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夜间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提升路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2024-04-18黄世坤

城市观察 2024年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摘要:本文构建了包括供给需求逻辑、政市关系逻辑、空间布局逻辑、竞合优势逻辑在内的区域夜间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亮点纷呈,多地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初步形成双城引领、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竞合优势,但也存在业态供给亟待丰富创新、政府作用未充分发挥,空间布局缺乏系统规划,竞合优势有待增强等问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能级提升可从四个层面着手: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形成供需适配的市场供给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展现更加积极的政府作为;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经济圈夜间经济新地理;立足资源禀赋,塑造区域夜间经济竞合新优势。

关键词:夜间经济;成渝双城经济圈;文旅消费集聚区;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1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4.02.006

夜间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民需、畅循环、增就业、促增长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空间是任何人类活动的基本条件,距离是影响经济成本的重要因素。夜间经济既要依托一定地理空间,又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包括区域经济规律。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1]。本文在梳理区域夜间经济发展四重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尝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分析其夜间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提升其能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区域夜间经济发展的四重理论逻辑

区域夜间经济发展内蕴四重理论逻辑,把握这些逻辑,可为本文构建一个分析框架。

(一)供给需求逻辑

没有需求或供给就没有相关经济活动。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是相关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2]。学理上,重视客观供需状况是经济分析中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分析区域夜间经济发展,首先要分析供需状况及其供给背后的生产方式。

与其他重要经济活动一样,夜间经济供需状况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把握。宏观层面,可将区域夜间经济置于国内经济大循环乃至世界市场的背景下来考察,充分考虑夜间经济的国内供需状况、发展水平、内外交通乃至国际发展等因素。“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缺乏宏观视野,就不能准确把握区域夜间经济的趋势、前景、潜力。中观层面,夜间经济发展要考虑本区域的生产、分配(收入)和消费,从而分析本地夜间产业的发展态势、机遇挑战、优势不足等具体内容。发展夜间经济应当统筹考虑域内外因素,既发展能满足本地民众需要的夜间经济产业,又发展能吸引外来消费的特色优势业态。微观层面,区域夜间经济发展终归要靠千差万别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文化心理、收入结构等因素,供给者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技术水平、融资能力、盈利状况、经营者素质、劳动力素质等,都会对夜间经济产生影响。其中,生产者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和技术水平,正是马克思所说“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在夜间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政市关系逻辑

夜间经济要解决供需适配问题,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夜间经济,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好政府作用,两者并不矛盾。夜间经济是发生于夜间、以服务业为主的多业态复合型经济形态。无论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经济主体相对更为分散,甚至不少是小商小贩,供需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情况更多,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夜间市场同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功能弱点;有效发挥市场在夜间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样需要政府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夜间经济相关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不断检视新生产生活空间和时间要求下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广泛地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夜间经济在我国仍处兴起爬坡阶段,直到近十年才陆续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且仍有一些地方尚未重视发展夜间经济,因此,发挥好政府作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发挥市场在夜间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夜间市场体系包括夜宿、夜食、夜购、夜娱、夜赏、夜健、夜读等各业态市场,也包括世界性、全国性、区域性或服务本地的各层次市场体系;良好的夜间市场秩序则取决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程度。夜间经济要从根本上克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选择健康业态和促进业态健康发展,保护夜间从业者劳动权益,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府在市场准入、社会信用、法治环境、生态环境、相关者利益协调等方面发挥自身应有作用,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

(三)空间布局逻辑

夜间经济活动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同样存在经济聚集、区位选择、负外部性等问题,会产生极化效应或涓滴效应,需要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目前,一些地方夜间经济缺乏城市自身特色,产业结构和空间规划不匹配,区位布局亟待优化。

空间布局实际上是供给需求逻辑和政市逻辑的空间体现,因此合理的夜间经济空间体系应当符合消费者逻辑、经营者逻辑、管理者逻辑、产业发展逻辑和经济发展大逻辑。合理的夜间市场空间体系应拥有便利化的交通、多样化的选择和舒适化的场景,为消费者获得更好体验提供空间条件。同时要充分考虑负外部性,合理布局各类夜间业态和规划好空间区位,为经营者提供优良的营商空间。合理设置配套公共服务,提供高效的管理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夜间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之间要配套,都市圈或城市群内各地的夜间产业发展要协同,其空间规划和场景营造等亦要符合经济发展大逻辑。

(四)竞合优势逻辑

关于区域竞争优势,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区域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以产业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状况上。我国有学者进而提出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还应考虑区域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競争力[2]。借鉴其中合理成分,考察区域夜间经济的竞争力,须分析该区域的技术水平、资源禀赋、配套产业、竞争策略、竞争对手、政府作用等情况。当然,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又是在上下游相联结、关联产业互补、区际资源互通的环境下展开竞争的,竞争与合作总是相伴而行。区域夜间产业同样是在竞合中发展的。

