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训文化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价值契合与实践路径

2024-04-20公桥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公桥

摘 要:校训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有着统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校训具有典型的载体性、导向性、凝聚性等育人功能,与思政育人在树德、认同、育才等方面亦存在高度的价值契合。为充分发挥高校校训育人功能,本文从“学、思、践、悟”四个角度提出具体路径,即把握“循序渐进”,激发“学习”动能;强调“多元协同”,拓宽“思考”维度;推进“知行合一”,引导“践行”意识;遵循“与时俱进”,启发“领悟”能力。

关键词:校训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契合;路径

校训既是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高校文化的基因、渊源和核心元素,校训是高校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识,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强大的思政育人价值。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指出要“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校训文化的构建,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时期,充分发掘与发挥校训文化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强大作用,对于高校承担“育新人”与“兴文化”的双重使命与任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载体性

校训文化将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中,既体现高校的文化根基,又体现高校的教育价值。校训所承载的育人目标与高校文化育人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看,校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守护和传承了国学文化的精华。在校训选定中,不少高校都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使得校训“经典”味儿十足。例如,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取自《中庸》的为学之道;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礼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次,从高校思想政治的融合上看,高校所培育和践行的育人方针,亟需借助校训教育这一生动载体。校训文化是用“润物无声”的浸润式的教育来育人,这一方式为青年锻造信念、价值追求指引方向,符合新形势下高校育人的要求。

(二)导向性

校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能对青年追求正确价值观起到正面教导和积极引领的作用。校训对广大师生的引导作用,是从行为、思维、目标几个维度的全方位引导,既对青年思想、行为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行为符合法律法纪及道德准则,又帮助其向着自身目标和社会要求成长。[1]当前,高校校训文化对青年的价值导向性,基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哲学精华,旨在将青年培养成国家建设的坚实力量。而无论是校内育人还是社会教化,实际上都是以文育人的深刻表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将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爱国主义、集体意识相融合,从“小我”升华至“大我”,体现了校训对青年精神境界的引领,是以社会、国家的理想作为最高理想追求的。

(三)凝聚性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文化的凝聚重点表现在文化凝聚和情感凝聚上。第一,对文化的凝聚。校训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养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青年的凝聚力,可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高、文化之强,在校训文化的凝聚力下,高校校园文化也汇聚起来,逐渐形成自身的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从而成就独特的高校个性。第二,对情感的凝聚。校训文化的无声浸润,是一种长期稳定不变的存在,能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情感成长产生持续影响,凝聚青年爱国爱校的情感、奋进好学的意念、实践创新的力量。

二、校训文化与思政育人的价值契合

(一)树德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发扬校训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体现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树德价值而言,校训文化符合国家“三全育人”的教育战略要求和“以文化人”的文化育人理念。[2]

1. 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战略要求

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三全育人”的目的是让高校育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多向驱动,全方位地进行教育事业。校训文化凝聚了高校对青年道德素养的要求,滋养着高校内的教师和青年学子;其打破第一课堂的育人模块,突破固有教育时限观,通过同向融合,将价值观教育嵌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形灌输”与“润物无声”的统一,从而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校训文化激活了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资源要素,契合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体现了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3]

2. 符合“以文化人”的文化育人理念

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文化滋养品格、涵育思想、铸魂育人作用的巨大创新。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前沿阵地,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要充分挖掘优质文化育人资源,创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平台,校训就是其中一项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校训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承担着继承、发扬和创新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它的构建沿袭的是大学精神,彰显的是“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通过有形的文字标识、无形的文化浸润,不断发挥着传承、导向、塑造等育人功能。在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校训文化紧扣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对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认同价值: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

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交锋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是认同价值的核心部分。校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成就高校青年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1. 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增进文化认同对于引领高校青年厚植“家国情怀”至关重要。[4]校训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书院的院训、学规,这些规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鐫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情怀。思政教育也需要根植历史,通过展现史实来深化“家国情怀”教育,利用独特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内涵,做到启智润心。从高校文化建设来看,校训文化契合了思政教育中认同价值的教学引导。校训文化的发展和确立都根植于高校发展的历史文化,传承着源远流长的高校记忆和精神,其强烈的文化认同凝聚着民族情怀,体现着当代青年期盼民族和国家强大的向心力。

2. 推动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增进文化认同对于推动高校青年坚定“四个自信”至关重要。校训文化精神生动述说了高校的光荣与梦想、探索与追求,集中展现了高校发展的智慧与经验、创造与成就,这些具有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成就,能够极大振奋青年的自信,使之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 激励大学生投身“复兴伟业”

增进文化认同对于激励高校青年投身“复兴伟业”至关重要。文化复兴是国家振兴的基础之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优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振兴。高校教育是建設教育强国的重要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在强化立德树人的成效上“谋出口”。校训文化的传扬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能够增强高校青年的文化认同,振奋青年精神与斗志,激励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育才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深刻问题。要响应“用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就需重视校训文化的育才价值。

1. 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高校校训是涵养高校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精神内涵在本质上与思政教育方针相契合。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5]。目前我国高校校训文化的表达,通常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构成核心价值内涵的关键词,旨在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将人生价值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相联系,培养青年的品德修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上强化青年学生心中的“信仰”。

2. 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年轻一代的努力推动,而培育和践行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而言,通过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推行校训文化,是“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应有之义。高校在日常生活中,要借助校训文化,不断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在铸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规范青年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为国家培育杰出的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三、高校校训育人功能发挥的路径

