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意象·情志: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述评

2024-04-22李相斌李佳

三角洲 2024年8期
关键词:词风叶先生叶嘉莹

李相斌 李佳

《唐宋词名家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是叶嘉莹先生的词学著作,面世十几年来,令无数古典诗词爱好者受益。全书二十五万余字,论述详实、字字珠玑。书中先生依据时间顺序分别论述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等十六位名家的词作,通过精密的逻辑思维在梳理词风演变的过程中穿插差异性对比,向我们展示了一部完整的唐宋时期词风演变史。在进行词作评述的过程中,叶先生善于运用词中精微的意象感发读者意趣,进而引发生命的触动,透过文字与读者进行生命的交流,传递生命的思考。以下分别评述此书的结构、意象、情志等方面的特点,并依照原书各章以绝句为引的体式,自作绝句置于各部分之首,以示诚敬。

绝句为引,纵横架构

穿星点辰成绝章,据史依评各见长。

循木探林知词史,纵横捭阖风自扬。

在文章创作和后期编排的过程中,叶嘉莹采纳了缪钺先生的建议,在各部分论述前添加一则绝句加以概括和引导。于先生而言这是一次凝合自己以往常用的文学批评形式的新的尝试,是一种诗与文、创作与批评、旧传统与新论说融为一体的革新。开篇有如“闲风扶树桂花落,遥与秋水贴合”。初读文章,文首的绝句使人在未读全文前便对其中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待到细读文章时绝句与正文宛若闺中美人“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在相互呼应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曲终收拨之时,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又可以帮助我们归纳和整理叶先生的词论和哲思,正如先生所说,短小的绝句属于一种“点”的性质,通过归纳和整理按照诗词的发展方向加以详细说明可以使读者系统地掌握这一作家思维发展的完整过程和独特品质,当众多细小的关键点组合在一起时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

叶嘉莹先生按唐宋时期词人词作产生的历史顺序架构全书,阐述不同词人之间的关联,梳理唐宋詞的发展历史和线性关系,让人在获得“史”的概念的同时又能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词人的独特品质和思维发展的完整过程,使人“既能见木也能见林”,既能体会到“词的欣赏的喜悦”又能得到“史的知识的满足”。叶先生在对相应词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大都会添加一定的史实加以佐证或者借助古典文献中相应的名家评述作为支撑,抑或在分析词人的创作风格时对影响其词风形成的其他词人进行相应说明,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这种方式梳理词风的演变过程,形成相应的线性关系和发展脉络。书中以温庭筠与韦庄之词为伊始,分析南唐冯延巳与二人词风的相似性及创新点。冯词既具前两者之长处又于飘逸潇洒中不失缠绵深厚的特质,对江西词人词风具有深远影响,其中晏殊传承了其俊美和细腻,欧阳修继承了其深厚和真挚。后续紧承前文论述,苏轼传承了欧阳修的疏隽和柳永的高远的同时,也对二者的词风有所突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拥有“词心”的秦观在欧阳修和柳永等人的启示下重归温、韦精神,回归《花间词》的传统,形成了柔婉精微的词风。这种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张精细的知识脉络,在对词风演变史的归纳中增进对其他词人的理解。

叶嘉莹既重视词人词作的历时性关联,又关注它们之间的共时性差异。叶先生从词风演变史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苏轼词风形成的重要文学家——欧阳修,书中在充分论述“欧词疏隽开子瞻”的缘由后,又说明了苏轼对欧阳修词风中“疏放高远之气度”及“遣玩游赏之意兴”的继承,紧接着便依据《行香子》和《虞美人》等具体词作展开了对比,说明苏轼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和开拓创新,形成了一种“哲理之妙悟式”的独特词风。与此同时,叶先生在分析两个没有明确继承关系的词人特别是相近年代的两位词人时也通常采用对比的方法,梳理特定时代下不同文学家之间的词作风格和创作特征以突显个性。例如本书论述韦庄词的部分,先生通过对其《荷叶杯》《女冠子》,以及《浣溪沙》的分析,结合前一篇对温庭筠词作的论述对比韦庄词风的独特性,归纳得出“温词客观,韦词主观;温词秾丽,韦词清简;温词对情事常不作直接之续写,韦词则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等结论,甚至在后续论及冯延巳词风时都反复强调“温庭筠《金荃词》以秾丽取胜,韦庄《浣花词》以清简见长”,借助具体的词作突出冯词之深厚广远。由此可见比较研究是叶嘉莹先生探讨词论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横向与纵向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幽微意象,感发意趣

探岸缘溪觅桃林,荷销叶解意幽深。

西风愁起发余韵,憔悴流光忧患心。

叶嘉莹先生在阐释词论的过程中常借助对幽微之意象的理解,引发读者内心的触动,通过想象和联想使其获得更为深广的触发,体会诗词内在精深幽微之情致。“幽微”即幽隐精微,词人出于对小词体式、音韵、格律等因素的考虑,往往需要对遣词造句进行仔细斟酌,以借助准确凝练的语言或韵味绵长的意象直击要害、开拓意境。在意境分析的过程中,叶先生通过对那些幽微意象的阐释引发读者感官触动,以及内在思考,在词人所叙写的景物情事之外使读者在想象和联想中形成心灵上一种幽隐深微的感发。

