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江南官绅为何集体试种水稻?
2024-04-22李晓巧
李晓巧专栏作家
康熙朝后期,苏州地区的高官和士绅们曾拉开一波试种水稻的热潮。当然,官绅试种的不是一般水稻,而是御田稻。
《红楼梦》中提到贾府主子们食用御田胭脂米和御田粳米。清代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中记载,“胭脂米”是康熙帝在丰泽园御田布种的玉田稻中的良种,也叫“玉田米”,其米煮熟后色红如胭脂,粒长味腴,颇有香气,熬粥尤佳,贾母喜欢吃的“红稻米粥”即用此米熬制。
历史上的康熙帝是个爱动脑筋、注重研究的君主,他不仅自己在北方京城试栽水稻,而且指示自己的亲信在江南试验水稻新品种。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曾“特赐御种谷子一石”,命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布种”。李煦从京城回来传达了皇帝圣谕,两江总督、河道总督、江苏巡抚等地方大吏和江宁织造曹頫等,包括一些原任官员知名乡绅,纷纷请求分拨一些稻种试种。李煦自己则在苏州地区精选良田六亩五分,“于四月初十日种秧”。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七月十三日,李煦迎来了丰收,共得稻谷十八石二斗五升,亩产两石八斗,李煦写奏折并派专人护送一石新稻谷和碾出的一石新米至京城请康熙帝“御览”。康熙帝看了奏折和新谷后,批复指出李煦在苏州试种御稻的收获比京城晚了20多天。结合相关文献来看,这次李煦在苏州试种的是双季稻。接下来的第二季稻种迟了,“苗虽长成,结实甚少”,每亩收成不满一石。康熙帝让李煦详细请教一个名叫李英贵的水稻种植专家,并且强调“若不留心,鹘突乱来,终无实效”。
按照康熙帝指示,李煦立即向李英贵问明了水稻種植法和节气早晚,并再向康熙帝请赐两石御田新稻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煦试种了近50亩御田稻,在谷雨时即插秧,早稻收割时间为六月初四,比前一年提前了近40天,“每亩收稻子三石七斗”,比前一年亩产增收9斗,增收比例为32%,他高兴地向皇帝汇报,并“以新米五升进呈”。李煦吸取前一年晚稻失败教训,立即将那50亩田又收拾整理好,“遵旨赶立秋前布种”。
这一年李煦试种的晚稻收割时间为九月十五日,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亩收晚稻一石五斗,较上年每亩收成不足一石,增幅蛮大,但显然不是理想状态。李煦总结其原因是“因七月廿三、廿四两日大西北风,禾苗刚秀,将花损伤,所以不能尽实”,并说如果不是这两次大风,亩产“便与第一次所收无异”,可达亩产三石稻谷以上。
精明能干的织造官、威风八面的巡盐御史,试种御田水稻不达标,心里相当忐忑。
康熙帝做事严谨,命李煦在试种御田稻种的同时,也将苏州本地稻种一同浸种,根据当地方法栽种打理,于八月中下旬收获,亩产三石九斗。苏州本地一季稻产量显然低于双季稻年产量。这一年,身在苏州地区的巡抚、官员及乡绅共26家,从李煦那里领了御稻种子,“给抚臣二斗,给乡绅各一斗”,并将他们种稻时间和收成数字都作了详细记录,汇报康熙帝。
按照李煦奏折所说,两年间他在苏州试种双季稻“两次共收二百五十余石”,除了陆续分发给本地乡绅和百姓试种推广外,还余很多。康熙帝批示:“各府官民要者,尽力给去,无非广布有益。浙江、江西要的也给。”于是,江南地区开始了大范围双季稻的推广种植。
康熙帝为何如此重视在江南地区试种双季稻?其实这跟他六次南巡勘察民情大有关联。虽然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次南巡后,康熙帝再没有去过江南,但是他对江南地理物产、社会民情等已非常了解。据相关资料来看,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后,江南地区旱灾、水灾频频,粮食常常歉收,米价上涨,甚至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有鉴于此,才有了康熙帝命李煦在江南地区试种双季稻,以增加粮食产量。
康熙朝江南官绅群起试种水稻的热潮,虽不完全如李煦所说“南方万万生民,无不家给人足,群沐圣天子教养之弘恩”,但推动了双季稻在江南地区的试种推广,使得江南地区水稻品种增多、产量有所提高,惠及当时和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