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育人创新路径探析

2024-04-18权瑾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教育

摘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新命题,强调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正受到新媒体生态的深刻影响,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变革压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亟须与时俱进,探索出基于新媒体的思政教育工作路径,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文章旨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如何运用创新的思政育人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思政教育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和互动化。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育人工作,能显著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全程贯通、全息传输、全员参与、全效聚合的思政教育模式,最终促进“三全育人”和“五个思政”的新要求落地實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209-04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媒体形态,它代表了信息传播的一种新趋势。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1]。常见的新媒体形式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论坛、即时消息服务等。

新媒体的核心在于互动性,它使信息的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范围。数字化是新媒体的基础,所有的内容都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被快速、便捷地存储、搜索和分享。

网络化则意味着新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多媒体化则体现在新媒体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整合,提供丰富多彩的用户体验[2]。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政育人带来的机遇

(一)丰富高校思政育人的载体和途径

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空间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能够更广泛和深入地接触到各种信息和资源。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借助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政育人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内容和交互方式,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新媒体提供的快捷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思政教育能够更灵活和及时地进行。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可以实现“键对键”的传递,通过在线论坛、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同时,新媒体还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讨论公共问题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4]。因此,利用新媒体丰富和拓展思政育人的途径,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打破高校思政育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社交平台、在线课程还是视频网站,都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大量富有感召力、正能量和时代性的思政教育素材。这种资源的丰富性和可接触性,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固定时间[5]。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和具体。将抽象晦涩的理论通过图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生动呈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复杂的思政理论知识。新媒体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空间,还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使思政教育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三)增强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新媒体的即时性、海量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快速更新和丰富,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具体而言,网络新媒体的多元互动信息交流模式和无限资源存储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师生之间的线上线下双向交流和互动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教育者可以实时捕捉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思政育人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提高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还使教育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同时,新媒体还促进了高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虚拟时空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还增强了教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政育人带来的挑战

(一)给高校思政育人带来沟通上的障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独特的网络话语体系逐渐形成,这一体系的流行语言快速更迭,表现为形式新颖和趣味性强,例如“yyds”(永远的神)、“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等网络流行词[6]。这些新兴的表达方式与传统严肃、庄重且稳定的话语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轻松散漫和随意无序的特点。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及时跟上语言的更新换代,对于这些新兴网络词语可能感到陌生甚至误解,这种代沟可能与学生产生意义误解或情感疏离。学生们使用这些流行语言表达思想感受时,如果遭到不理解或斥责,可能会感到失落,进而减少与思政教育者真诚地交流。

(二)给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冲击

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冲击,给传统的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即时性,可能导致学生接触到各种多元复杂的价值观念,其中不乏有违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能加剧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减弱社会责任感;同时,新媒体快速变化的特点和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也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7]。

四、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育人的创新策略

(一)结合新媒体特征,转变思政育人的理念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理念必须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发展为中心,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更加互动、开放和个性化的方向转变。新媒体的特点,如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广泛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途径[8]。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课程开发者,利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创造一个开放、互动和共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動的学习者、能力的增强者和素养的提升者。

这种理念转变意味着在开展思政育人时,内容和方式都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构建思政育人网络平台,形成全员参与机制

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思政育人网络平台不仅可以集成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还可以融合现代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工具,比如博客、微信公众号、在线视频等,形成一个综合的、互动的思政教育新环境[9]。在思政育人网络平台上,高校可以发布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动态、理论研究、实践案例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送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向他们推送相关的新媒体作品和学习材料,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例如,通过教育专题的微电影、互动话题讨论、在线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此外,网络平台还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在线接收信息,还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线上讨论和活动。高校可以及时收集和分析这些反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内容,确保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10]。同时,这种双向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构建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平台,高校可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教育方式的创新变革、学生参与度的提升,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尊重学生表达,重视师生情感沟通

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学生表达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主要场所,这些表达往往具有反传统、反主流和反权威的特点。而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可能会采取冷漠、回避甚至冲突的态度,这不仅不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影响到校园和谐稳定以及学校正常秩序[11]。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思路,尊重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当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流行语言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时,教育者应尝试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否定。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网络表达,可以更好地梳理和反思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找到教育改进的重点和方向,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网络空间中的多元主体相互对话、理解和协商,提供了共享共治的可能性。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和合作,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让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成为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例如,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项目、网络公益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社会体系的中坚力量[12]。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参与能力。

(四)创新思政活动育人方式,增强思政活动育人效果

为了增强思政活动育人效果,高校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育人方式,实现线上思政教育与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性、实践性和项目化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线上的社会服务中,如网络支教、公益广告设计、社会问题的线上研讨等;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考察、主题研讨会等线下活动,让学生将线上所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13]。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制,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索。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线上学习社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讨论学术问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线上学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五)做好网上舆论监管,构建良好思政育人环境

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育人活动,做好网上舆论监管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关键。首先,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这要求高校与网络信息部门紧密合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通过关键词过滤、算法推荐等技术,积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信息,防止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同时,高校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如开设网络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表正面言论,参与理性讨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14]。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负面影响,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学习和交流空间。

其次,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引导。这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学会辨识和抵制错误观念和不良信息。

最后,高校也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正面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同。通过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意识形态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网络空间中的积极建设者和贡献者。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做好网上舆论监督,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六)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注重培养一批优质思政教育工作者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政育人的核心在于实现“供给侧改革”,即通过优化内容供给,提升教育的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15]。基于此,高校需要在把握新媒体优势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制作优质的思政教育内容。包括创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直击人心的网络原创文章,制作符合网络特点、寓教于乐的新媒体作品,以及培养一批有影响力、能够引导大学生思想的网络作家。这些内容不仅要全面覆盖、全天候传播,还要追求精准传播和定制服务,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通过优质内容的供给,思政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育人时,还要注重培养一批优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这要求不仅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还要善于倾听他的心声,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其思想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该提炼和总结优秀的理论精髓,使理论内容可视化、立体化,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实现新旧内容的结合,增强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吸引力。

五、结语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育人的开展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创新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途径,打破了思政育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新媒体也给高校思政育人带来了沟通上的障碍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冲击。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胡晓娟,欧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理论思考[J].人生与伴侣,2021(9):36-37.

[2] 邢祥焕.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0):93-94.

[3] 占琦.践行四力,以媒兴乡:传媒类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路径创新探究[J].今传媒,2023,31(8):150-152.

[4] 杨靖.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传媒类院校为例[J].今传媒,2023,31(7):147-149.

[5] 韩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探索》[J].传媒,2022(13):13-14.

[6] 金浏河.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7):27-28.

[7] 刘颖.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运营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进展,2023,13(7):4862-4868.

[8] 朱佳,戚玉强,林彤.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14-16.

[9] 赵园园.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21,4(4):10-11.

[10] 张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SWOT分析与创新途径[J].传媒,2022(17):84-86.

[11] 黎绮云.新媒体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构建与路径探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13):I0015.

[12] 张元炜,李景怡,刘海英.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动作用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7):112-113.

[13] 李富臣,虞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动作用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4):15-16.

[14] 牛亏环.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策略:由《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引发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2(12):129.

[15] 吕宬玥,何晓雁.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时代报告,2023(7):106-108.

作者简介 权瑾,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