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春山寻春景赏春色尝春味

2024-04-20白英

旅游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竹编婺源武夷山

白英

星村镇

武夷茶园

漂流九曲溪漫赏武夷的绝美春色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说的就是武夷山的模样。“三三秀水”指的是堪称武夷山灵魂的九曲溪;“六六奇峰”则是指点缀在九曲溪畔的三十六座山峰,山环水绕、山水相映是整个武夷山脉的精髓。春天的武夷山,茶树焕新绿,茶香漫空中,而乘坐竹筏九曲漂流,可亲水,可观峰,可谓是武夷山最具观赏性和趣味性的浪漫体验。

起点:星村古码头茶园若仙境

驾车进入到武夷山区,沿途的风景逐渐变得宁静而美丽,道路蜿蜒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间,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山林气息,碧水丹山无时无处不透出隽秀神奇。随着车轮的转动,武夷山的壮丽景色逐渐展现在眼前,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古老的茶园和神秘的岩洞,每一处都令人惊叹不已。

九曲溪的起点在星村镇,星村码头是闽江上游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这个码头不仅连接着武夷山的山水文化,也是周边地区物资交流和旅游交通的重要节点。驻足星村码头,可以看到繁忙的船舶往来于江面,历史上的星村码头可追溯到唐代,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星村码头逐渐发展成为集客运、货运为一体的综合性码头,现已成为旅游专用码头,游客可在此乘船游九曲,开启一览武夷山水之美的獨特视角。

码头游客集散大厅前的一块石碑上,“九曲古茶道”几个红色的大字耀眼夺目,这里曾是武夷岩茶的集散地,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可见它一直是周边地区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茶兴商茂,盛时星村有茶庄百余家,热闹非凡。沿途山清水秀,茶园遍布,古树参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让人心旷神怡。行走在九曲古茶道的起点,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武夷山。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武夷山茶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的广袤土地,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孕育出了世界闻名的武夷岩茶。而在这翠绿的山水间,更有一片片美丽的茶园,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散发着淡淡的茶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畅游九曲

春日里,茶树在轻柔的春风中苏醒,嫩绿的芽叶逐渐探出头来,迎接着新一年的丰收。随意走进星村一片名为“燕子窠”的茶园,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中,这片茶园风光独特,景色秀美,被誉为“翠绿之海中的明珠”。漫步其间,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扑面而来,茶园依山而建,梯田层叠,茶树翠绿欲滴,整齐划一地分布在山坡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晨曦中,薄雾缭绕在茶园上空,宛如仙境一般。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智慧,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活,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微风拂过,茶叶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而那些矗立在茶园中的古老茶树,更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变迁。无论是俯瞰还是仰视,每一个角度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生机。在古老的茶园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茶叶种植、制作和品饮的传统技艺和故事。在这里,还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感受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变化,感受制茶师傅们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运。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如茶道表演、茶艺比赛等,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漂流: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波曲曲清。欲识个中奇妙处,棹歌闲听两三声……”,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长期寓居武夷山讲学,写下了这首《九曲棹歌》。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九曲溪,顾名思义,指的是这条溪水弯曲九次。它源于武夷山脉,流经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景区,全长约10公里,最终汇入闽江。因为来得早,星村码头上人还不多,只停靠着许多竹筏。

阳光下的九曲溪闪着微光,仿佛一条银色的绸带在群山之间蜿蜒。片刻之后,众人坐上竹筏开始了神奇的旅程,这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感受着水的轻抚和风的轻吻,随着溪流缓缓漂荡。溪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闭上眼睛,溪水潺潺鸟鸣啾啾,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船工熟练地撑着竹篙,让竹筏在水中滑行,仿佛在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撑船的同时,船工们还给游客讲起了关于九曲溪的传说和故事,闻之神秘感和趣味性油然而生。竹筏在溪涧里漂流,在峡谷中穿行,时而过险滩,时而临深潭。在水流平缓的水域徐徐而行,在水流湍急的溪段像离弦的利箭射向前方。

