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卫所抗倭与军屯文化

2024-04-19

读报参考 2024年11期
关键词:浮山卫所倭寇

在青岛这片土地上,从六百多年前的抗倭到今天,拥有丰厚的国防教育资源。用好这些国防教育的本土资源,对于我们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坚定民族历史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五六百年前的元末明初,倭寇在中国沿海连年侵扰,断断续续长达百年。史书多有记载,六百多年前,中国从北到南“倭夷入侵沿海”。仅“洪武二年至七年(1369-1374年),倭寇六次袭掠胶州沿海一带。倭寇烧杀抢掠,人民多有伤害,以致有避倭内迁之事”。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深知倭寇相继侵掠沿海,严重威胁到明王朝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安全。因此下令在中国沿海实行卫所制,即“跨府设卫,连县设所”,职能是“保卫疆土和镇压地方”。这种平战结合的体制规定,军民分治,民籍属于州县,军籍隶于卫所;军为世袭,平时屯田自给。“军户世代相袭,亦兵亦民。烽烟告警,则民可为兵;外侮不作,则兵即为民”“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今天青岛的区域内,相距并不远就设了两个“卫”。胶州湾以东是鳌山卫,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和卫内所;胶州湾以西是灵山卫,管辖夏河所、胶州所和卫内所。

《浮山所志》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决定设立“浮山所”,即“鳌山卫浮山备御千户所”。下设四个军寨,有楼山寨、金家岭寨、于家庄寨、张家寨,还有二十五军屯、十八墩堡。各军寨、军屯、墩堡均有浮山所派军户、兵员前往驻守管理。遇有倭寇袭扰,各墩堡白日举烟,夜间举火,接递传讯。

浮山所自1388年按照朝廷对卫所的规划,开始筑建城墙及其城内设施,历时14年,到1402年完成建城。建成的浮山所城呈长四方形,占地约18公顷。浮山所城内十字大街直贯东、西、南、北,平时用以生活,战时利于运兵(现在的徐州路和闽江路即是浮山所城十字大街向外的延伸)。十字大街与东、北、西三座城门相连,因南城墙外即是大海,故而无法设立城门,只在十字大街的南段城墙上建有南阁庙。

浮山所城西门外是西校场(现府新大厦所在地),为驻守将士练兵比武之处,占地约50亩。青岛市区最古老的30多個村庄和中韩一带20多个村庄,都是在明初重海防、御倭寇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从《崂山志》和浮山所《族谱》都可见,这些村民大都来自云南、江淮和山西等地。他们携眷带口,长途跋涉,来到这片渺无人烟的海滨地区。他们亦军亦农,有警则战,无警则耕,与驻防兵士并肩御敌,同守海疆。

《青岛市志》记载,明代青岛沿海除卫所城以外,还有近百座的炮台、烟墩,海上有百余支战船、哨船等。各卫所舟师组织过多次大规模的巡海行动。永乐二年(1404年),总兵王友任率山东舟师出海巡逻;永乐六年(1408年),都指挥李龙率山东舟师巡击倭寇。随后,总兵柳生率舟师山东沿海巡海,巡捕倭寇,聚歼数批藏匿在海岛上的倭寇。此后数十年间,倭寇不敢侵扰青岛沿海。

军屯制施行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军士与家属就要永久居住在这里。如何让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新居民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呢?浮山所按照山东的习俗共建一所宗祠,作为浮山所辖区军民共同的家庙,以祈求香火旺盛。因是在所城的南部城墙上建起的共有家庙,故称之为“南阁庙”。南阁庙建成后,栽植银杏树两株,西侧一棵在清代死去,东侧一棵,现为青岛市编号为01的一级古树名木(现在徐州路1号商业楼院内),是浮山所六百余年沧桑变迁的见证。

自浮山所城建成后,为便利民众生活和商贸流通,每月逢四遇九为浮山所集,每年正月十三为“浮山所山会”,也称为“香油果子山会”。对此,一辈辈、一代代浮山所人一直在传述着山会的来历——当年,浮山所内跟着朱元璋转战南北的千户、百户和能享受待遇的军户们,对皇帝封官、封地,世袭俸禄非常感激。每年一进腊月门,就派出代表去京城,初一给皇帝磕头谢恩;归来时一般要在正月十三左右。浮山所辖区的众军士军户要在他们归来之日,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这一天就成为特殊的日子延续了下来。洪熙元年(1425年),皇帝感于臣民每年来京城磕头太辛苦,下旨在卫所的真武庙内设“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从此,众千户、百户等在此牌位前磕头即可,不再受往返京城劳顿之苦了。因此,每到正月十三山会这一天清晨,浮山所真武庙内的道士击鼓诵经,大门洞开,青岛地区各村庄的锣鼓队簇拥着长者到真武庙皇帝牌位前磕头进香,非常隆重热闹。

《浮山所志》还记载了浮山所十三大户和十七姓氏的族谱,在流传至今不断续修的族谱里,普遍记载了几百年间,各家族早期抗倭斗争的历史,字里行间展现出先人为国家尽忠、为先祖尽孝的家国情怀。

如《亢氏族谱》记载了亢氏一世至四世各祖的全部征战过程。亢氏老祖世代为国戍边,二世亢兴领兵从军四十余年,将门虎子、代代相传,令后人无比敬佩。

军屯先民们的习俗,至今还有传承。如为了纪念在抗倭中拼杀牺牲的先辈,过年守岁要吃素馅饺子,以示不忘先辈的在天之灵,祭祖用的供品大部分不用鱼肉等荤食品,而用素食品,如豆腐、白菜、菠菜、粉条(染成红色,寓意先祖血脉)等。

军屯文化凝聚民心,文武兼备御敌报国。实际成果是,荒地得以开垦,社会安宁祥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灵山卫志》载称,当时灵山卫一带皆是繁华,“俨然一都会矣”。□

猜你喜欢

浮山卫所倭寇
山西浮山: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莫娴作品
浮山云舍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淹人不成反灌己的浮山堰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