叶先生在论述唐宋时期名家词作的过程中,通过对词作内部遣词造句、写景抒情的分析,抓住词中那些精微之意象,引发读者内心的触动,从感知、感动与感发三种不同层次使读者获得美感的体验和身心的满足。例如叶先生在论述中主李璟词时便提出过“感发之意趣”一说,文中先以温庭筠及韦庄的具体词作为例,从官能的触引、情感的触动、心灵的触发三个层次简要论述感知、感动以及感发的区别。温词所叙写的景物情事多属于客观之描摹,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便是典型的借助对屏风画面的描写触引读者官能,形成美感体验的例子,可称之为“美感之感知”。与温庭筠不同,韦庄常借词中意象直叙内心情感,如“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便是借助对漏壶、明月等意象的描写引发读者共情,形成内心的感动,可称之为“情意之感动”,而“感发之意趣”则是独立于官能感知与情意感动之外一种幽隐深微的心灵触引,这种富于感发的力量正是南唐词作的一个共同特色,可在赏析具体词作的过程中发现各家内部细微的差异,先生便在此基础上将冯延巳、李煜以及李璟三家的词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三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发之意趣”不同。比较而言,冯延巳虽最具感发之意趣但内在那种沉挚顿挫、抑郁惝恍之情致便增添了一种缠绵盘郁的特征,至于李煜之词,虽已真纯任纵为特色但因其破国亡家的悲惨遭遇使他的词作陷入沉痛哀伤的悲慨之中,在二者之间的中主李璟便在光景流连中,以其多情而敏锐的精神特质感发出一种极为自然的风发情致。在其词作《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中,李璟借助对“菡萏香销”“翠叶凋零”“西风愁起”等细小自然景物的分析,体会词人“韶光憔悴”的慨叹,同时结合下阕中“细雨梦回”“玉笙吹断”的苦痛,展示出李璟词中如同风行水流超妙之感和极为自然的风发之致。

以意象析词作并非叶嘉莹首创,可是叶先生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时常会根据切身感悟抒发生命哲思,进而感染读者透过幽微之意象,开拓感发之意趣,在感受词人感发之力的过程中探寻诗词之美。

迦陵情志,生命哲思

天风怒号斩海涛,怨断幽泪沾襟袍。

破晓迦陵诵心曲,东坡携手走临皋。

叶嘉莹先生的词学理念中令我感动至深的便是她基于自身生命体悟的思维模式,可以说她的词学思维以生命体悟为中心。阅读文章,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深厚的文化修养、提升知识水平,还可以聆听智者的谆谆良言,感悟生命力量,这一系列生命的启示离不开叶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叶嘉莹,从小受书香世家的洗礼,耳濡目染下形成了品读诗词的爱好和习惯。随着日寇入侵,在战火纷飞下叶嘉莹与父亲失联,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母亲病逝自己也十分仓促地结了婚,后来远离故土迁居台湾,而后又前往加拿大、美国等地任教,直至改革開放后才逐渐延续与祖国的缘分。悲苦的命运磨砺了精神力量,久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叶嘉莹即使在中年丧女的沉痛打击下都没有改变她对诗词的热爱,而是将其融入诗词的解析和创作中,沉淀成厚重的生命感悟。

叶先生之所以能够在坎坷中凭借诗词的力量战胜苦痛的人生并实现自我的救赎和超越,关键就在于她敏锐的生命感知和阔达的生命态度,从诗词中寻找生命的力量,在文化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并将自己的生命哲思融入词学研究中,帮助他人启迪生命、获得感悟,这是叶先生为后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仍以论苏轼词为例,苏轼是一个把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超旷之精神圆满融合的哲学家,在后续的生命历程中,又经历了佛家思想的浸润最终成就其超旷豁达的心性,先生引述前人学说,将苏词总结为“天风海涛之曲,中有幽咽怨断之音”,在解析苏轼《沙湖道中遇雨》的一首《定风波》词的过程中,通过联系词人生平经历、解读词作意象等方法展现苏轼词风。“穿林打叶”的叙写包含着他对自己人生中所遭受挫折和打击的悲慨,“莫听风雨”“吟啸徐行”的处世态度展现了他自我持守的精神,“无风无晴”的心境是词人立身之志意与超旷之襟怀的融会与结合,这些不仅是叶先生对苏轼词中乐观和阔达的理解,还展示了苏轼身上圣人与凡人兼备的品性。“有情风万里送潮来,无情送潮归”,在其“有情”“无情”之中,“潮来”“潮归”之际我们看到了苏词内在隐含的无穷悲慨和苍凉之意,站在先生的角度重新回顾她对苏词的理解,我们也看到了一位郁郁不忿的才子,一位久经丧乱的罹人。叶嘉莹与苏轼都经历了苦难的一生,她曾感慨“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与苏轼感同身受的人生经历让叶嘉莹的呐喊更加振聋发聩,感人至深。

《唐宋词名家论稿》作为一部纪念叶嘉莹先生与缪钺先生情谊和因缘的一部著作,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文章内容都能感受到先生独到的见解和精深的修养,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品味,我们能从精巧的绝句中提炼出词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在富含史学意味的文字里建构词风的发展脉络,在典型的对比下不断升华对古典诗词的思想认识。迦陵为鸟,衔诗文之要,鸣词乐之音,拨迷惘,扣顽石,在先生的启示下如何参悟修持仍需要自身的努力,但我相信每一次的含英咀华必会带来不一样的美学体验,这本书上的文字我虽已读完,但其中的精华仍需以居敬持志的态度着紧用力、循序致精。

作者简介:

李相斌,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建筑与营造记文研究”(22YJAZH046);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母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2022B134)。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词风叶先生叶嘉莹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赌一个未来
张鎡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