宋街

沉浸山水之间,四周的景色如诗如画,山峦叠嶂,绿意盎然,可尽情地欣赏着两岸的秀丽景色。置身九曲,名为玩水,实则游山,临风荡波地飞掠九曲溪上,尽情观览武夷山的“六六三十六峰”,三仰峰像三个并列的仙人抬头仰望着蓝天白云,任云卷云舒,休闲自得。磨盘石惟妙惟肖,水龟石栩栩如生,两岸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给游客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奇峰异景与九曲溪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舟行二曲与一曲之间,突然闪现一座峻峭挺拔的山峰,袅袅婷婷,傲然玉立,这就是武夷山最为摄人魂魄、令人叹为观止的玉女峰。远观之,如出水芙蓉,似巫山神女,像敦煌飞天,若嫦娥袖舞。玉女峰,武夷山的璀璨明珠,伫立在群山之间,她傲然而独立,清秀而脱俗,是大自然天造地设的绝美艺术品。阳光洒落,玉女峰熠熠生辉,美得令人心醉。行在玉女峰下,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峰峦,心灵得到净化,思绪更得以飞扬。九曲溪就像一部九集电视连续剧,每一集都扣人心弦,每一集都可歌可泣;九曲溪就像一条九曲山水画廊,每一曲都优美动人,每一曲都诗情画意。

竹编艺人谢宏星

创意竹编《二维码团扇》

谢宏星创意作品《天宫》

竹林深处手艺人

终点:宋街越时空竹编有创新

九曲溪的终点码头,是一条沿溪而建的仿宋古街,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了古门楼,青石板路、马头墙、斗拱飞檐,散发着浓郁的宋代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古建筑林立,商铺琳琅满目,售卖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地方特产和特色美食,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武夷山茶,欣赏到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漫步在宋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宋代。

一面书有“宋街”二字的巨大竹匾挂在墙上,这处网红景点分外引人注目,游客纷纷在此打卡留影。其实,“宋街”竹匾就是竹编艺人谢宏星的创意作品,而他的竹编艺术馆就在此处。自称“竹编老舅”的店主人谢宏星,其实是个80后,身形敦实干练精神,成熟中带着活力,一双大大的眼睛闪烁着与年龄无关的古怪精灵,好像每眨一下都会有一个巧妙的创意随之诞生,热情的游客们团团围在他的身边,听他介绍着花样繁多的武夷山竹编制品。刚才乘坐竹筏顺流而下,沿岸翠竹随风摇曳,竹影婆娑婀娜多姿。曾听竹筏工向游客聊起九曲溪的竹子,“各位坐的筏是毛竹拼的,我戴的斗笠是箬竹编的,撑排的竿则是苦竹做的。”是啊,武夷山是个竹子的世界,武夷山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混合竹林区,光竹类植物就有110多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竹子之乡”。

武夷山的竹子多,竹制工艺品自然也丰富。一般人的印象中,竹编制品大多为箩、筐、篮、席等生产生活实用器,粗丝编成,而谢宏星的竹编艺术馆陈列的却是竹蜻蜓、竹编首饰、竹编包、竹编果篮,还有竹编画、竹编工艺品,件件都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如刺绣般精美。“伸出手指,把竹蜻蜓尖尖的小嘴放上去,它就会乖乖地悬浮。”游客观之分外新奇,被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所倾倒,也被谢宏星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二維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竹编的二维码你见过吗?竹编馆里摆放的一件团扇形的竹编工艺品,正中是个大大的用竹丝编出的方形二维码,四周同样是竹编的“福建非遗”四个大字,整体外圆内方,造型像是一个铜钱,这竹编二维码真能扫出信息吗?一位游客拿起手机,对准竹编二维码一扫,“滴”声过后,页面迅即跳出“福建省非遗博览苑”的公众号信息。谢宏星用传统技艺,编出“时代信息”,古为今用,这就是创新。从选材到下料,到分层、分丝、编织,谢宏星都是一双手和一把刀的全手工操作,以竹为媒,把中国文化融入竹编艺术中,把时代发展编入竹编制品中,谢宏星说,竹编老手艺要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小小的竹子所连接的,不仅仅只有传统,还有未来。