(一)把握“循序渐进”,激发“学习”动能

1. 分层次开展主题教育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大学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此,高校校训教育也应遵循发展规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分层次地进行主题教育,按年级循序渐进地提升青年对校训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大一是探索期,学生对校训文化基本停留在认知阶段。此时应当以理论培育为主,着重进行记忆强化、兴趣激发。校训所强调的精神内核,最初会以高频出现的文字形式不断加强受教育者的理论认知,如校园宣传标语、开学典礼、网络平台等。大二是定向期,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理解。此时应该将校训内涵深化,通过校训历史由来与现实发展结合,让学生明白校训形成的逻辑。大三是质变期,学生逐步明确日后的就业方向。对此,校训文化要发挥引导功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努力查缺补漏,完善专业知识。大四是分化期,学生会对学业有一定的规划和总结。在新的征程即将开启的时候,校训要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将校训文化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帮助学生立身行事,激发学习动能。[6]

2. 分阶段阐释校训内涵

校训作为“精神引导”的特殊文化形态,从建校之初便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内涵,随着时代变迁,校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与新意。但无论在哪个时期,校训文化都持续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高校校训育人可通过对高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深刻阐释每个时期的校训内涵,将真实的发展进程融入思政教育。对校训校史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解读学校的校训文化,从而为其生活、学习、工作提供精神启示。高校可利用校园平台进行征文、演讲、舞台剧等文化活动,把握校训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历史精神,触动受教育者传承的基因,有针对性地提高育人效果。

(二)强调“多元协同”,拓宽“思考”维度

1. 增强校园文化载体间的协调性

校园文化载体能展现高校的精神面貌,且有着相通的文化育人目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协调发挥校史、校风、校规等不同文化载体间的育人价值,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能够更好地发挥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例如,高校为协调校训与校史的育人功能,可开设建校历史的课程及开展讲座讲述校训的由来,亦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更生动地、有故事性地宣扬校训文化;高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协调校训与校风,除了重视第一课堂的影响,还应深入学生群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规范,在学生的迷茫期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并加以协调引导。校风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作用下的高校气质,校训则是宏大精神升华与追求的凝练,二者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要协调校训与校规,是为校训文化的入心入脑加上了一层制度保障,并在规则的约束下逐步加强文化认同。

2. 教学管理与校训文化的协同性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教学管理要结合办学特点,在校训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课程体系、专业体系、精神浸润、思政教育的全链条贯穿,确保学生知校训之名、明校训之意、懂校训之情,以校训为基点激发学生对校训文化的强烈认同与自信,塑造学生的大格局思维,持续拓宽学生对人生与梦想的思考维度和深度。

(三)推进“知行合一”,引导“践行”意识

1. 以校训文化指导就业生活

校训所蕴含的精神指引能塑造青年崇高的理想,也能督促青年践行初心。在高校青年步入职业岗位时,校训精神会持续影响着学生的做事风格和敬业程度。高校在传递校训中的职业价值时,要注重于实践中培养学生出真知、长真才。第一,拓展第二课堂。高校应将校训融入实践活动中,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时间参加社会工作锻炼,近距离接触工作生活。第二,毕业生返校宣讲可以作为高校校训精神传播的特色课程。高校应利用优秀毕业生反哺校园,积极传播校训中有关职业价值的部分,帮助在校学生合理规划职业梦想,找准奋斗方向。

2. 将校训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

深沉的精神文化力量,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校训文化中体悟深厚的思想智慧,能培养高校青年的价值认同。首先,高校应帮助青年学生形成对校训的“政治认同”。凭借其向心力和凝聚力,校训文化铸牢了青年学生和母校之间共同进退的羈绊和情结,让青年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母校的一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分子。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场馆、红色场馆等坚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高校应维护校训文化下的“理智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国处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殊时期,高校应恪守校训文化,开设专题讲座,引用优秀校友的实践案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积极带动青年学生自觉维护家国形象,以自身实际行动彰显母校风采,以校训文化践行使命与责任。

(四)遵循“与时俱进”,启发“领悟”能力

1. 融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

校训文化的传承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融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与时俱进。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当积极培养过硬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校训文化的育人需求,也应当与当前的大环境、社会需要相融合,主动打破思维枷锁,高校应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校训的内容做出调整,在主题教育不变的基础上让校训文化兼具历史传统和时代风格,赋予校训文化新的内涵。在这个校训“赋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悟”到自身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悟”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机遇。

2. 融合文化宣传的新媒介

第一,以“三微一端”创新宣传形式。高校可充分运用新媒介,在学生中间发起超话“我心中的校训文化”“追忆·校训文化”等,针对学生的回答创建群组,启发学生对校训精神的领悟;运用班级微信群创建“流动的课堂”,定期发布校训文化的相关资源,为引导学生领悟校训精神的内涵提供大环境。第二,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训文化传播体系。高校可通过讲故事、讲人物、讲佳话将校训文化的传播落实落细,将践行校训中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小事,将文化精神落实落细,提升校训文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代入感,帮助学生领悟校训文化的精神世界。第三,开辟线上专题教育平台。运用互联网构建以校训文化为主导的专题教育平台,设计校训文化与启发青年成长领悟相关内容,在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同时引导其“悟”到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张俊杰,杨玲.论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基于山西某高校的调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9-22.

[2]唐曦之,田定湘,常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三重价值[N].湖南日报,2023-11-16.

[3]董韩博.“三全育人”视域下校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J].高教论坛,2021(10):10-12.

[4]李婉芝.增进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22-09-21.

[5]刘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J].教学与研究,2022(5):5-12.

[6]谭雅.我国高校校训育人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