

刘耀辉.中国出版家·叶至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伯格.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M].彭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许嘉璐.静静的追思:叶至善先生纪念集序[J].出版参考,2008(7):39-40.

张憧,周鸿.自媒体时代“标题党”的控制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0(18):22-24.

胡风.读后记[M]//萧红.生死场.上海:荣光书局,1935.

叶至善.怎样写少年儿童科普读物[M]//科普作家谈创作.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22.

叶小沫,叶永和.叶至善集·编辑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4.

李暄妍.新媒体编辑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新闻潮,2020(8):34-37.

李频.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吴道弘.现代编辑的楷模叶至善先生[J].中国编辑,2007(3):94-97.

崔海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编辑再定位[J].中国传媒科技,2019(12):40-42.

方颖芝.新时代编辑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天才捕手》带给我们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7(17):48-50.

叶小沫,叶永和.叶至善集·创作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4:537.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编辑素养麦克斯
两盒生日蛋糕
Why Max Stopped Barking 为什么麦克斯不吠了
《疯狂的麦克斯4》当选 本世纪最佳澳大利亚电影
论批判性思维素养对编辑的重要性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电视记者编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个神奇的发现
时政类图书的编辑策划之道
新形式下少儿报刊编辑素养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