山峡水转,水贯山行,一曲一景致,一曲一画意。九曲溪在三十六峰间穿行,一路欢歌;三十六峰拥抱着九曲溪,百般俊秀。如此的漂流,真令人神往!这一程,星村感受茶园风光,漂流沉浸山水之韵;宋街体验非遗文化,尽享自然之美,深谙人文之韵,留下的是难忘的回忆。

诗意田园探春婺源

“春风轻拂婺源山,花海如潮漫谷间。茶树新芽含露绿,溪流潺潺映蓝天。云烟袅袅绕村落,古道悠悠通远天。此地风光无限好,人间仙境在眼前。”有一种春天,叫做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被誉为梦里老家“中国最美乡村”。春天的婺源,无论是壮观的油菜花海、古朴的村落、还是翠绿的茶园和丰富的民俗文化,都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可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希望和活力。婺源的春天,是一首动人的诗篇,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踏上旅程,去婺源欣赏那迷人的春色。

春醉梯田一泼金黄若仙境

江岭位于婺源县东北部,每到春天,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万亩油菜花漫山遍野,洋洋洒洒从山顶铺散到山谷,肆意盛放在如链似带高低错落的梯田间,金灿灿的花阵随风摇摆,就像一层层翻滚的波浪。在春天里,当烂漫花田邂逅粉墙黛瓦,约会“花花世界”,又怎是一个精彩了得!

春天的江岭油菜花梯田,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从县城去往江岭的路上,处处都是春的气息,路边的桃花含苞欲放,河畔的杨柳新绿初绽,田野里成片金黄的油菜花散发着阵阵芳香,粉墙黛瓦的乡村民居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墨丹青画面。江岭,南临晓起,东接溪头,有10万亩梯田,昨日雾锁江岭,而这大雾到了今天似乎都不肯散去,云雾掩映之下的梯田花海若隐若现中展现出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婉约之美,山谷里空寂清新,鸟鸣声声,让人顿觉神清气爽,迫不及待想一睹江岭的芳颜真容。

徽饶古驿道

婺源彩虹桥

站在江岭山中山顶最高观景台望去,万亩梯田花海,高低错落,金黄染尽,壮丽雄奇,恍若人间仙境,惊为“天上人间”。油菜花呈阶梯状,从山顶到山谷,开遍了沟沟坎坎,微风吹过,曲曲折折的梯田里层层叠叠的油菜花,如波浪般起伏,似长蛇般蜿蜒,又似道道黄色的闪电滑过,使这花海有了灵性,也有了俏丽的动感。一望无际一览无余的油菜花田里,金黄色的油菜花肆意蓬勃地开放,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古老村落点缀在广阔的油菜花丛中,田埂上、花丛中还有一座座用稻草做成的塑像,憨态可掬、趣味无穷。花海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宛若一幅天人合一的唯美画卷。

“黄萼裳裳绿叶稠”,远远望去,江岭的大地像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地毯,又像大自然撒了一地的金子,风一吹,花朵就像一个个少女穿着黄裙子翩翩起舞,它们有的弯腰,有的点头,似乎在向人们打招呼。浓浓的花香弥漫了整个世界,走近它顿觉如痴如醉,感觉自己也是朵油菜花了。步入这花的海洋,想放歌,你会激情四射;有诗情,你会吟诵释怀;忆友人,你会旧梦重缘;思故里,你会把酒当歌。踏着松软的土地,做着快乐的游戏,游人好似进入忘我的世界,在油菜花丛中穿梭嬉戏、拍照留影,仿佛身处天堂、仙境一般。金黄的花丛让人们流连忘返,爽朗的笑声在田野上空久久地回荡。

