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2024-04-22王笑于洁
王笑,于洁
(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青岛 2665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血供不足,可导致永久的神经功能受损,包括吞咽、言语和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吞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曹猛等[2]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为45%左右,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症等,可造成患者误吸及窒息等危险情况。 部分伴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甚至失去独立性。 此外,脑卒中存在复发风险,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3]。在临床治疗中,常应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吞咽功能,但效果并不理想[4]。通关利窍针刺法及吞咽障碍电刺激是两种物理治疗方法,通常用于康复治疗中,为了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选取该院2021 年6 月—2023 年5 月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探索两种物理疗法联合应用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2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家属及患者为自愿参与该项研究;(2)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3)出现吞咽障碍;(4)年龄18~70 岁。排除标准:(1)研究过程中无法与康复人员配合者;(2)出现肺部感染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1)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坐直或半坐位,手放在腹部,患者深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呼气,使腹部缩小,通过腹式呼吸来提供稳定的呼吸支持,3 次/d。(2)吞咽刺激:协助患者处于半坐卧位,进行冰刺激,使用冰棉签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或使用冰块刺激以上部位,诱发吞咽动作,5 次/d。 (3)口腔训练:引导患者进行唇部运动,如闭合、吹气等,指导舌头的主动运动,包括舌尖、舌侧的上下运动,引导患者进行口腔抗阻力运动,如用手指提供轻微的抵抗来增加锻炼难度。(4)摄食锻炼:将患者置于30°仰卧位,确保舒适,从稀流质食物过渡到半固体食物,再到固体食物,控制每次进食量,使用点头吞咽和侧屈吞咽等技巧。 训练时间为15 min/次,1次/d,持续治疗30 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 (1)通关利窍针刺法:穴位选取水沟、双侧内关、三阴交、双侧风池、完骨、翳风,使用0.25 mm×50 mm 一次性针灸针,以雀啄手法向鼻中隔方向斜刺水沟10~15 mm,以患者眼表湿润为宜;以捻转提插泻法直刺内关15~20 mm,停留1 min;三阴交,沿胫骨后缘斜刺,进针20~45 mm,行提插补法1 min,以患者下肢抽动3 次为宜;风池,向喉结方向斜刺,震颤徐入15~25 mm,施捻转补法1 min,以咽喉麻胀为宜;完骨、翳风操作同风池。 双侧内关、水沟,3 d 针刺1 次;三阴交、双侧风池、完骨、翳风,1 次/d,留针25 min。 (2)吞咽障碍电刺激:采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北京承康基业医用设备有限公司, 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 第2263901 号,型号:5900],电极放置于颈部中线双侧,最下方电极处于甲状软骨切迹上方,设置电流强度0~25mA,脉冲频率30~80 Hz,25 min/次,1 次/d,持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疗效评定。痊愈:吞咽障碍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为1 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对比治疗前提高≥2 级。 有效:吞咽障碍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表面肌电图
治疗前后,使用XMyoMove-EOW 表面肌电分析反馈仪 (上海聚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浙械注准20152090420,型号:UMI-SE-I)检查两组患者咽喉部位的表面肌电活力,指导患者正确坐姿,嘱其放松面部肌肉群,之后将电极置于两侧舌骨上下肌群,采集患者吞咽2 mL 水的吞咽时长及最大波幅值, 测试3次取均值。
1.3.3 生活质量
治疗前后,采用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6]作为评价标准,量表由44 个项目组成,涵盖了吞咽生理和心理层面,如吞咽的症状、情感、社交和功能等,患者根据在这些方面的感受,选择相应的答案,总分值44~22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t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表面肌电图对比
治疗前, 两组咽喉部位表面肌电活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 后,研究组最大波幅值高于对照组,吞咽时长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对比(±s)
表3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对比(±s)
组别最大波幅值(mV)治疗前 治疗30 d 后吞咽时长(s)治疗前 治疗30 d 后对照组(n=51)研究组(n=51)t 值P 值321.25±27.63 321.36±28.57 0.020 0.984 569.67±35.43 716.28±41.39 19.217 0.000 1.75±0.23 1.72±0.26 0.617 0.539 1.42±0.19 1.15±0.13 8.376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SWAL-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 后,两组SWAL-QO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SWAL-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WAL-QOL 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WAL-QOL 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30 d 后t 值 P 值对照组(n=51)研究组(n=51)t 值P 值127.63±15.64 128.51±14.38 0.296 0.768 149.37±18.54 162.47±19.62 3.466 0.001 6.401 9.970 0.000 0.000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因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使得部分脑组织缺血或缺氧而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是该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会对控制吞咽的神经和肌肉结构造成影响,尤其是在脑干和延髓区域, 进而引起神经性吞咽障碍,使患者难以有效地进行吞咽,吞咽功能障碍会对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危害[7-8]。 首先,患者难以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液体,会导致营养不足和脱水;其次,吞咽困难可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最后,吞咽功能障碍使患者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 导致社交隔离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有效的医疗干预,以缓解症状,促进其康复[9]。
目前,临床上常实施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来配合治疗吞咽功能障碍,但效果并不理想,需探寻更为适合的治疗方式。 吞咽障碍电刺激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使用电流通过电极刺激神经和肌肉组织,旨在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血液循环,通常用于康复和治疗一些神经肌肉相关的疾病[10]。 通关利窍针刺法则是一种针灸疗法。本次研究将二者联合应用于吞咽障碍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关利窍针刺法选取水沟、双侧内关等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提高咽喉部表面肌肉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11]。 其次,通过雀啄手法和捻转法的刺激,可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优化咽喉部神经的活动,提高吞咽的协调性[12]。 同时,吞咽障碍电刺激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肌肉,可增强神经和肌肉之间的连接,进而改善咽喉部表面肌肉的协调性和张力[13]。 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在多个层面协同作用,通过调整血液循环、神经活动和肌肉功能,能够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张雯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治疗30 d 后,研究组咽喉部位表面肌电活力最大波幅值高于对照组,吞咽时长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王良凤[1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示此种联合治疗方案可改善咽喉部表面肌肉功能,对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治疗30 d 后,研究组SWAL-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通过吞咽功能的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能增强咽喉部表面肌肉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