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可用之器,致不器之境
2024-04-22徐雪筠
徐雪筠
成器,指的是人成为有实用功能的器具、在某方面堪当重任的专才,使社会受益;不器,指的是君子超越此种特定实用功能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對国家有通用之用。成器和不器,看似二元对立,实则对立统一。只要把握好度,我们就能更好地为社会书写发展的华章,为时代绘就无限的精彩。故曰:成可用之器,致不器之境。
成器为先,我们要使自己成为踏实谋大事、精心做实事的专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们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经历千百次打磨,方能成为质地上乘的大国重器、利器、宝器。屠呦呦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之前,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她不弃微末,不舍寸功,脚踏实地,最终采撷成功的果实。“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林大夫说:“只有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出路。”我们也要有屠呦呦、林巧稚等大国重器的实干精神,择一事,终一生,在某个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才。《资治通鉴》说:“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倘若没有如切如磋的专注,何以成有用之才?
不器为后,我们更要超越器之局限,成为有大襟怀、大气度、大视野的通才。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仅着眼于成局部的器,最终会被“器”的壁垒束缚。因此,不器是视野开阔、思维转化,在成大器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庖丁解牛”,一个人最初杀牛,眼睛看到的全是牛,三年以后技艺娴熟,看到的便是皮骨间隙的精髓。同样的,文学流派中的解构主义者们不仅是把文本理论拆解,而是当理论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通过解构破茧重生,赋予理论更现代化的含义。解牛不见牛,解构不见全篇,他们并没有否定器本身,而是把“器”当成基石,踩着它探寻本质的真理,从而致“不器”之境。毛泽东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用更长远的目光、更宽阔的眼界去看待万物,方能抵达“不器”的腾飞之境。
求索漫漫人生,静思悠悠岁月,我们先成实用之器,于家于国做有用之人;后致不器之境界,铸“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之大格局。
作者简介:
徐雪筠,女,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