观景点:江岭万亩梯田

春漫古驿徽饶古道漫古韵

来到有“徽饶古道第一村”(徽饶是指徽州和上饶)之称的虹关村,仿佛一脚踏进了历史的隧道,跌落在历史的河流,这是一个静谧的山村,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古老沧桑的味道。浙源河,是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河道,大樟树的树枝伸出来,几乎遮盖了整条河道。沿着河道一条青石板铺成古道蜿蜒而过,这就是著名的徽饶古驿道,树下是一座骑路而造的小亭,名为“永济”,婺源民风淳朴,古时各地为方便过路行人歇脚,多在路边建路亭、茶亭、置炉烧茶,且分文不取。虹关的这座永济茶亭,是明代建筑,后来,每有损坏,村人必自觉捐资修缮。永济茶亭两边门额,分别砖刻着“青霭丛木”和“白波浸天”,源自唐诗“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之句,笔力刚劲严谨,俯仰之间,生动流畅,道出了此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无言间显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严田水中,婺源严田村

甲路紙伞

路上皆是历史,满目都是故事。虹关,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里曾经是重要交通节点,徽饶古道穿村而过,行走其间,“咿呀”的扁担声和“咔咔”的马蹄声仿佛还在回荡,那是苦楚的呻吟,也是如歌的行板。路蜿蜒穿行在花田间,沿着山岭盘桓而上,这当年的徽饶古驿道,由四尺宽的青石板条铺砌而成,一块块青石板被来往行人磨得溜光,弥漫着厚重的古韵。当年处于“楚头吴尾”的古徽州,崇山峻岭,交通不便,长期保持相对闭塞的自然状态。地少人多且农耕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古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渐渐形成了有名的徽帮,徽商往返于浙江沿海、安徽到江西直至湖南、广东,有一条官道,就是这条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徽饶古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在交通闭塞的古代,这里是古代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每一条道路,都有自己的方向;每一道山梁,都有自己的海拔,而浙源乡的徽饶古道,古朴得只让我们深深地感受着它的幽远、深邃、厚重、苍古和逶迤。穿过岁月流离的力度,徽饶古道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时间的长河里让人追忆,让人缱绻难忘。

山石层层叠叠,印迹深深浅浅,走在嵌于锦峰绣岭清溪花田的古道上,仿佛在对话古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道的繁忙景象已成为过去,然而,作为历史遗迹,这里已成为人们观花赏景徒步旅游、锻炼身体的游玩之路,穿行于此,无不为古人的坚韧不拔和聪明才智而感叹。这里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可以让身体完全沉浸在自然的至美之中。不仅能看到江南水乡的柔美风光,更能领略古道千年的沧桑之感。真是:“行走古道中,人在画中游。”古道旧,山河新!

观景点:虹关村古驿道

春映古桥清溪萦绕彩虹挂

婺源彩虹桥位于清华古镇,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清华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它北靠鄣公山,星江河绕城而过,彩虹桥横跨河上,成为婺源的象征。清华镇作为婺源的政治文化中心通汇四面八方,自然也成为八方商旅游子来往歇脚的地方,彩虹桥的设计也处处体现了徽州文化追求民本思想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遥想当年,彩虹桥落成之时恰逢雨过天晴,夕阳透过云层,西边天空挂起一道亮丽的彩虹,廊桥彩虹双双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于是当地乡绅仕子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将此桥命名为彩虹桥,寓意是凡过往的行人、商旅踏上此桥,如同登上吉祥、美丽的彩虹,终身有个好运气。

