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研究
2024-04-19陈娅瑄殷程程刘雨琳赵一阳李志颖
陈娅瑄 殷程程 刘雨琳 赵一阳 李志颖
摘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责任理论出发提出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及建议,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社会责任理论;高质量就业
我国的公益创业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制度政策不完善,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公益创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数量和质量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国外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方面的学术研究较为稀少,现阶段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存在多学科交融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现状,分析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为主题,细化研究公益创业素养的现实需要并提出建议。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中的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归纳影响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明确公益创业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领域和新方向,进而确定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所抽取的高校从是否了解公益创业、公益创业的目的以及前景等方面内容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方面的认知,归纳公益创业方面的优势以及不足;从社会责任理论出发提出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及建议,最终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根据研究方向,本文设计了 《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问卷》。问卷通过互联网以在线问卷的形式分发给受试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有402人接受了调查,共回收40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项目396项,应答率98.51%,符合调查要求。根据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信念较强,对公益创业价值给予肯定
1.高校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特点及所需素质具备一定了解
当被问到 “您了解公益创业吗”这一问题时,33.58%的大学生表示对公益创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66.42%的大学生表示对公益创业有一定的了解。当被问到 “您是否参加过公益慈善活动”这一问题时,55.3%的大学生表示参与过公益慈善活动,44.7%的大学生表示并未参与过公益慈善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与大学生是否参与过公益慈善活动存在一定联系,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当被问到 “您认为公益创业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独立性”“创业性”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的特点有一定的认知。
当被问到 “您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中知识技能因素包括什么”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益创业一般认知、相关理论以及公益创业能力是重要的方面,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相关知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
2.高校公益创业素养培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公益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被问到 “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素养的培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多选) 这一问题时,63.64%的回答者选择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3.13%的回答者选择 “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60.86%的回答者选择 “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0.1%的回答者选择 “帮助弱势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55.81%的回答者选择 “推动高校就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可见,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其个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机会,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益使命感,从而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改善就业环境。
3.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信念较强
当被问到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优势”这一问题时,“熟悉公益性质与活动形式”“社会责任感强,有担当”“有创新精神,有想法”“对志愿活动有自身的见解”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大学生自身对于公益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被问到 “你认为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这一问题时,44.45%的回答者认为发展较好,30.3%的回答者认为发展一般,25.26%的回答者认为发展不好。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的发展前景仍持有乐观态度。
当被问到 “如果有条件,您是否愿意进行公益创业”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回答者表示愿意进行公益创业,12.12%的回答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公益创业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公益创业信念较强,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初级阶段,在此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公益素养有助于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群体对公益创业目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被问到 “您认为公益创业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27.02%的回答者选择 “追求社会价值并且解决社会问题”,17.68%的回答者选择 “追求经济价值并且获得商业利润”,37.63%的回答者选择 “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偏重于社会价值”,17.68%的回答者选擇 “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偏重于经济价值”。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于公益创业的目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高校没有把 “双创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培养,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综合型人才输出的教育目标。[1]
2.公益慈善实践活动次数有待增加
除理论学习外,实践锻炼对公益创业来说必不可少。调查中,19.18%的回答者选择 “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次数为一周1—2次”,16.89%的回答者选择 “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次数为两周1—2次”,21%的回答者选择 “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次数为每月1—2次”,41.1%的回答者选择 “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次数为每半年1—2次”,1.83%的回答者选择 “其他”。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次数较少。高校在完善公益创业素养培育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的开展。通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公益使命感、服务社会意识,从而促进我国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
3.创业环境及创业政策缺乏
从创业环境来看,我国的创业环境亟待改善。我国的创业环境仍存在弱势方面,如资金支持、政府项目供给、社会规范等。在创业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一些高校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这确实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许多担忧。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表现在:(1) 政策制定不匹配。目前,除了人事制度、教育制度外,保险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制度等其他制度,都还没有或缺乏相应的支持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2) 政策的执行力度薄弱。尽管国家强调要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业,相关创业政策早已颁发,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高校尚未积极实施相关政策。(3) 政策治标不治本。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草根创业,由下向上发起,而政府的扶持政策是自上而下运行,面对繁多的科层程序,政策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2]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传统创业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创业理论,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但这种教育行为往往导致理论脱离现实。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这种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1.课堂体系:理论实践相结合
完备的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改进相关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公益创业素养,规范学生的公益创业行为。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举办与公益创业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比赛,以增强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的实践能力,并最终通过实践活动丰富相关公益创业的教育理论。
2.制度体系:建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协调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孵化合作组织机构、搭建学生与企业良性互动平台、完善社会创业项目导师指导机制、完善公益组织实习机制、建立项目运行经费资助制度等建立健全校—企—政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3]从公益创业实践入手,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公益创业的理解,充分了解现在的社会发展现状,理性思考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搭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公共创业素养时,如果只进行理论教学而不进行实际操作,很容易导致培养结果与社会现实脱节。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公益创业热情。
1.加强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形成良好合作机制
高校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想要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加强与公益创业的相关利益者的联系,充分发挥各方面在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2.加强校企合作,学习商业运营模式
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场所,为他们提供参与现实公益创业的机会,[4]探讨现代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资源整合策略,为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增加公益创业组织的生存率。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共同推动培育
1.重视大学生公益意识的舆论教育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力量,既能约束个体行为,又能激励个体行为。在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环境中,要关注舆论对其公益意识的影响,关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落实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政策支持
公益创业的外部环境建设有赖于政府的支持。相关政策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大的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最终体现的是大学生建立的公益创业机构或组织能够在社会中生存。这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作用,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与保护。[5]在政策实施方面,政府应减少相关审批程序,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调动他们的公益创业热情。
四、结束语
首先,本文所依据的调查问卷主要覆盖面为较为广泛,但样本量仅300多份,在数据支撑上有所片面,未来研究可通过扩大研究面,进一步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研究进行剖析并完善;其次,本文主要是依据社会责任人理论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展开的研究,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开展多层次、多角度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最后,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培养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乾乾.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0.
[2] 张冠楠.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D].南京:东南大学,2018.
[3] 刘丝雨.大学生社会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9.
[4] 左果果.大學生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科技大学,2017.
[5] 左果果,邢斐,叶璇,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问题与路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