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员工技能培训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2024-04-18陈涛
陈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红利递减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经济的发展动能开始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一背景下,技能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力量,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培训员工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的结构,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文章将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员工技能培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员工技能培训具有促进创新绩效效应。随着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会逐渐增大,员工技能培训的创新绩效也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技能培训;创新绩效;促进
一、前言
在中国经济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面重塑产业的生产系统,也相应引发了劳动技能需求的不确定性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将面临职业的快速更迭,工作岗位的任务也愈发具有不确定性,劳动者需要不断接受再培训以掌握新的技能。换言之,人作为技能得以依附的载体,也使得技能这一主题始终围绕着人运转,也只有人才能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鉴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探讨企业增加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资是否能够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并进而带来创新绩效。企业培训员工的目的不只是投资人力资本,而是通过培训来改善人力资本的结构,以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二、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创新绩效的计量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计量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员工技能培训对创新绩效的具体效应,构建了如下的计量模型:
Innovationit=β0+β1OJTit+γCtrit+ωi+μt+εit
其中,Innovation代表企业i在年份t的创新能力,OJT表示员工技能培训强度,Ctr表示控制变量,ωi表示行业固定效应,μ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
2. 变量度量
(1)被解释变量:创新能力(Innovation)。企业通过员工技能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这是企业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成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员工的技能培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创新绩效为代理变量,研究员工技能培训这种内部积累方式是否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
(2)核心解释变量:员工技能培训(OJT)。员工技能培训是一种内部积累方式,可以塑造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在研究中,通常采用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所需资金的投入,以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形成。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这一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中介变量的研究。通过企业对职工培训的经费支出,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程度,进而分析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和可比较的指标来评估不同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员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支出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
(3)控制变量(Ctr)。通常在研究中,选择控制变量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对主要研究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分析研究问题。参考文献的常用方法,本文根据研究问题,控制了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平方、民营企业比例、市场进入率、出口交货值比例等变量。
综上所述,将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设定依据、具体释义及计算方法总结如表1所示。
3. 数据来源
本文创新能力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22》。该报告采用了将不同年龄专利的平均价值汇总至产业层面的方法来测量产业创新能力的指标数据。这种方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支持和广泛应用。员工技能培训变量是根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的企业基本信息和上市企业财务报表来构建的。通过手动收集和汇总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经费支出,来衡量员工技能培训的水平。这些数据源都是来自专业机构或政府机构的公开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使用这些数据源可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且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重复性。在使用这些数据时,研究者应遵循相关的数据使用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保密性。在引用和解释数据时,应清楚地说明数据的来源及用途。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一部分中的研究周期被限制在2010-2022年,从而得到了12年的数据样本,共计1341个。
(二)计量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员工技能培训、市场进入比例、出口交货值所占比例、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平方,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汇总了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来说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51.48,中位数为6.62,最小值为0.02,最大值为855.33,两者相差高达20378倍,说明垂直细分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2. 基本回歸分析
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根据前面的计量模型,估计了员工技能培训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根据提供的数据信息,重新整理了表3报告的基本回归分析结果。
在没有控制变量、时间固定效应和产业固定效应的情况下,A的回归系数为0.79,显著性水平为1%。这表明员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创新能力就会增加0.79%。
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产业固定效应后,B的回归系数为0.09,显著性水平为5%。这说明员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支出和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回归系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拟合优度从0.21增加到0.98,表明回归结果解释能力较强。
C在加入控制变项之后,其对企业员工培训的回归系数达到了0.13,达到了显著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拟合效果基本一致,但拟合优度由0.98上升为0.99。这表明加入控制变数后,员工技能培訓的回归系数并无实质改变,而控制变数对B的回归值亦无显著之影响。
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32,显著性水平为1%。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也和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2,显著性水平在1%上。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并且是一条“倒U型”的曲线。在开始阶段,当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公司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新能力开始下降。这表明企业规模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优点。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在统计学意义上揭示了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体情况可能会受到具体行业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3. 贡献度分解分析
为了直观比较各变量对产业创新能力的贡献度,本文使用夏普利分解法对回归系数进行分解。表4汇报了夏普利贡献度分解的结果。根据表4,员工技能培训的贡献度最大,占据了总贡献度的35.15%。这说明员工技能培训在塑造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民营企业的贡献度为18.22%,说明民营企业对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企业规模的平方、企业规模、市场进入率与出口交货值对产业创新能力的贡献度依次降低,分别占比为14.86%、14.55%、11、19%和6.03%。
