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

2024-04-20张玉洁朱庆利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性课程思政

张玉洁 朱庆利

摘 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的一系列新结果、呈现的一系列新特征,包括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对社会现代化积极回应的创新性取向。“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古代汉语”课程的各个环节,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思政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方式。

关键词:现代性;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融合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自我革新与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方法、内容上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主题如何定位、内容如何稳定、思维如何应用、权威如何重塑等困扰。”[1]

当下最大的实际是“古今之变”,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传统-现代的叙事模式来观察,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都隐匿其中,很多人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传统思想的“余毒”造成了所谓的“现代性的断裂”。谈“现代转型”自然是以传统为起点的转型,通过转型,使得课程具有现代性的特征,进而适应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大学生。而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大学生,那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如何搭建思想与现实的桥梁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应当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文基于项目化多元学习的方法,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为理论视角,对“古代汉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方法和路径进行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视角下的“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自身即传统。它包含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典藏文化以及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成就等。“古代汉语”课程的内容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集合,它汇聚了传统典籍,从而形成了优秀中华文化场域。它选取诸子百家论著以及历代名家名篇为载体,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训诂等方面。后人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不仅能够发掘出中华民族积淀了数千年的经验智慧,而且能收获一代代贤者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切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元素,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种传统元素式应如何呼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现代大学生又应如何从“古代汉语”课程中获得对当下生活的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含义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的一系列新结果、呈现的一系列新特征,其中包括“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对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回应的创新性取向”[2]。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两种思想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3]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这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元化、互联网时空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与机会窗口。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整体而言,“应力求在社会现代性境遇——新时代尤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中求得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新条件,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必然要由被动适应转为主动创造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现代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面对现实,动态调整策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科学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不应当是割裂的,更不能被对立起来看,它们应该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演变的连续体。现代来源于传统,传统为现代思想提供养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定然不是否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批判性继承,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延伸并力图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不断迭代。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上,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社会图式”三个平面的相互建构。这三个平面既自成一体又互相滋养。社会的現代性嬗变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断调适自身、整合资源,从而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进行结构性重建。我们通过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伦理等方面的融合机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学生糅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图景的融合。一是现代社会不断出现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应当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例如流变性与碎片化[5];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探讨种种校园现象、社会现象、观念问题产生的价值观根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图景中汲取灵感,进而从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反思自身的变革,探讨现代化转型后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影响和互相实现问题,形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协同效果。

(二)“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要求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它要求高校教师在各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明确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力求突破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轻视文化、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强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被视为一种创新理念、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在高校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获得了普遍的重视和逐渐深入的研究推广。

“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极为有利。但是仅仅满足于以上目标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用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元素不是天上月、水中花,应该切实地融入日常生活图景,能够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起到价值引导作用。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利用好“古代汉语”课程的各个环节,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虽精妙,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实则易走向说理性大于实践性,犹如空中楼阁,说服力不足,遑论纾解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另外,古今之变带来的个人主义、碎片化生活模式等造就了“去政治化”的社会现状,使得人们本能地抗拒思想政治教育。[6]如何使浸润在现代性中的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正面的内容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这为我们寻求“古代汉语”课程思政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即将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以此来消解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感。

1.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对现代社会生活日常范式存在启发性

首先,“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具有通识性。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另外,一些高校的小学教育(语文)、汉语国际教育、英语等专业也将“古代汉语”列为专业课程。它的

课时长,师生互动周期长。因此,“古代汉语”课程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其次,“古代汉语”根植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人的现代性困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流动性社会带来的个人的漂泊感和孤独感,生活陷入虚无。“古代汉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重构,唤醒人们呼吸相关的社群意识。

