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04-19田风华王丽艳荆瑞勇徐彦军吴楠秦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食用菌人才培养

田风华 王丽艳 荆瑞勇 徐彦军 吴楠 秦智

摘要 本文对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以信息化手段翻转课堂教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优化考核方式,巧妙引入课程思政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学生就业等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设置为包含真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常见和特色食用药用菌栽培技术及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等模块,以提高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效果及学科竞争力,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食用菌;栽培方法;菌种生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436.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7-0121-03

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G省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1]。G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食药用菌产业是其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同时,充分发挥食药用菌产业的优势和健康价值,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和对食品多样性化的需要。实践中,食用菌产业存在相关专业人才聚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或体系配套有待进一步健全,本土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短板[2]。

食用菌栽培学和应用真菌学两门课程可供农学大类学生学习。其中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3],是学生学习食用菌生产流程的入门级课程,着重介绍食用菌菌种制作、栽培条件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让学生学习香菇、平菇和黑木耳等常见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与方法,并结合地方特色食用菌栽培工艺进行实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生产一线现状及时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食用菌栽培学的实践性较强,以实际操作为主,辅以理论讲述,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相比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5]。

将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突破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6]。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就业和考研选择渠道,而且能基于专业优势向当地农民推广食用菌种植业和食用菌高产种植技术,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本文对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与改革,将课程内容设置为包含真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常见和特色食用药用菌栽培技术及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等模块。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1.1 以项目带动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讲授可能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改善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完成一次食用菌制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制作食用菌栽培袋为主线,仿照食用菌栽培流程,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食用菌栽培的过程中掌握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流程,了解食用菌的栽培条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1.2 以信息化手段翻转课堂教学

食用菌栽培学课堂教学采取信息化手段,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课程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分为3个环节: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作业。(1)课前准备。学生登陆信息化平台(如QQ、微信、百度云和学习通等),教师在学习通或百度云等信息化平台上传教学资源,由学生自行下载、自主学习。(2)课上教学。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通过QQ、微信和学习通等平台提出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将实践成果通过信息化平台分享到QQ群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成课堂教学[7]。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培养的食用菌状况,相关温、湿、光和气等条件分享到在线平台,利用线上互动的方式完成课程讨论,在主动谈论和交流中完成课程学习,变教师“教”为学生“学”。(3)课后作业。包括理论作业和实践作业。理论作业由教师在课后发放到学习通平台,学生自行答题并按时上交。实践作业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方式,独立完成一次食用菌培养,并把出菇成果分享到在线平台进行展示与交流。

1.3 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个人素质及未来发展设定如下目标[8]。(1)知识性目标。通过课前自主學习,课上理论讲授,课后及时复习,让学生了解平菇、香菇和黑木耳等常见食用菌栽培基础理论知识。(2)技能性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与成果讨论,让学生了解食用菌栽培关键技术的知识点。(3)个人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及勇于创新等精神,使其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发展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食用菌方向高品质人才的输出。

1.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4.1 理论课程  课程主要参考农业类院校的专业教材[9],内容涵盖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知识,讲解香菇、平菇和黑木耳等商业性较强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及操作要点,以及食用菌的保鲜加工、病虫害防治方法。共分为3个部分:(1)真菌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真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生理生态;(2)栽培前的培养和制种,包括消毒灭菌、菌种生产;(3)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包括常见和特色食用药用菌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1.4.2 实验课程  课程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食用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食用菌栽培流程,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提高实践效率。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食用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着重介绍食用菌菌种制作、生产条件、栽培方法以及利用简易条件生产食用菌的全部过程及方法。结合特色食用菌(如红托竹荪)栽培工艺进行学习和实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生产一线的现实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生产食用菌的全部过程,并达到可以独立操作生产食用菌的目的。

1.5 开展校企合作

学生到食用菌相关企业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促使其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生产一线现状及时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指导学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为学校和企业发展双向助力[10-1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作流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产技术,还能够提高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目前,农学院食用菌研究院已与多个企业和合作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如红托竹荪黄水病防控示范基地、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基地和林下猪苓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同时,校企共同承担并实施夏菇(香菇)优良菌株转化及推广项目,葡萄园“菇—肥—果”生态高效套种模式项目等;参与厂房扩建的改造和红托竹荪菌种生产,与相关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联合开发红托竹荪液体种的攻关和红托竹荪全基因组测序等深度研究;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公司秀珍菇厂区建立食用菌教学科研基地等。企业、合作社与高校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1.6 巧妙引入课程思政

食用菌栽培学的部分内容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例如,平菇栽培过程中,在现原基阶段,其所需的温、湿、光、气条件和菌丝生长阶段有很大差异,菌丝要想达到生理成熟必须要有一定的光照刺激、通气刺激、湿度差刺激以及低温刺激。食用菌在感知外界条件变化时,若当前环境条件已不再适宜,其可以采取现原基的方式,发育成籽实体产生后代,以保存种子,待条件适宜后再重新长出个体。大学生可以学习这种精神与处事方法,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2 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优化分析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考核方式分成3个部分: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30%)。

2.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3个部分构成:课堂出勤(20%)+课堂表现(40%)+课后作业(40%)。课堂出勤主要考察学生按时上课,无迟到早退等现象。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積极主动参与学习,求知欲强。课后作业分成理论作业和实践作业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作业主要考察作业完成规范、准确,实践作业主要考察完成质量,如平菇出菇环境条件适宜,出菇品质好,产量高,无染菌现象,等等。

2.2 实验成绩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实验成绩占比较大(50%)。实验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完成实验规定内容,可以利用简易条件完成一次食用菌培养,并掌握常见食用菌栽培流程及关键技术。

2.3 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是考察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占总成绩的30%,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教学的学科,通过教学创新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本文对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提高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效果、教学创新性和竞争力,输送更多食用菌方向的专业人才,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帮助菇农增加收入,优化食用菌栽培技术,实现食用菌产业收益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波,冀瑞卿,田恩静,等. 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实验课教改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3-14.

[2] 全永富. 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1):104-107.

[3] 李智俊.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 农技服务,2020,37(7):133-134.

[4] 高小朋,贺晓龙,窦娟,等. 《食用菌栽培学》教改初探[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84-86.

[5] 刘明广,龚雪梅,张新红,等. 高职现代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面向工厂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6):380-381.

[6]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0(4):72-74.

[7] 荆瑞勇,王丽艳,艾士奇,等. 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0):118-119,121.

[8] 李翠新,何德. 高校食用菌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5):277-278,282.

[9] 黄毅. 食用菌栽培:全一册[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徐琳.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与食用菌产业转型路径分析[J]. 中国食用菌,2020,39(11):128-131,135.

[11] 张维瑞,刘盛荣,赖建强,等. 地方本科高校线上金课建设的思考:以宁德师范学院“食用菌栽培学”课程为例[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4(4):439-442,448.

(责编:杨 欢)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一流课程培育项目(XJG2021070);贵州省教育厅产业导师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黔教技〔2022〕071号)。

作者简介 田风华(1987—),女,河南鹤壁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食药用菌栽培和病害研究。

通信作者 秦智(1995—),男,吉林辽源人,硕士,助教,从事食用菌栽培研究。

猜你喜欢

食用菌人才培养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秋季食用菌 农事巧安排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