上述四大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发展区域夜间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是供需适配,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市关系,而供给需求逻辑和政府市场逻辑均发生于一定空间场域,均受空间逻辑约束。跳出单个区域即站在区际的视角,便产生了区际夜间经济的竞争合作关系。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上述四重逻辑关系,可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成渝夜间经济的亮点与特色

1. 需求供给: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亮点纷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市场需求旺盛。2019—2022年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加到7.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升至6.4%,人均GDP由6.6万元增至7.9万元;2020—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由7.5%增至7.8%[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表明经济圈内的居民收入有更大比例用于消费。据西南财经大学民生指数研发中心相关数据,2023年成渝经济圈消费者信心总指数、现状指数和预期指数均明显回升,为近3年高水平[4]。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5.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同期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①。从地理环境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气候温润,夜间消费历来相对旺盛,唐代即有“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诗句。较强消费能力和长期浸润形成的消费习惯,造就了经济圈较强的夜间消费需求。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至2027年川渝省际通道将达106条,通行能力提升35%以上,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内外通达能力大幅提升。交通快速发展意味着经济圈将更有能力扩大消费市场。

相对旺盛的需求催生了日益丰富的供给,两者相得益彰。近年经济圈夜间经济在供给侧呈现加快发展之势:(1)业态不断升级。成都近年来夜间经济更新迭代速度快,由以美食、酒吧为主的“1.0版本”,到融合艺术、文创、文博等新兴消费业态的“2.0版本”,再到实现文商体旅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科技与时尚共融共生的“3.0版本”。重庆市九龙坡区则强调要以“新业态、新体验、多融合、新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构建“九龙新商圈”。(2)总体上类型丰富。成都市提出着力打造夜间旅游景区、视听剧苑、文鉴艺廊、亲子乐园、医美空间等十类夜间经济示范点位。重庆市已形成“夜游、夜景、夜秀、夜读、夜市、夜娱、夜养”等“七个夜”的丰富产品体系。(3)业态新品牌不断涌现。近几年,不夜重庆生活节、“夜成都”3.0、自贡永不落幕灯会、乐山“夜游三江”等已成为各城市夜间经济的新名片。2024年2月,泸州首个不夜城项目“山河明月·醉酒城”开街。该街区以精致国潮文化和泸州酒文化为主线,将神话传说与情景演绎贯穿其中,打造泸州新兴夜游经济项目,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4)场景营造不断升级。成都市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夜游锦江”是成都市2021年公布的八大示范性消费场景之一,除乘船休憩外,更可饱览沿岸丰富的光影变化,同步欣赏望江楼、九眼桥、东湖公园等著名景点精心打造的独特夜色韵美。“场景营城”所强调的空间美学可以扭转过去城市营建的同质化趋势。

2. 政市关系:多地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

根据政市关系逻辑,夜间经济发展既需要更加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推出了多部政策文件激活夜间经济(表1),力避缺位、越位、错位,取得了显著效果。尽管程度有别,经济圈内大多数城市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主要做法包括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丰富夜间消费体验、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政策服务、加强安全保障等,形成夜间经济支撑系统。

3. 空间布局:双城引领、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从空间布局逻辑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已形成较明显的空间特征:(1)双城引领。据抖音旗下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重庆和成都的夜间经济繁荣度位列第一梯队,具体排位为北京、成都、重庆、东莞、广州、杭州、上海、深圳、苏州、西安,成都、重庆分列第二、三位。(2)全域“多点开花”。在《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1—2022》评选的“夜经济影响力区县20强”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独占5席(重庆市2席,四川省3席)。四川省着力打造的10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全部位于经济圈内。(3)一些城市开始主动打造合理空间布局。四川成都市部署2020—2022年打造十大类、共计100个品牌化、标志性夜间经济示范点位,现已完全实现目标。重庆市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商旅文体融合的“1+10+N”夜间经济发展格局,其中“1”指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基本建成全市夜间经济核心区;“10”指在全市成功创建10个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N”指在各区县均建成夜间经济集聚区。

4. 竞争合作:成渝夜间经济具有一定竞合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历来相对较发达,至今仍有一定比较优势,具体表现为两点:(1)聚焦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积占全国的1.9%,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6.4%,但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中,该经济圈有12个上榜,占比10%;2022年确定的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中,该经济圈13个②,占10.6%,均超过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分地区看,两年内四川省有13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重庆市12个,并列全国第二;这2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均位于经济圈内。如前述,成都和重庆作为“双核”,已位列中国夜间经济发展“第一梯队”。(2)面向未来。在数字经济新背景下,经济圈一些城市善抓“流量密码”,正逐渐形成新的竞合优势。成都、重庆是全国知名“网红”城市,成都的春熙路、宽窄巷子,重庆的解放碑、洪崖洞等地是有全国影响力的夜间消费超级品牌,自贡市国际恐龙灯会、眉山市东坡特色水街、遂宁市灵泉水乡、南充市阆中古城等,均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经济圈还不断涌现新“网红”消费点,如成都市环球魔力沉浸式剧场、融创文旅城等。“网红”消费点不断涌现为经济圈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人气。