2. 现代社会生活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在价值观上存在同一性

包括“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若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实践,就等同于無源之水,无法落到实处。课堂讲授的内容必须与课外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起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范式对人的品德塑造、观念形成、精神支撑起着基础性作用。社会生活自身也处于不断地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古代汉语”课程思政中的诸多元素能够以合乎现代人价值观念的形态规范社会生活领域,从而达到古今融通的境界。因此,现代社会生活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的,能够形成价值观上的同一性。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联系紧密,具有契合点。这种联系的落脚点是通过“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从而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具象化的细节抽象化,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思考、思辨、表达,将生活细节转码为价值观念,再指导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视域下“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以笔者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古代汉语”课程为例,就将现代转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行探索。该课程使用王保才主编的教材,为“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全书为一册共八单元,每单元分为“文选”和“通论”两大部分。所选篇目以时间和体裁为经纬,不仅包含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知识,还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生活智慧。

(一)教学目标的融合途径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场域均集中在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来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往往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从课程标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和学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设定融合性教学目标。这个融合旨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之外,将挖掘出来的思政教育目标融合其中,做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实践,才能真正地实现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文选的学习,以古论今,重构现代化转型中的社会生活故事;第二,通过通论的学习,了解古文字、古音韵的发展历史,以及古代天文、地理等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内化于心,通过历史维度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通过教育实践,将德育元素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涵养性情,达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融合途径

“古代汉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被认为是天然的思政教育、德育培养的元素,研究者往往因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元素进行对应式的讲解倾向,从而认为其有明显的说教意味。所以,为破解这一现状,现代转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与“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要做到“两步走”。

第一步是重构课程内容框架,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将课程内容重新拆解,思政教育元素将跳出知识讲解的局限,发散性地呈现。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为例,根据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打破教材原有的通论、文选式结构,将“职业道德”“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与时俱进”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

第二步要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事件,引发思考。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我们构建了“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动态版图。之所以是动态的,是因为学生关注的热门事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版图也应不断调整,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的动态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一内容时,可以发布讨论题,“僻、避、譬和辟是古今字的关系,比如《礼记·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比起踏踏实实读书,不如当网红带货或者出道当明星。你怎么看”,从而触发学生对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点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的融合途径

“素养是存在于人身上的那些内在的、比较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是决定人的行为(活动)的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8]因此,素养无法被编码化且无法复制,“学生素养形成的机制是学生自身能动活动,即学生能动参与活动并亲身经历和完成活动过程”[9]。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应当是并重的,师范生应当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积极思考,用理性的思辨来实现素养的获得。对“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而言,课程不能是单纯讲授式的灌输,而应当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结合日常生活真实案例和情境,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但不局限于课堂,要能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中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多元项目化学习(PBL)的方法,

PBL即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旨在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而学习,其最终产出在外部体现为制品,在内部认知层面体现为学生认知图式的改变,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10]。

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用分组作业的方式思考、探讨、总结问题,并将成果以微课视频、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的实施路径为,教师进行启发性提问,即将日常生活触发点作为“项目”;学生进行分组,组长抽签确定本组论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制作微课;学生在規定的时间内将成果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

(四)教学评价的融合路径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无法用分数来衡量,存在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教师长时间跟踪,进行动态评价。第一,采用“线上”的教学方法,方便教师搜集和留存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学生的网络学习档案。这样教师运用发展性思维动态评价时,可以做到有据可考,还可进行学生间的比较。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评价要尽可能量化,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比如繁简字中汉字能否拼音化问题,并不是仅从学理角度就能够解释的,所以我们将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维度的考核,从汉字简化的历史沿革来评价思政教育的效果。第三,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也应进行互相评价,从而达到提高反思能力的目标。

三、结语

“古代汉语”课程作为文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该课程的知识内容丰富,对课程思政元素的阐发带来压力。如果阐释很多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那么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课程思政将知识点一一对应的方式不可取,打破教材框架的限制,从日常生活要素出发进行探索的方式则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曹海燕,孙其昂.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方向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7(5):185-190.

[2][4]孙其昂,夏方坤.复杂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5-21,109.

[3]刘擎.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14-18.

[5][6]叶方兴.从“悬浮”走向“融合”——论现代性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J].探索,2019(6):152-15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8][9]陈佑清.在与活动的关联中理解素养问题——一种把握学生素养问题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19(6):60-69.

[10]李梅.认知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102-107.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现代性课程思政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