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4-04-20武文秀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学实践

武文秀

摘 要:“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是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此模式强调将课堂所學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深入的培养。本文将“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作为出发点,针对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促进该模式的有效实施,发挥一体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最大效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一体式教育模式;教学实践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为促进社会公正、提高社会福利、提高社会质量等社会目标服务的专业领域,其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1]“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专业领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理念在于将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提升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其进一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能自如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工作岗位数量快速增长,对各级各类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此背景,旨在探究一体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实施现状,反思此模式实施的难点,并对该模式的实施方法与路径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发展专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除基础类理论课程外,还包含课外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实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类课程。实践性强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点,这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实务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传统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知识的性质出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分为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传统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存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头重脚轻”“一条腿走路”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理论类课程占比较高,而实践教学、专业社会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等实践类课程占比较低;学生实习安排有欠缺,实习时间短、实习条件不足;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与实务的结合,较难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此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二、“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实施现状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备受瞩目的专业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才的加入。全国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达300余所,各高校在社工人才的培养上愈发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初见雏形,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互动性不足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及归属感是影响“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作为“传道者”“授业解惑者”,对学生的引导与支持也影响着“四位一体”专业教育模式的培养效果。一方面,很多学生因学习内驱力不足、自我效能感弱,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没有进行积极的互动与反馈。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度、教学方法的研判、课程效果的评估也存在不足。教学主体互动性不足也体现在实践环节,部分高校教师自身缺乏一线社会工作经验,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系统性指导,导致不少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师生互动的缺乏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专业实践积极性不高,对实务的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投入度不高,导致学生专业性较差、归属感不强。

(二)高校与实践单位间的合作机制不成熟

完善的实践平台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基础,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的共同参与,但部分学校与社会组织、政府单位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并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影响了“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高校与实践单位间的合作机制不成熟具体体现在沟通不畅、目标不一致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每年都会输出一批需要进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学生,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也会根据实际运行状况提供实践岗位,但由于双向沟通机制不畅通,缺乏成熟的“从生源输入到岗位提供”的路径,导致许多学生错失到优秀岗位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与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未达成一致:高校教师期望学生将课堂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实际中,强调专业理论的运用,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最终判断出“怎么做”;而实践单位更多以结果为导向,期望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工作内容,为专职员工提供辅助,但工作内容有可能仅涉及社会工作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与社会工作专业不相关,导致学生的实践与所学知识割裂,难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比例不平衡,有效衔接有待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要环节,是知行合一的重要过程。[2]在“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断优化,理论学时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实践学时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实践学时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实践、实务研究、社会服务的较少。课堂理论教学远高于社会实践,更远高于实务研究与社会服务,不利于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3]同时,“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分为逻辑上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阶段任务固化、各环节相互分离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现实中往往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实践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实践单位管理不当、实践安排不合理等。第二,实践与研究分离。很多实践活动仅停留在对表层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上,缺乏深层原因和影响的挖掘和分析,学生较难通过实践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无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衔接,从而导致研究阶段的成果具有局限性。第三,研究与社会服务割裂。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成果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实际需求,因此,学生无法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少实践经验支撑的实践环节反馈,导致研究成果很难在实践中有效应用,从而无法真正服务社会。由此可见,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四个环节缺少有效的衔接和互动。

三、“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思考

(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了解学生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互动既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离不开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及时提出问题[4],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主动搜索相关文献、案例等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同时积极寻找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参加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和服务方法,积累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社会工作专业重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如教师在讲解“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时,除了介绍其特点、理论依据等内容,针对其四个“基本系统”(服务对象系统、改变媒介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这一重点内容,可以结合网络热点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具体事件中的不同主体进行基本系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四个基本系统的概念,掌握辨析方法,厘清系统间的关系,以此促进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重视课堂反馈机制的建设,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討论和交流,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状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实践过程中的互动也尤为重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在方法选择、技巧使用等方面必然存在困惑,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寻求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核心技能和知识,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关系,奠定“四位一体”式教育模式的基础。

(二)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多边合作体系,优化一体化教育模式实施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需要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在校内平台建设上,高校应建立并利用好校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中心,定期召开实践交流会,邀请一线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实务教师进行案例分享;建立健全实践管理制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订实践计划并提供全过程指导与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及实践培训。在校外平台建设方面,高校应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工作的实践机会,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签订实习协议,完善从生源输送到岗位提供的路径;与实践单位共同制订学生实践计划,统一学生培养目标,明确实践内容,提高学生一般性理论运用与特殊性问题解决的能力;联合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社会调研项目,让学生参与数据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炼、对策研究全过程,提高实践技能;与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联合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残疾人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也为具有真正社会服务需求的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校内外实践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务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与实务能力,将一体式教育落到实处。

(三)优化“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实现各环节有效衔接,发挥一体化教育模式最大效力

要改善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四个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比例不平衡的现状,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5]

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规模、特色、品质、有效性等符合要求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机会,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3. 完善课程设置

针对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四个环节,逐步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形成有机的整体课程体系,使各个环节对应的课程的比例更加平衡。

4. 推行教学改革

探索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保证教学质量,又满足社会需求。

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四个不同阶段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是截然分开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阶段会有交叉和重叠。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育人目标的基础,实现各环节之间有效衔接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场景融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第二,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挖掘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法,例如,开展社会调研、案例分析、实践评估等活动,促进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应该以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为关注焦点,立足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以开展课题研究、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第四,社会服务与教学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服务意识与能力为中心,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社区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增强实践经验和服务技能,进而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四个环节实现有效衔接,才能不断促进服务理念与实践的融合,发挥各个环节的优势合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四、结语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解决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立稳定健康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培养模式,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多边合作体系;优化一体化教育模式实施路径,实现各环节有效衔接,奠定“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基础,将一体化教育落到实处,发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最大效力,为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和清,徐菲.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2(6):14-20.

[2]张坤美,李航.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5):131-135.

[3]李建华,汪海玲.“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1(13):59-61.

[4]刘建民.价值优先:职业化背景下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再反思[J].教育观察,2020(21):72-74.

[5]魏玉东,吴天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会化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4-87.

[6]陈文华,钟耀林,郑广怀.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基于一个整合的概念框架[J].社会工作,2020(4):61-7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教学实践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