彩虹桥在整个徽州,乃至中国仅此一桥,她是徽州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彩虹桥全长一百四十米,是一座由六亭五廊构成的长廊式人行桥。在每座桥墩上面建有一个亭子,廊桥的桥墩是整座古桥最精美的部分,桥基四墩青石迭砌,呈半截船形,前面丰锐,后面平整,呈流线形,同时桥墩还起到科学地分解洪水对桥墩冲击力的作用。两桥墩之间跨径为15米,以木梁横联,上铺木板成桥面,椽瓦结顶为廊,两侧围以木栏,廊内设有长凳和亭间两座,整体洗炼,做工古朴,未施雕琢,有交通和供人休憩双重功能,体现了越简单实用的工艺。因其科学合理的设计,彩虹桥成为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典范。

婺源甲路村制伞工艺

做伞人

婺源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宅基地”之称,所以徽州人对山水田园等自然资源敬畏有加,倍加珍惜,对任何一種建筑都讲究山水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彩虹桥建在清华村与毕家墩之间的河面上,两村依山傍水,青山如黛,景色如画,桥上游是笔架山,桥下游筑一道石坝,形成美丽的小西湖——留住水,留住财。廊桥与村落、青山、碧水、驿道构成了中国最美的水墨山水画。在廊亭两侧装饰有栏杆,摆有石桌和石凳,行人走累了,可以坐在这里稍作休憩,尽情欣赏和体验婺源的美。

深山清幽之所,在绿树掩映之间,一座阁楼高耸的廊桥映入眼帘,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或猛浪奔岩,廊桥如初月出云,如长虹卧波,如蛟龙出水,与其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经过了无数风雨历程的洗礼,那飞檐翘角的外貌、古色古香的斗拱,凝聚着建筑工匠独到的精湛技艺,它那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无不展现出卓绝的艺术魅力。2020年7月彩虹桥部分桥面不幸被特大洪水冲毁,可喜的是2021年4月彩虹桥经修缮后的保持原貌重新开放。古廊桥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

观景点:清华镇彩虹桥

春拂古村古樟茂盛水口秀

赋春镇严田村,一直保存着完好的徽派建筑,春天的数万亩油菜花争相绽放,在氤氲云雾中,粉墙黛瓦的乡村民居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墨丹青画卷。小村的规模不大,群山环抱,秀水缠腰,数十座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溪水两岸。一条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村口的植被茂盛,老树古藤,亭台楼阁,隐没其间。走进严田村,感受到的是如梦境般的田园生活,枝繁叶茂的古樟边,劳作早起的村民牵着耕牛行走在村前小桥上,犬儿摇着尾巴跟着主人身后,纯朴勤快的村妇溪边自由自在地浣衣嬉戏。在这里不变的是老屋的飞檐翘角,是山民们随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严田古村,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古村落的水口。婺源地处万山间,各村落四面大多是山,形成较为封闭的完整空间,所以水口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人们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之地。严田村的“水口”,是婺源县保存最为完好的水口(村口)文化遗址,除植有巨樟、在溪流上横架借以“藏风聚气”的树德桥外,另装饰有德福亭、四灵庵、沁泉、如来佛柱、水碓等建筑,使水口不仅关锁严密,同时展示了家族的荣耀。

在婺源,村民都喜欢在水口种植一些名贵树种,像樟树、银杏、罗汉松、红豆杉、楠木等等,严田水口上是一棵的树龄达1600余年的古樟树,它的树围近14米、树冠幅达3亩,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沧桑浮沉,至今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被誉为“天下第一樟”。据称,当年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一路追杀,情急之下曾经爬上这棵古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叶片里,躲过这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多年。关于大樟树,严田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很有趣的民俗,就是这附近的小孩子,到了一定岁数,都要“过继”给大樟树——把“八字”用红纸包好,放入大樟树的洞隙之中,再举行一下过继仪式,就叫大树干爹了。这样不仅小孩子长大后就会一生平安,身体健康,而且大家都是大樟树的干儿子干女儿,亲如一家,一团和气,当地民风就特别和谐。一千多年中,大樟树默默生根在这个徽州村落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严田人,也看尽了一朝又一朝的世事沧桑。它用它参天的树干支撑起了严田人的精气神儿,在它面前不由让人觉得渺小,让人有种“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观景点:严田村古水口

