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高校思政教育与虚拟实践的合力效应

2024-04-20郑颖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郑颖

摘 要: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的实践形态,日益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格局由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结构、教育方式亦随之变化,这些改变无疑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变革的时代浪潮。面对实践教学形态亟须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亟须推进、大学生实践共同体亟须发展的现状,构建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教育方式,将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完备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方法,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时代师生素养的提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虚拟实践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虚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20年,教育部认定了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包括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自2021年7月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可见,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简称“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态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野。

一、高校思政教育推动虚拟实践的多重意蕴

(一)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虚拟实践是指实践主体在明确的主观目标和愿望的驱动下,借助数字化操作手段,在人造数字虚拟空间中,实施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狭义的虚拟实践是指实践主体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2]虚拟实践源自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与人类传统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它与传统实践有着显著的不同。虚拟实践主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并在技术支持下,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各种可能。因此,尽管虚拟实践深受现实实践的影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旧展现出了与现实实践截然不同的独特属性。其中最显著的是,虚拟实践以其数字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物质束缚,在虚拟空间中形成更加高效和灵活的实践形式。这些独特的属性使得虚拟实践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应对挑战时,展现出更多的优势和可能性。

(二)高校思政虚拟实践教育

高校思政虚拟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创建仿真或虚拟的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体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的新型实践教学形式。[3]虚拟实践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教育方式,与传统实践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虚拟实践教育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学习模式,以网络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体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真实环境下的操作。而传统实践教育是一种师生面对面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模式,借助实体教具,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相较于传统实践教育,虚拟实践教育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针对性、交互性以及沉浸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迈向虚拟实践的必然趋势

(一)虚拟实践是信息技术发展下高校教学实践形态转变的客观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采用的传统实践教育方法受到了新兴科学技术的极大冲击。首先,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现代通信技术崭露头角,科技成果推动知识传播速度大幅提升,覆盖范围逐步拓宽。与之对比,传统实践教育存在传递信息效率低下、传播范围受限等弊端。其次,科技的进步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开辟了便捷之路。传统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独立练习,而如今,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再次,科技发展推动实践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不断丰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最后,科技发展促使实践教育评价标准发生转变。传统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更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而现在,评价体系还关注学生在科技应用方面的能力,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信息技术发展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呈现出复杂且深刻的特点,传统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在线上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教育,以及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实践活动进行充分挖掘与拓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实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而且能拓展教育形式,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二)虚拟实践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事物不断涌现,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内在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实践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虚拟实践教育则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政传统实践教育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一是时间和空间限制。传统实践教育需要学生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实践活动,这可能产生交通不便、时间成本增加、安全性等问题,影响活动规模。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分为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两种。因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才艺技能存在差异,校内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参差性,从而形成浮于表面的“形式实践教育”,甚至形成只能服务于少数学生的“精英实践教育”。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基于对时间、安全、人员安排等问题的考虑,社会实践的活动规模较小。三是资源分布不均。传统实践教育的开展往往需要依托实践资源,而某些地区和学校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實践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可能使得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高校思政虚拟实践教育弥补了传统实践教育的不足,加速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步伐。一是虚拟实践具有超时空性。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教育主客体无须处在同一空间。计算机图像建模技术能够构建真实世界中存在甚至是不存在的场景,丰富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二是虚拟实践具有沉浸性。虚拟实践虽然作用于虚拟客体,但对于实践主体宛若真实发生,可以令受教育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是虚拟实践具有交互性和自主性。如上所述,主体可运用中介在虚拟空间中对虚拟客体进行引导,从而形成虚拟空间的主客体的交互关系,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四是虚拟实践更具针对性。虚拟实践的丰富性可以满足不同操作主体的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能力,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虚拟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实践教育的满意度。将虚拟实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

(三)虚拟实践是信息化时代形成大学生实践共同体的有力助推

“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最早来自莱芙(Lave)和温格(Wenger)。“实践社团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关注点、同样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4],实践共同体更多是同一领域或地区的。由此可以概括出大学生实践共同体的定义,即在高校中基于一定共同目标或相似兴趣聚集到一起,共同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学生群体。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大学生实践共同体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一个地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高度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全球大学生实践活动跨地域、跨时间的关联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加速了大学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传统实践仅将一个班级、一个专业或一个学校的学生聚集起来组织实践活动,或由于参与人数多,涉及问题广,可采取的形式少之又少,“多校联盟”的思政教育实践基本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针对大学生实践共同体的特点,将虚拟实践与传统实践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创新实践教育方法,促进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联动。将虚拟实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形成大学生实践共同体的要求,思政教育者必须通过融合虚拟实践,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确定一致的高校思政教育最终目标。

