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胃溃疡脾胃气虚证的临床效果
2024-04-22朱精琪
朱精琪
(曹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菏泽 274400)
胃溃疡(GU)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反复发作性疾病, 主要为胃黏膜受损所致, 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若不给予其及时治疗,甚至会引起胃穿孔,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2]。 目前,西医治疗GU 主要采用抑酸、黏膜保护、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停药后易复发。中医将GU 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亏虚型等,以脾胃气虚型较为常见。 四君子汤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艾灸疗法是中医的经典外治疗法,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功效[3]。 将二者联合应用于GU脾胃气虚证患者中,或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GU 脾胃气虚证患者为对象, 探究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艾灸疗法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GU 脾胃气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 西医符合临床GU相关诊断标准[4],且经内镜检查确诊;(2)中医辨证参考临床中脾胃气虚证相关标准[5],主证见不思进食、胃部隐痛、食而不化,次证见气短乏力、容易犯困、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舌质薄白、脉虚无力,以上凡具备2项主证与次证即可确诊;(3)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障碍者;(2)于研究前接受相关治疗者;(3)合并胃出血等多种并发症者;(4)伴有穴位处皮肤病,无法进行艾灸疗法者;(5)合并临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6)既往存在胃肠道手术史者。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1例。 对照组中男20 例,女21 例;年龄25~57 岁,平均年龄(41.68±7.60)岁;病程0.5~7 年,平均病程(3.76±1.61)年;溃疡类型为单发23 例,多发18 例。观察组中男19 例,女22例;年龄23~58 岁,平均年龄(40.52±8.73)岁;病程0.6~6 年,平均病程(3.34±1.65)年;溃疡类型为单发21 例,多发20 例。 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其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厦门恩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0023,规格:20 mg/粒)口服,20 mg/次,2 次/d;同时给予其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规格:10 mg/片)口服,10 mg/次,3 次/d。
对照组采用艾灸疗法。 选择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穴。嘱患者取俯卧位,将6~8 cm 的艾柱置于患者脾俞及胃俞穴后点燃;嘱患者取仰卧位,按照上述方法对其足三里及中脘穴进行艾灸。 艾灸30 min/次,5次/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组方:人参9 g、白术9 g、茯苓9 g、炙甘草6 g。 治疗中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随症加减,针对气机紊乱者可加丁香6 g、栀子30 g、合欢皮15 g、紫苏梗12 g;阴虚消食者可加麦冬15 g、党参20 g、黄芪10 g;气虚热邪者可加黄连3 g、柿蒂6 g、乌药9 g;脾肾阳虚者可加干姜5 g、桂枝5 g、陈皮10 g。 1 剂/d,水煎取汁,100 mL/次,2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不思进食、胃部隐痛、食而不化等临床症状进行积分评价,按照症状严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计0、3、6、9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2)记录患者餐后饱腹感、早饱、上腹痛及嗳气症状的消失时间。(3)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半径7 cm,转速3 000 r/min,时间5 min 做离心处理,提取上清液。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ELISA 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 (4)于治疗后4 周复查患者的溃疡愈合情况,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6]进行评价。治愈:溃疡面、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溃疡面积减少量≥50%,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 无效:溃疡面积减少量<50%,临床症状、体征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中医证候积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溃疡愈合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34.96±5.63 35.44±5.26 0.399 0.691 16.43±3.48 19.76±3.31 4.440 0.000 17.926 16.155 0.000 0.000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餐后饱腹感、早饱、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餐后饱腹感早饱上腹痛 嗳气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1.46±0.25 1.88±0.43 5.407 0.000 1.67±0.43 1.96±0.48 2.881 0.005 2.05±0.62 3.63±0.73 10.563 0.000 2.45±0.83 3.66±0.91 6.291 0.000
2.3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IL-6、TNF-ɑ及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炎症因子比较(±s)
表3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炎症因子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TNF-ɑ(ng/mL)治疗前 治疗后TGF-β1(ng/m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193.76±51.23 192.17±50.77 0.141 0.888 106.33±23.16*154.56±35.67*7.261 0.000 69.32±10.03 68.96±10.24 0.161 0.873 51.64±6.67*63.54±7.35*7.677 0000 2.41±0.56 2.43±0.55 0.163 0.871 1.02±0.15*1.57±0.67*5.129 0.000
2.4 两组溃疡愈合率比较
观察组的溃疡总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GU 脾胃气虚证溃疡愈合率比较[n(%)]
3 讨 论
中医将GU 归入 “胃脘痛” “痞满” 等范畴,认为其包括多种证型,其中以脾胃气虚型居多,主要是由于患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所致,表现为胃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等,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温中和胃、养血健脾、补中益气、行气止痛等为主要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低,餐后饱腹感、早饱、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消失时间均较短,IL-6、TNF-ɑ 及TGF-β1水平均较低,溃疡总愈合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GU 脾胃气虚证患者采用四君子加减联合艾灸疗法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加快症状消失,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 分析原因:艾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具有温经、祛湿、消炎等作用, 基于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本研究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及胃俞穴,将艾灸置于患者相应穴位后点燃,可对机体产生温热刺激作用, 其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艾灸后可发挥温经散寒、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祛风化湿等功效;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可发挥调理脾胃、散寒止痛功效;脾俞穴可发挥健脾益气、调理中焦功效;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功效,可用于治疗胸肋痛、胃脘痛、呕吐、腹胀等[7]。 同时,艾灸还可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消化系统, 提高胃黏膜的保护因子及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修复受损的胃肠黏膜,促进溃疡愈合[8]。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其药方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及炙甘草,其中人参为君药,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消炎解毒、安神宁志之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白术为臣药,具有健脾止泻、止汗散热、祛湿、利尿消肿之效;茯苓为佐药,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毒、消肿、健脾止泻之效;炙甘草为使药,具有润肺止咳、补脾和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缓急止痛之效,还可调和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温中和肺、养血健脾、补中益气之效[9]。加减方中的丁香可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合欢皮可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紫苏梗可解毒散寒、行气和胃,黄芪可利尿消肿、补气固表,党参可补脾益肺,麦冬可养阴生津、益胃润肺、润肠通便、清心除寒,黄连可保肝利胆、清热燥湿、清火解毒、祛湿化痰、止泻、镇痛消炎,柿蒂可降逆止呃、健脾和胃,乌药可抗炎止痛、温肾散寒、健脾和胃,干姜可温中散寒、通络经脉、温肺化饮,陈皮可理气健脾、通温行气、燥湿化痰[10]。 在现代药理学中,人参可通过抗氧自由基及抗脂质氧化, 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且其主要成分人参多糖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抗疲劳;白术对于肠道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有效减少刺激物对胃肠黏膜的损伤,促进溃疡愈合,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提升患者消化功能,且可有效提升其对于疾病的抵抗力;茯苓可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发挥预防GU 的作用,还可促进机体消化及抵抗能力;炙甘草的抗氧化、抗过敏、抗病毒、抗溃疡等作用均较强。
综上所述, 在GU 脾胃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四君子加减联合艾灸疗法的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其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溃疡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