春绽指尖风雨桐香油纸伞

油纸伞,绵绵细雨中长街曲巷,黛瓦粉墙,青青的石板路上盛开着一朵朵美丽的伞花,充满了诗意。一把伞,一段古老的浪漫,浸满了江南的温情和味道,复古、怀旧又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江南的油纸伞以婺源甲路纸伞最负盛名。

行走婺源,如在画中,甲路村离县城并没多远,也就四十多公里,村口“千年古村甲路”的牌坊两侧,是南宋绍兴元年民族英雄岳飞经甲路时,有感而吟成的佳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村中有条古驿道,为旧时上达徽州下通饶州的甲道,意即最好的道路,“甲路”也因此而得村名。甲路纸伞厂在路边一个弃置不用的学校旧址里,门上“傘藝園(伞艺园)”三个大字,格外醒目。走进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开阔的广场,四周两层教室楼围成一个大院落。院中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藕荷、靛蓝、草绿、淡橘,颜色多样油纸伞晾晒在院中,伞面上的梅花、兰花让整个工厂浸润着浓浓的古典徽州文化气息。

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在康熙甲戌年还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传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起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击中了雨伞,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世上竟有打不破的纸伞?于是立即派人去打听。原来,那把被石子击中仍完好无损的伞,正是甲路所产。于是康熙皇帝对其盛赞有加,“甲路伞,甲天下”便在大江南北传开了。一时间甲路伞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了长江流域,漂洋过海,发展到清末时,甲路纸伞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发展新高潮,成就了历史名伞。

“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屑算。”一把油纸伞从最初的选料,经过削伞架、上伞杆、打小孔、装伞楗、绕伞圈、裱伞纸、糊伞边、收伞卷、画伞、刷桐油、穿伞线……才是最后的成品,大小工序近百道,真是传统手工,慢工细活,只走心,不走量。也只有这样制作的桐油伞才能反复支撑上千次,经受5级大风的吹打,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不漏水,我想,闻名全国传承千年的奥秘,也正是在此吧。

婺源甲路村制伞工艺观景点:甲路村伞艺园

舌尖上的野味春天

春天,万物萌发,最直接的感受,除了眼睛,或许就是舌头了。北方各地或许还是乍暖还寒,但宽广深邃的地母,已经感知了天地转换的密令,开始释放温暖,于是蛰伏的草儿、树,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它们把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在田野形成嫩蓬蓬的芽,娇滴滴的花,荠菜、扫帚苗、地皮菜……这些揪下来就能放嘴里感受清新气息的美味,也让我们的舌尖有了新鲜的感受,唇齿留香,便是舌尖上最美的春天。

吃了荠菜百蔬不鲜

提起荠菜,在城市生活的人可能很少见,恰逢北方杏花初放,我去河北赞皇棋盘山十里杏花沟踏青赏花,却见乡村的田埂上、溪头边,一丛丛、一簇簇嫩绿的小野菜,水灵灵,清亮亮,秀气的齿叶,鹅黄的小花,沾着温馨泥土的根须,洋溢着怡神的春的气息,展示着大自然中生命的律动。正在采摘的农家大姐告诉我:“这是荠菜,春天里最美味儿的野菜。”

我好奇地跟着大姐一起摘起来,大姐和我聊起了荠菜:我们乡下有句俗语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可是好东西呢,不但具有特殊清香儿,而且和脾健胃,明目降压。过去在粮食匮乏的年代,人们常常用野菜糊口。看着大姐一筐的鲜嫩荠菜,我是满眼欢喜。大姐告诉我,荠菜是春天最早上市野菜。大地还没有真正变暖,荠菜就从去年的枯草丛中钻了出来,这个时候味道最鲜美。到了谷雨,荠菜开花,荠菜根和荠菜茎就变硬了,变成了草,味道就差远了。