三、高校思政教育推进虚拟实践的运行条件

(一)虚拟现实为高校思政虚拟实践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虚拟实践之所以能够产生,进而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因为有科学技术的支撑。21世纪,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运算能力、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以及图形运算显示能力不断提升。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日益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产生了网络购物、手机支付、扫码出行等一系列新的生活方式;融入教育领域,产生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而生成的虚拟课堂、虚拟实验、虚拟学习社区、虚拟装配训练间等。

虚拟课堂作为现实课堂的补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进行转换。虚拟课堂可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直观的视觉体验。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5]受教育者可以在虚拟实验中通过3D模型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度理解。虚拟学习社区是由网络教育平台与学生、教师共同组成的,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辅助性的工具,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师生双向互动。虚拟装配训練间通过对现实环境的“真实”还原,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沉浸感与体验感,使其更加直接现实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虚拟实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可能。

(二)师生素养提升为高校思政虚拟实践教育奠定了操作主体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虚拟实践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对于虚拟实践的接受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虚拟实践能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标准。对此,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当代大学生有能力接受虚拟实践教育。当今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出生于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从少年时期就对互联网有了清晰的认知,甚至有个别学生从幼儿时期就接触了智能产品,他们被称为“数字原生代”或“网络原住民”。因此,在网络的运用方面,他们远远超过上一代。二是当代大学生愿意接受虚拟实践。相较于传统实践教育来说,虚拟实践的虚拟性、交互性、自主性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具吸引力。他们喜欢并善于运用网络在虚拟空间中塑造不同的自我形象,体验不同的乐趣。而且相较于现实交往实践,他们可能更熟悉并擅长虚拟交往实践,如一些当代大学生患有所谓“社交恐惧症”,现实的交往实践往往会对他们造成压力与约束;相反,通过一些智能产品,借助互联网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却能让他们把握主动权,放松地进行实践活动。总体来说,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事物接受程度较高,虚拟实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受到年轻人支持和欢迎的。

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教师的基本媒介素养也伴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显著提升。教师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将其整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相关教学内容。部分高校已经开设针对新进教师的新媒体专业技术培训,这无疑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思政课改革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教师们也展现出了极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接班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刻关注社会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虚拟实践与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合发展上的双向互动

人们全部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它包括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科学实验。虚拟实践就是一种新兴的交往实践形式。高校思政教育要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传输给学生,就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主流的意识形态才能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虚拟实践对于传统实践具有弥补作用,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避免其演变成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所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将虚拟实践与传统实践相结合,通过虚拟实践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受教育到主动学理论的主体性转化。

虚拟实践内在地包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虚拟实践借助互联网可以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形式,拓展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实践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虚拟实践的虚拟性也会造成交往实践中多方面的异化现象,如匿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形成“言论超自由”状态,使一些网民形成有网络的遮挡而无须对其言论负责的错误认知,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一些网络游戏、动漫、网络文学等具有暴力、色情倾向,开发者为获取商业利益向学生传播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一些错误的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上进行肆意地渗透和扩张,意图扭曲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等。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介入虚拟空间,对青年学生的虚拟实践进行正确引导,克服虚拟实践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虚拟实践中的是非之分、善恶之别,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

如前文所述,虚拟实践的超时空性、沉浸性、交互性与自主性等特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考虑,虚拟实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将虚拟实践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发挥虚拟实践的优势,而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虽然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对教育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因在于:一是虚拟实践产生于现实实践。没有现实实践就没有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由实践主體在虚拟空间对虚拟客体进行改造的活动,但虚拟空间内部所有的模拟与构建都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中,虚拟实践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内化于心,但将这些观念外化于行时仍然要回归现实实践。因此,与虚拟实践相比,现实实践在思政实践教育中具有主导性作用。二是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的补充。从当前状况来看,高校思政教育中最理想的实践教育情况是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共存,以现实实践为主、虚拟实践为辅。虚拟实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取代现实实践。对于虚拟实践的作用,我们必须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既不能夸大它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也不能否认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张竑.虚拟实践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3]刘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冯玉琴,丁书林.区域在线教学研究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21(7):114-121.

[5]袁利平,张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扶贫及其实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2):189-19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