综合以上分析,夏普利贡献度的分解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员工技能培训在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员工技能培训对产业创新能力的贡献度最大,民营企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结果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资,以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计量结果的内生性处理
技术创新能力高的产业通常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可能导致员工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样的逆向因果关系将使基础回归的结果产生偏差,进而不利于正确评价员工的技能培训效果。计量经济学有多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比较常见的一种是用工具变量(IV),找出一个和员工技能培训有关联但和创新能力无关的变量。一般而言,作为工具变量的滞后变量天然地与解释变量相关,自然满足了相关性;同时,与当期被解释变量相比,滞后变量可被视为已经发生了的“前定”事实,不会受到当期扰动项的影响,自然也满足了外生性。基于工具变量的选取,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模型)重新回归计量模型,以期验证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如表5,汇报了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创新能力的工具变量回归结果。根据a、b、c的汇报结果,可知a的回归系数为0.78,b的回归系数为0.63,c的回归系数为0.7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三个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员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创新能力就会分别提升0.78%、0.63%和0.72%。控制了变量、时间固定效应和产业固定效应后,b和c的模型拟合度有了显著的提高。b的拟合优度从0.21上升到0.51,c的拟合优度从0.51上升到0.75。这说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员工技能培训对创新能力的解释力更强。a、b、c报告了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包括Kleibergen-Paap Wald rk F统计量和Kleibergen-Paap rk LM统计量的p值。结果表明,工具变量的回归满足了未识别检验和弱识别检验的条件,也就是说,员工技能培训的滞后一期变量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员工技能培训仍然能够促进创新能力,表3中的基本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创新并不一定需要企业巨大的研发投资来实现突变型产品创新,也可以通过改造生产流程来实现累积型工艺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员工技能培训作为中小型企业建设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通过开放、多元和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融合、吸纳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创新表现和组织吸收能力。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员工的技能培训,作为企业内部的技能积累,能否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创新,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以上的检验结果显示,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和创造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13,并且达到了1%水平检验的显著性。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研究使用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基本回归结果没有表现出偏误,这表明基本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员工技能培训对于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改进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重要性,以及技能供给制度和技能评价制度在其中的核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技能培训仅是促进创新的一种手段,其他因素如创新文化、组织管理等也同样重要。因此,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提升创新能力并实现持续的发展。
(二)建议
第一,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技能形成体系。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2017年6月明确提出,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着力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这一提出体现了国家对工人技能素质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工人技能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技能形成体系需要优化技能资源的配置,技能形成体系是社会力量参与建构的制度安排,涉及技能供给制度、技能评价制度、技能投资制度和技能使用制度。其中,技能供给制度和技能评价制度是构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环节。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财政投入,并对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的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也要高度重视企业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劳动技能要素向企业聚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建立健全的技能形成体系,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第二,统筹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员工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有效銜接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过程中相关议题包括创设吸引行业企业多主体多渠道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举措,为推动人才、科技、创新等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平台支持。从企业治理方面来说,员工技能培训是缩短研发创新到绩效产出之间“知识距离”的有效手段,本文实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有助于让企业坚信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是有重要商业价值的,从而激发企业投资员工技能培训的内驱动力,使得政府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政策更能发挥杠杆效应,推动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理想状态下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坚持多主体原则,提供多样化的组合建设“以产为主”的实训基地以及依托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实训基地。
第三,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提升培训政策效能。政策效能是政策主体使用政策工具以达成其自身属性所规定的政策议题的效果与能力,本质就是政策活动和目的有效性的程度。作为知识主要来源之一的劳动技能,在一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增长过程中存在生产效率的边际递增效应,引发一大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广泛研究。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鉴于此,高水平、大规模与系统化的技能形成体系构建,既是塑造高技能均衡发展模式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口红利”消逝和跨越“刘易斯拐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区块链是一种利用分布式账本、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构建的系统,为员工技能培训政策的设计困境提供了一种技术层面的治理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一二三[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3(03):137-139.
[2]马思韩.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07):11-14.
[3]刘奥灏,张磊,张贺.火电企业燃料质检培训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煤质技术,2021,36(05):75-79.
[4]杨琛林.社会保险制度对企业创新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5]肖凤翔,张双志.高管海外经历、员工技能培训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决策,2020,36(18):180-184.
[6]方幼君.创新构建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3):201-205.
[7]董波.论企业员工技能素质提升培训创新[J].价值工程,2016,35(36):16-17.
[8]张君毅.创新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员工技能提升[J].现代经济信息,2016(27):72.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