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析
2024-04-18刘霞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深刻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社交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传递途径,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然而,社交媒体的特性也给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包括虚假信息泛滥、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网络暴力与负能量的传播等。这些挑战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思考,还可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塑构成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文章由此提出以下建议: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包括熟练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快速甄别信息和敏锐洞察网络趋势的能力;优化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制作贴合社交媒体特点的教育内容,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综合性,以及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以反映社会最新动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融入社交媒体元素,通过故事化的内容制作、情景模拟等手段使思政教育内容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的交互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和隐私保护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识别网络威胁,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建立有效的社交媒体监管机制,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发展技术工具和算法以识别和过滤不良内容,同时制定明确的社交媒体使用政策,增强学生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信息传递;互动交流;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213-04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交媒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阔的影响范围,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社交媒体,信息传递更迅速,师生互动更直接,教育方式更加个性化。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特性也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社交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二、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信息传递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些平台快速、广泛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国家政策、理解社会热点、掌握时代脉搏的途径。
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多媒体形式,社交媒体使得抽象的思政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1]。
(二)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互动交流作用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则能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即时性的互动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感。利用社交媒体的评论、点赞和转发功能,学生们能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或是在碰撞中激发新思想[2]。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同时,社交媒体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见解、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的平台,这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交媒体的互动交流还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在多元开放的社交平台上,不同高校甚至跨国界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世界,这对于拓宽思政教育的视野、增强教育的多元化意义重大。在新闻传媒学的视角下,这种互动交流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3]。
(三)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作用
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个性化教育作用不可忽视[4]。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研究,社交媒体平台能够为不同个体推送定制化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教育方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习惯,从而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闻传媒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的算法可以筛选出用户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和话题,将其与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热衷于国际新闻的学生,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推送国际关系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接触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时,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学习[5]。此外,社交媒体的个性化功能还体现在对讨论话题的个性化定制上。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参与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讨论重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6]。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虚假信息与传播
1.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的泛滥
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同时也使得虚假信息迅速扩散,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难题。这种信息通常包括但不限于错误的新闻报道、经过篡改的图片或视频以及具有误导性的数据和统计,它们在没有经过适当验证的情况下,利用社交媒体的网络效应迅速传播。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在学生中引起的混乱和误解会迅速放大,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7]。在新闻传媒的环境中,制假者常常利用编辑技术等,创造出看似可信的内容,这对分辨真伪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虚假信息的泛滥不仅损害了真实、准确新闻的传播,还有可能扭曲学生的认知,削弱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2.虚假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虚假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虚假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诱导性,会引发学生的困惑,进而影响他们对于人生、社会、政治等重要议题的认识和判断。由于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虚假信息的介入造成的信息真实性危机,使得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面临阻碍。
在新媒体背景下,虚假信息的影响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渗透到情感、态度乃至行为的层面。一些带有偏见和歪曲事实的虚假信息,可能会激起学生的情绪反应,造成群体性的偏激行为或决策失误。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还可能削弱学生对主流媒体和学校权威的信任,导致学生质疑思政教育内容,从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8]。在传媒学的视角中,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力成为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在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因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而接受了不实信息,这对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阻碍。
(二)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
1.社交媒体上信息过剩的现象
社交媒体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帖子涌现,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式各样信息的环境中,很难对思政教育内容保持关注。信息的多样性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但同时也使得他们难以筛选出对学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这种信息过载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选择困难,难以判断哪些信息是他们需要关注的,哪些是干扰项。在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时,学生的认知负荷加重,可能导致对重要思政知识点的忽视。这种现象不仅使思政教育在信息传达上受阻,还可能削弱教育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影响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理论的深刻理解。
2.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学生浏览社交媒体时往往呈现出跳跃性,这种快速切换信息的行为模式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入学习和长时间专注的能力。在各种娱乐信息泛滥和社交互动频繁的环境中,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很容易被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率因此受到影响。另外,社交媒体上短视频、即时消息等迎合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形式,让学生习惯于表层浏览而非深入思考,这与思政教育所倡导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相去甚远[9]。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仅妨碍了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系统掌握,还可能导致对社会现象的片面理解和简单判断,进而影响他们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难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深度的思考,这对于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深刻分析社会问题的学生构成了障碍。注意力的分散不仅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还可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暴力与负能量