(二)成渝夜间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根据四重逻辑关系,同样可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业态供给亟待进一步丰富创新

业态作为夜间经济的基本存在方式,其发展必须顺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适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的业态供给总体上较为丰富多样,但不足亦明显:(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反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夜间经济发展态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情况客观存在。成都、重庆两市主城区夜间经济较为发达,其他城市的夜间经济相对单一,文化、体育、表演类新产品在大多数城市仍较为匮乏。(2)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高科技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夜间经济中,但经济圈内除重庆、成都等极少数城市外,夜间经济的科技含量有待提升。(3)在老龄化背景下,适合中老年群体的业态发展明显不足。据重庆市西部大数据前沿应用研究院发布的《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重庆市20~39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搜索指数的70%左右。据美团发布的《2022成都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20~3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占全年龄段的比例高达71%。夜间经济的“年轻态”虽然有利于促进夜赏、夜玩等新业态不断崛起和快速迭代,但相关数据也反映出经济圈夜间经济业态面向中老年人的供给不足。老年人的夜间活动方式不应只有广场舞。(4)在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下,经济圈夜间经济的业态融合度不够。比如,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购物+餐饮+体验+社交”沉浸式消费场景选择有限,业态的新旧融合、城乡融合不够。

2. 政府作用未充分有效发挥

由于市场具有自组织特征,从政市关系的视角看,经济圈夜间经济发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作用仍待优化:(1)在政策举措上,与业态发展不平衡大体对应,经济圈各地政策支持也存在显著的不平衡。除表1全面梳理的经济圈内出台重视夜间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城市外,仍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对夜间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2)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城市的交通拥堵、网速较慢、免费公共空间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一系列新旧问题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的瓶颈。(3)公共管理和服务存在短板。夜间经济涉及绿化市容、城管、交通、消防等多个部门,目前各地夜间经济尚无统一的运营监管平台,也缺乏融合夜间经济相关行为主体的一体化数字平台。

3. 空间布局缺乏统筹系统规划

尽管经济圈内部分城市已开始有意识地优化区域布局,但从总体看,经济圈夜间经济的区域布局欠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专项规划是各地推进重要领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尚无经济圈层面和都市圈层面的夜间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由于缺乏区域层面的“一盘棋”夜间经济整体性设计规划,在政策互通、产业连通、资源流通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缺乏连通经济圈夜间经济纵横产业链的完整生态,基于各自差异化优势的夜间经济协同效應并未实际形成。

4. 竞合优势仍有待增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经济圈要打造“国际时尚范、巴蜀慢生活”的夜间经济体系,这对于经济圈的夜间经济争取竞合优势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积较大,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比如,黔江区虽然地处经济圈核心之一的重庆市,但直到2022年5月才兴起第一个集中性夜市街区,打造“国际时尚范”夜经济的目标对于该区而言不够“接地气”,因此需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定位竞合优势。经济圈除成都、重庆、自贡等少数城市外,多数城市的夜间经济以吃喝玩乐购为主,相对于沿海地区和成渝双核显得较为单调,且缺乏品牌效应。成渝两地虽居全国夜间经济发展前列,但离“国际时尚范”的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近年来,重庆市和成都市都已明确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重庆市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辐射西部、面向“一带一路”、“近悦远来”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川省提出,到2027年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据2020年西部大数据前沿应用研究院发布的《重庆市夜间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2019年重庆城市消费已有60%发生在夜间。美团发布的《2022成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成都市夜间消费已占全天消费的54.6%。随着夜间经济占比逐步提高,重庆和成都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也离不开夜间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能级提升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必须致力高质量发展,实现能级提升。同样基于四重逻辑关系,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能级提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形成供需适配的市场供给格局

实现供需适配,发展适需业态为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里。在业态供给层面,关键是要发展更完善的夜间经济市场体系,包括便利夜间经济发展的要素市场和各种业态市场。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数据市场等;各业态市场包括夜购、夜食、夜娱、夜饮、夜宿、夜游、夜展、夜健、夜读等市场。既要注重文化、体育、表演、康养等新兴业态,又要打造一批顺应各年龄段消费者需求、有影响力的夜间消费新场景。成都市“场景营城”的一些成功做法可以为经济圈其他城市提供借鉴。针对业态融合度不够,应深化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和新旧融合、城乡融合,打造沉浸式复合化新业态,推出具有鲜明标识度的知名夜间文旅品牌。在经济主体层面,关键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济都能得到发展、各得其所,共同做大夜间经济蛋糕。要扩大市场主体,对消费领域市场主体准入资格进一步放宽,以推进餐饮、文旅、赛事等夜间消费形态的升级和扩容各类消费主题活动。

