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设计构建

2024-04-22李智李汇龙

三角洲 2024年8期
关键词:岭南技艺虚拟现实

李智 李汇龙

岭南灰塑是我国岭南地区的特色非遗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的设计构建中,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岭南灰塑技艺文化的传播形式与传播范围。设计成果拓展了岭南灰塑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

岭南灰塑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非遗技艺。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岭南灰塑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大众对岭南灰塑的认知度也不断提升。然而,岭南灰塑非遗文化教育目前仍存在传播范围较窄及交互程度较低等短板。在此背景下,将当前备受关注的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探讨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的设计构建策略,旨在进一步推动岭南灰塑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

岭南灰塑文化

岭南灰塑文化是我国岭南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主要应用在民居、祠堂、庙宇、寺观建筑的山墙顶端、门额窗框、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岭南灰塑不仅具有通风除湿、抗风镇瓦的实用功能,还具有修饰屋宇的艺术价值。灰塑质地坚硬牢固且极具韧性,历经百年而不朽。岭南灰塑强调取材自然。在制作过程中,首先以草筋灰、纸筋灰或贝灰等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纸张反复锤制,做成筋灰原料;然后再用铜丝、铁钉、竹钉、瓦片等搭建骨架;最后使用灰匙等专用工具塑形,并绘上鲜艳的色彩装饰。

岭南灰塑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灰塑用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广州地区迄今所见最早运用灰塑装饰的建筑是始建于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正果寺。明清时期是岭南灰塑发展的鼎盛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繁荣刺激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灰塑技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延伸到粤东、粤北,以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岭南灰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不仅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岭南灰塑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完善方向

在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后,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建筑材料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逐步压缩了传统灰塑技艺的应用范围。灰塑施工慢、成本高等不足更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暴露无遗。在此背景下,大批灰塑匠师转行,灰塑这一传统技艺趋近失传的边缘。庆幸的是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传承问题的高度重视,岭南灰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2008年广州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灰塑匠师邵成村师傅也在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师傅先后承担了广州镇海楼、六榕寺、光孝寺、陈家祠、花都资政大夫祠、从化广裕祠、佛山兆祥黄公祠、番禺留耕堂等古建筑的灰塑古迹修复工作,同时还受邀在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及多所学校等地举办灰塑技艺展览和讲座教学。中央电视台、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都对岭南灰塑技艺的传承活动予以了详细报道。

虽然发展趋势向好,但目前岭南灰塑的传承推广仍存在突出瓶颈。一方面,相关文化资料聚集度不高、相互之间未能形成紧密联系,忽视了灰塑文化赖以生存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特色与特性,过往宣传展示载体的完整性不强。另一方面,现有的展示手法较为单一,交互性不足,传播范围有限,线下博物馆受物理空间等因素限制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的广泛需求。当前,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公众都期盼能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灰塑相关的丰富资料聚集起来,提升非遗文化内容欣赏的便捷性与趣味性。

虚拟博物馆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发展

虚拟博物馆是“通过电子媒体访问的,由数字所记录的图像、声音、文本文档以及其他具有历史、科学或文化内涵的数据的集合”。虚拟博物馆具有两大特征:首先,它由数字化信息组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打破了实体博物馆时空的限制,人们只需在网络联通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观。其次,虚拟博物馆提供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知识探索的平台,访问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更便捷地选择浏览路径。正如德国学者施魏本兹·韦尔纳所指出的,“虚拟博物馆有助于超越传统与访客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并灵活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它没有真实的位置或空间,其对象及其相关信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我国虚拟博物馆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博物馆建设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虚拟现实技术,又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技术,发展于20世纪中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显示技术、伺服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构建出具有逼真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促进了受众和博物馆展示內容之间的互动,不仅丰富了展陈手段,还能大幅增强博物馆展陈的艺术表达效果。如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内博物馆的领头羊,就积极探索创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从而进一步发挥自身的馆藏优势。故宫建筑为主题的“紫禁城600”小程序(App)就借助VR技术模拟复制了全览地图的前朝后寝。用户在该沉浸性虚拟环境中,可以通过切换昼夜模式等多种自主操作,个性化探索故宫建筑的知识及其背后的宫廷故事。“全景故宫”模块则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景摄影,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做到了让用户虽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接受故宫文化的熏陶。