1.社交媒体上网络暴力的存在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样,如言语攻击、人身威胁、网络欺凌等,在缺乏面对面交流的匿名环境下尤为猖獗。这些负面行为的出现不仅破坏了网络交流环境,还对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网络暴力时有发生,往往成为不良自媒体博取点击率的工具。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难以监控和管理,其匿名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得加害者更容易逃避责任。不断扩张的虚拟社区为这种负面行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暴力言论和行为能够迅速传播和扩散。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学生易受到影响,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或者成为受害者,这对于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无疑是一大障碍[10]。
2.负能量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负能量,如消极情绪的传播、悲观主义的鼓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扭曲解读,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深远而复杂。这类负能量往往通过情绪化的言论和极端化的观点传播,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从而对其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这种负能量有时会被媒体放大,形成舆论压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正确价值观是核心任务,负能量的渗透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持有悲观态度。负能量的传播易使学生形成偏激的立场,削弱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与思政教育培养理性、平和心态的目标相悖[11]。此外,负能量还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不和谐,破坏校园文化的和谐氛围,影响教育环境的稳定性。在社交媒体充斥着负能量的现实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传递正能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负能量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还可能干扰思政教育的正常进行,影响其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应对社交媒体环境挑战的策略
(一)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为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这涉及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熟练运用、对信息的快速甄别能力以及对网络舆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新媒体培训,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以便在社交媒体上更有效地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新媒体素养还包括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贴合社交媒体特点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习图像和视频编辑技能,创造视觉冲击力强的教育素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利用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功能,评估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学生的互动反应,从而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辨识出可能误导学生的信息,并指导学生科学甄别。提高新媒体素养,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够跟上时代步伐,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交媒体,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不可或缺的一步[12]。
(二)优化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资源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意味着须制定和实施一套旨在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的标准和机制。教育资源的优化可以从制作更符合社交媒体特性的教育内容入手,如剪辑上传短视频、发布图文并茂的帖子、互动问答等,以吸引学生参与。此外,优化资源还应关注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宽度,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综合性。教育者可以借助专业的内容生产团队,利用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时下热点,生产出既权威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还需通过合作与交流,整合不同高校和机构的优质资源,共同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在新媒体背景下,优化资源也应包括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反映社会最新动态,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在社交媒体这个多元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可靠的学习和讨论平台,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三)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融入社交媒体元素
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平台,教育者可以设计线上讨论组、实时问答和网络研讨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学习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也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故事化的内容制作、情景模拟等手段,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此外,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如使用标签、话题挑战等方式,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3]。从新闻传媒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关注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就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能够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锐性,又能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隐私保护意识
在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的当下,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隐私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如密码保护、防范网络诈骗等,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包括社交媒体上的个人数据安全和隐私设置。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应当学会如何识别潜在的网络威胁,如钓鱼网站、恶意软件以及其他形式的网络安全威胁。教育者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鼓励他们在分享个人信息前进行反思和判断。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还应教导学生科学评估网络新闻来源和信息的可靠性,避免个人信息因误信虚假新闻和信息而被泄露。此外,教育者还应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对所接触的信息保持警觉。这样的安全教育和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构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以及促进养成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都是不可或缺的[14]。
(五)构建有效的社交媒体监管机制
构建监管机制的目标在于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及保护学生免受网络暴力和侵权行为的影响。构建这一机制,必须从多个层面着手。首先,高校应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开发技术工具和算法,以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以及不良内容。此外,通过设置举报和反馈系统,鼓励用户,尤其是学生,参与到内容的监督之中,让监管变得更加透明化[15]。在新媒体环境中,监管机制还应包括制定明确的社交媒体使用政策,为师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这些政策不仅要明确界定不当行为的界限,还要阐明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后果,以此作为遏制不当行为的有效手段。从新闻传媒的角度出发,高校应当与新闻组织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提高公众特别是学生群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
五、结语
在社交媒体使用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常态之时,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优化和创新教育资源及模式,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以及构建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问题,使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生。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更加重视个性化教学需求,以社交媒体为辅助,培养出既有责任感又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婉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变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99.
[2] 张鑫.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分析[J].中国报业,2023(16):236-237.
[3] 张静.社交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8):111-113.
[4] 邓丽霞.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4):4-6.
[5] 王車琚,王仕葆.新媒體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研究[J].才智,2023(19):53-56.
[6] 赵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优化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39-141.
[7] 陈超芳.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6):164-167.
[8] 杨阳.依托社交网络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79-84.
[9] 张明明.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9):71-72,79.
[10] 连树琴,邢彦.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7):255-256.
[11] 马晓玲,郭云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1(6):100-101.
[12] 张钊.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2):34-35.
[13] 李玲玲.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9):37-38.
[14] 蔡智勇.基于社交平台的高校思政教育革新思路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2):89-91.
[15] 陈铮.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7):86-87.
作者简介 刘霞,助教,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