大姐看我兴趣浓厚,热情地邀我到她家尝尝这独特的荠菜美食,荠菜全身都是宝,全菜皆可食用,可凉拌、炒食、入汤、熬粥、做馅。我跟着大姐一齐还动手,先做荠菜水饺,只见大姐麻利地将荠菜的根须除去、拣干净,然后轻轻地掸去泥土,用清水洗净后,放入加有少许盐的开水焯一下。开水焯过的荠菜,雪白的根,翠绿的叶子,又白又绿煞是好看。再用凉水浸一会儿,待水冷却后,将荠菜从水中捞出挤干,捏成菜团。然后将荠菜剁碎,再放入适量的盐、味精、蒜泥、姜花等,最后和炒好的鸡蛋放在一起,倒上少许植物油,搅拌均匀,这样馅就做好了。接着大姐又和面擀了饺子皮,大家一起热火朝天地包开了饺子,待水开出锅后,元宝样的饺子盛在盆子里,看着胖嘟嘟的饺子,我忍不住挟起一个放入口中,一咬开馅,满嘴噙香。馅如翡翠,绵软不腻,满屋子都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清香,沁人心脾。这是一种来自春天里和泥土深处纯天然的清香,令人神清气爽,真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大姐又做了荠菜饼,荠菜蘑菇汤,每样看上去都是那样嫩绿绿,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脆生生,真可谓吃在嘴里美在心里。怪不得民谚说:“吃了荠菜,百蔬不鲜。”这顿午餐虽然不是十分丰盛,但大家围坐在一起,却其乐融融,满院飘荡着浓浓的春天气息,香醉了舌尖,陶醉了人心。

黑黑的地皮菜淡淡的清香来

前几天,朋友说要请我吃吃稀罕的菜,领着我七弯八拐来到了一家位置比较偏僻的小饭馆。一进门,热情的老板娘就迎了上来,极力给我们推荐她们家特色——地皮菜系列美食。地皮菜在我的印象里,黑乎乎的,像是木耳,小时候我们叫“地圐圙”(音kūlüè意“自然卷起的卷儿”),是过去春天农村粮菜青黄不接时临时救急时吃的,没想到,如今天又登上了大小饭店的餐桌。

听闻回头客的夸奖,老板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今年新上了以地皮菜为原料的菜品后,非常火爆。地皮菜被他们开发的很有创意,菜式也打破常规,口味多变,搭配多彩,光菜品就有十多种,有凉拌地皮菜、地皮菜炒蛋、清炒地皮菜、地皮菜炒鸡蛋灌餅、地皮菜豆腐、地皮菜番茄汤、地皮菜长寿汤等,凉拌、热炒、熘烩、煨汤、作馅,配料上可荤可素,真够丰富的。店主推荐说,“地皮菜炒鸡蛋灌饼”是最有特色的一款,极力推荐我尝尝,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不一会,“地皮菜炒鸡蛋灌饼”上桌了,只见一个硕大的盘子边上摆着一圈色泽金黄,张着大嘴,一切两半的空心芝麻饼,中间又有一个小盘,里面满满地盛放着由地皮菜、鸡蛋、粉丝、辣椒、蒜苗烩成的炒菜,真是红、黄、绿、白、黑,色彩缤纷,蛋白质、菌类、蔬菜营养丰富,还没吃,香味儿就扑鼻而来。拿起一个芝麻烧饼,夹一筷子地皮菜炒鸡蛋装进了张着大口的饼里,一口咬下去,真是咸酥可口,回味无穷,满口留香!

