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译本的文化再现
2024-04-22孙超越
孙超越
《庄子》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之一,哲学与文化内涵深刻隽永,语言瑰丽诡谲,想象丰富,是文学、哲学,以及审美学的典范。介绍林语堂先生的选译本,选择《庄子》部分片段进行分析,运用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的结构框架,分析并研究林语堂选译本中的词汇和修辞现象及处理方法。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生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一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论述。该书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笔汪洋肆意,以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受人瞩目,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鲁迅先生曾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一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同时这种影响开始慢慢渗入西方世界。多语种译文本层出不穷,在不同的国家出版,并且若干译本广为流传,文学评论界也热火朝天,各抒己见。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堪称“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其《庄子》的选译本《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一经出版,广受好评。以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旨在研究林语堂先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力求为翻译开拓新的思路。
文献综述《庄子》及其英译本简介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书中蕴含博大精深的批判思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庄子》出现了多个译本。
《庄子》的第一个译本是巴尔福翻译的《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于1881年在上海出版。翟理斯和理雅各称,该译本漏洞较多,不大可信。
《庄子》的第二个译本是翟理斯翻译的《庄子:玄学家、道德家、社会改革家》,修订之后再次出版。他的译文总的来说比较自由,偏爱口语体,与原文出入较大。但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其译文是以翟理斯的译本为基础的。
理雅各翻译的《庄子》于1891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译本具有权威性,是“学者型翻译”,“译文力求忠实于原文”但“过于直译,缺乏应有的文学色彩”。
此后,威厄翻译的《庄子语录》于1963年在纽约出版。沃兹生翻译的《庄子全译》于196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庄子》做过深入研究。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所译的《庄子》从哲学家的角度详细论证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林语堂选译了《庄子》的11篇文章,收录在1942年出版的《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一书中。
汪榕培的译本《庄子》于1999年出版,译者吸收国内外《庄子》译本的经验,“不拘泥一家之说,博采众家之长融而化之为流畅的英语,再现原文之真境神韵”。
当然国内外关于《庄子》的译本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在众多译本中,备受关注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译本。林语堂学贯中西,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其译文清新自然,畅通易懂,文中夾杂浓郁的中国气息,为西方文学注入了一股清风。
理论基础
功能语言学,又叫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M.A.K.Halliday在伦敦学派创始人J.R.Firth的系统结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系统,强调语言意义的实现依赖于三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三者统称为“语言功能”。它们既相互关联,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简单地说,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语态系统和归一度体现,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语调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结构、信息系统和衔接体现。
黄国文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理论主要涉及三大要素:语言、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Halliday和Matthiessen提出:语言系统对应于文化语境,语篇对应于情景语境,语域对应于情景类型。
语篇功能主要从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看。黄国文对情景语境的定义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就特定的话题,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通过语篇进行交流。与语篇传递交际意义有关的时间、地点、谈话内容、谈话双方的关系等因素是语篇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context),在功能语言学中称为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决定了语篇的合适性和连贯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它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功能和使用目的。简单地说,文化语境指的是语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所能表达的所有意义(包括交际目的、交际步骤、交际形式、交际内容,等等)。
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逐渐在此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其重要性是无法取代的。
林语堂《庄子》译本
《庄子》艺术极具中国文化的色彩,如何将具有中国文化的词语和句子准确表达及翻译,对目标语读者了解原著及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同时也是《庄子》译本层出不穷的原因。林语堂将翻译视为艺术,提倡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的一方面必须兼顾。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作为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一种美的艺术。林语堂先生选译的《庄子》正是考虑到文化层面,运用晓畅、通达的语言,突显了原文风格。以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对林语堂译本中词汇和修辞表达进行分析。
概念功能在语篇中的表现就是概念意义,译“意”,即翻译字面意义可以与原文在概念功能方面达到对等。但是英语和汉语文化不同,两种文化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都遵循概念意义的对等,但在中国特有文化方面,他没有追求概念意义对等,而是大胆保留了中国元素,运用音译和加注的方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
意译是一个很大的类别,其中最能代表林语堂翻译心血和特点的是“创译”。这类翻译例子恰好与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相对应。比如,林语堂在翻译鲲鹏的时候,用的音译,但是,为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发音,他把拼音一分为二,在声母和韵母之间用单引号分开kun peng,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发音,与英语区分开来。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习惯,做出了改变。不拘泥于原文,一味追求音译,追求人际功能的对等、读者体验的对等,比死译要好得多。
词语与文化。例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kun, I do no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in size. This kun changes into a bird, called the peng. Its back is I do no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in breadth. When it is moved,it flies, its wings obscuring the sky like clouds.
“里”是中國独有的长度计量单位,鲲和鹏也是中国独有的鸟兽形象,在英语世界里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在这里,林语堂先生巧妙用了音译,保留了中国古代人民特有的文化,让西方读者可以贴近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违背了概念功能的对等,但是音译加注释的功能也能更好传达原文,传递中国文化。
修辞与表达。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语调体现,表示态度、协商、评价、可能性等意义。中国古典文学的表达极具古汉语的特点,善用排比、对偶,以及顶针等修辞手法,这些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让读者有类似的体验,为了人际功能的对等,林语堂先生的译文尽力保留古汉语的修辞,力求让外国读者感知原文的表达特色,不拘泥于概念功能,灵活处理。
例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Great wisdom is generous,petty wisdom is contentious.
Great speech is impassioned,small speech cantankerous.
该小节具有诗的语言,句式工整、语句简短,注重节奏和韵律,且原句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外在形式美。而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注重保留这些古代汉语的特征,运用排比修辞法。
例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In doing good,avoid fame. In doing bad,avoid disgrace.
原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方式,为了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表达风格与特色,体会古汉语的美。
例4: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The true men of old did not override the weak,did no attain their ends by brute strength, and did not gather around them counselors.
原句运用了排比,读起来气势恢宏。林语堂先生在翻译中也依然使用排比句式,可谓是尽力传达原文的风格。
例5: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The walrus envies the centipede; the centipede envies the snake; the snake envies the wind; the wind envies the eye; and the eye envies the mind.
原句句句顶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说理准确,条理清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庄子的文采华丽。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注重再现原文的风采,努力传达中国古典文学的色彩。
语篇概念中强调了文化语境,注重源语文化在译入语文化中的等值,不只将翻译停留于语言层面,目标语读者可以了解异国风情与文化。
《庄子》语言深刻,说理丰富,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与他一贯的翻译理念相一致,体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其译文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化繁为简,清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其译文达到音美、意美、形美以及文化美,其翻译理念与功能语言学理念多有相似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