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的设计构建思路

研究团队首先就岭南灰塑文化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度以及文化认识度展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灰塑文化的传播范围、认识层次等问题,为后期的具体设计策略提供指导。经过在校园周边街区随机发放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8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然有较多被访者此前未曾接触过灰塑技艺文化。对此前接触过灰塑的被访者进一步提问发现,大部分被访者能认识到灰塑的美学意义,但仍有部分被访者尽管接触过灰塑,但对灰塑文化的文化价值了解不多。

设计构建策略。针对现有塑衍文化传播存在创新不足、种类单一、互动性低、功能与文化内涵单一等问题,本设计旨在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博物馆构建结合起来,由此深入展示灰塑技艺文化,增进体验者的观感。根据此前调研中了解到的大众认知现状和信息需求,本虚拟博物馆设计包含:展示知名岭南建筑灰塑作品的“藏宝阁”、展示灰塑传承动态信息的“遇见”、帮助浏览者多维度欣赏灰塑作品的虚拟3D板块等内容模块。

登录界面设计阐述。岭南虚拟AR展示页面选用深蓝色为主调,暗金色为副调,与灰塑的鲜艳色调形成烘托关系。在纹样上使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常用的波浪形纹样,并在透明度上为符合整体需求做了适当调整。鉴于该虚拟博物馆将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行,在页面尺寸上参考了相关的规格惯例。

“藏宝阁”界面是为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设计的作品展示页面,包括历代传承人、灰塑摄影、灰塑线上展览等细分板块。此外,该部分还嵌入了帮助浏览者了解灰塑发展历程的“灰塑历史线脉图”等知识内容。在交互方式上,对展示图片设计了滑动看图功能,导航图标上使用镂空设计,进一步提升精致感,并配备着中英文字,以方便不同人群浏览。

“遇见”界面主要聚焦岭南灰塑相关资讯内容。设立此页面的目的是做一个长期更新资讯的平台,帮助阅读者获取岭南灰塑的动态资讯。细分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学术观点、文创发售等。通过该板块的定时更新,大众可以了解灰塑传承的即时进展。

图1 “遇见界面”

3D界面是博物馆中重要的交互页面。岭南灰塑并非单纯的建筑物件,它具有丰富的故事主题,以及深厚的文化寓意。如历史建筑佛山祖庙中涉及的灰塑作品故事题材就有“唐明皇游月宫”“穆桂英挂帅”等,广州陈家祠也包含有“八仙贺寿”“麒麟送子”,以及“招财进宝”等故事。本板块精选代表性的灰塑故事题材,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3D原型,以帮助浏览者更细致地感受灰塑的造型特点和文化意味。板块内呈现的3D虚拟灰塑作品通过移动端3D扫描软件PLAYGROUNDS制作,并利用配备有三维摄像头的IPAD等多媒体设备读取。该类虚拟现实原型具有制作流程快捷、视觉效果良好等优点。

图2  陈家祠灰塑二维原画及三维效果图

岭南灰塑作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非遗传统技艺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是当前文化领域的社会热点。将虚拟博物馆和虚拟现实技术融合起来,丰富上述方面的实践探索。未来可进一步在文化内容呈现和交互方法創新上展开研究,将AR和VR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更深入地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境中。

作者简介:

李智,1982出生,女,汉族,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陈与文创设计。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服务业面向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攀升机理研究”(GD20XYS0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推动5G背景下广州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研究”(2021GZGJ282);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设计与运营研究”“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岭南灰塑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岭南技艺虚拟现实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忆岭南
雨岭南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不辞长作岭南人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