这道菜的做法不太复杂:先要把地皮菜泡好并清洗干净,一定要多冲几遍,否则有土腥味。飞水后要挤干水分,这样炒制时容易入味。然后把鸡蛋在小碗里打散,加一点点白醋。炒锅放油,烧热后把鸡蛋细细的往锅里倒,边倒边用筷子划成蛋絮,炒好后盛出。另起锅,加入料油,六成热时加入少许葱、姜、蒜末煸香,下杭椒和地皮菜、粉丝及炒好的鸡蛋,加其他调料翻炒出锅,装入小盘里,空心芝麻饼加热后,一改二,放在盘子两端即可。

黑黑的地皮菜,淡淡的清香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已为寻常。地皮菜和小杂粮一样时来运转身价陡长,荣登大雅之堂,进入豪华宴席。它味鲜有奇香,做法多样,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崇尚本真的新选择。

扫帚苗绿油油一天能长一拃高

“小苗苗轻飘飘,雪窝窝睡觉觉。春天长出绿油油,一天能放一拃高。枝秆能把天地扫,籽儿又把春晖报。”这是乡间流传的一则谜语,谜底一看就知道,是扫帚苗。小时候跟着亲戚去农村老家,春天里,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墙根下面,像是有人刻意撒播了种子似的,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到处都是嫩绿的扫帚苗。过去,只是知道长大了,能当扫帚用,没想到,扫帚苗嫩的时候,叶子还能做成营养丰富的餐桌美味儿。

有一次我去地处太行山中的阳泉郊区旧街龙泉沟农庄采风,这里山清水秀,小溪潺潺,农庄主人老白,开朗健谈,他领导着本村的七八个人终年在这里植树,中午,他热情地留大家在农庄的石头院里吃饭。我注意到几个农庄人正蹲在院子前的厨房门口,不知忙些什么。走近了,才看到地上堆着采回来的一大堆青梗绿叶的扫帚苗,扫帚苗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绿得像翡翠似的,三人正忙着摘叶整苗,手相当快。我好奇地看着,负责做饭的大姐笑着说:“没吃过扫帚苗吧?今天中午做成凉拌菜,你好好尝尝。”原来,扫帚苗还能当菜吃,心里想着中午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不一会,摘好的扫帚苗就盛满了一个小铁锅,大姐端进厨房,很仔细地清洗起来,她告诉我,扫帚苗通常长在路边,它的叶片上密布着细细的绒毛,容易藏尘土,所以清洗是个重头戏。只见大姐把洗净的扫帚苗放入烧开的水中,轻轻地用筷子搅拌几下,大姐说,先焯一下,但不能时间太长。果然,水刚刚翻滚,大姐就麻利地把扫帚苗捞出来,直接放在了箅子上控水,过了一会,把扫帚苗放入大盆里,加入精盐、味精,浇上些许醋,淋上蒜汁、香油,装盘后,再撒上碎芝麻,喷香扑鼻的凉拌扫帚苗就做好了。大姐说,这是野菜的通常吃法,也是吃扫帚苗最有口感的吃法,我尝一口,肉厚,有嚼头,并且有着微微甜的滋味,即便暂时有点苦味,后味也是甘甜的。大姐邊忙活,边跟我聊起了扫帚苗,除了凉拌,还有很多吃法。选取嫩的茎叶,洗干净,晾干,用面粉均匀地拌了,放到锅里去蒸,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出锅了,加上盐、味精,拌上蒜泥,再淋点香油,就是扫帚苗蒸饭。把洗干净的扫帚苗切碎,加入面粉和鸡蛋,搅拌成均匀的糊状,再切点葱花进去,加上盐、五香粉等,等炉子上的平底锅加热了,把面糊均匀地在锅里摊开,翻几下,等两面都烤熟,就是扫帚苗摊饼。扫帚苗和肉丝等原料配起来可炒菜,剁成馅还能包饺子,蒸包子。我感叹,农村的主妇们,真是心灵手巧,不起眼的野菜侍弄得这么有创意,变着花样把它“请”到餐桌上。

猜你喜欢

竹编婺源武夷山
婺源美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大美武夷山
乡愁里的婺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画中婺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