(二)优化营商环境,展现更加积极的政府作为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是要营造优良营商环境,这是市场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良好外部条件。营商环境的有些方面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诸因素自然形成,短期内政府能起的作用不大,如市场规模等因素,但一般来说,塑造良好营商环境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如建设法治市场、提供高效率政务管理和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1)推进便利夜间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经济圈内各地要善于运用金融、税收、投资、补贴、奖励、土地等政策,促进一切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夜间产业发展。(2)夜间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地铁、公交、机场、道路、街灯、管道、水电气、排污治污系统等基础设施提供良好支撑.要加快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延长运营时间,加大力度有步骤地实施区域美化亮化,搞好夜间经济集聚区排污治污系统等。要进一步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如尽快实现经济圈各主要城市首先是成渝两市间1小时通达,更多更快捷出入川渝的海陆空大通道。(3)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与构建24小时经济相对应,应建立24小时官方咨询投诉热线处理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经验,建立“夜光街长”“夜生活CEO”制度,并设立全时段夜间政务服务中心。(4)加强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针对欺行霸市、不顾自身能力和风险盲目借贷扩张、借发展夜间经济偷搞黄赌毒、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忽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情形,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对资本运营加强监管和引导,防止夜间经济资本野蛮生长。

(三)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经济圈夜间经济新地理

优化空间布局,关键是要坚持规划引领。从空间的视角看,就要切实解决谁来规划、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进行布局等重要问题。(1)设立各层级专门机构。比如,在经济圈和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层面,可成立夜间经济发展联席会或协调小组等机构,统筹谋划整个经济圈和都市圈的夜间经济发展,并建立夜光市长—夜光区长—夜光片長,加强相应层级的工作领导和规划指导。(2)科学编制夜间经济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只有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才能有效落实落地。2024年,各地将着手编制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应当抓住时机,争取夜间经济进入总规和编制专规,将空间布局纳入规划之中,并注意各地各层级规划衔接和多规合一,切实推进经济圈夜间经济协同发展。(3)弥补中心城市“短板”。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当前经济圈夜间经济成渝双城“独大”,应加大力度支持绵阳、南充、乐山、内江、广安、宜宾、万州、涪陵等地成熟商圈提升层次,强化次级支撑。(4)推动建设跨区域夜间经济带或经济走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本身就表明,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往往并不一致,要敢于打破行政界域,深度整合经济圈内相邻区域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域夜间经济发展高地和更大的品牌效应。(5)建设好消费的空间载体。比如在继续建好已有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基础上,培育打造新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乃至区县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体系,打造居民夜间生活特色街区和国际化消费载体,擦亮“国际时尚范”夜间经济招牌。

(四)立足资源禀赋,塑造区域夜间经济竞合新优势

塑造竞合新优势,关键是要立足资源禀赋,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内陆,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是内陆发展开放高地。经济圈夜间经济发展应充分利用这种独特自然禀赋、文化特色和较高技术水平,实现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化竞合和高质量发展。(1)充分利用经济圈独特自然资源,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夜间文旅观光。比如,经济圈各城市主城区大多位于长江干流或主要支流流经处,河湖资源众多,水陆公园景色秀丽,可利用河湖、公园等城市自然资源开发夜游项目,结合高新技术,把地方文化特色植入灯光秀、水秀中,开发丰富养胃、养生、休闲、健身、观光、演艺、体育赛事等复合型夜间消费新产品,形成新型夜间文旅集群。(2)深挖经济圈特色文化资源。经济圈既有共同的巴蜀文化基因和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夜间经济各业态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文化资源,打造更富文化内涵的消费场景。培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博物馆、名人馆、艺术展览等新业态,建设地方文化特色商圈,在文旅融合中进一步挖掘夜间经济竞合优势。(3)提高夜间经济数字化水平。总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夜间业态升级滞后,要推动数智赋能,推进传统夜间经济的数字化改造和能级提升,加快夜间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照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塑造科技赋能夜间经济新地标,让经济圈夜间经济切实成为体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同时早日建成具有“国际时尚范”的巴蜀夜间经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DB/OL],2021年10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eqid=c867e99c0001127300000003646c247d,访问日期:2023年3月13日。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3]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来了》[N],《重庆日报》2023年12月10日第2版。

[4]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我校发布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者信心指数”》[DB/OL],2023年12月24日,https://www.swufe.edu.cn/info/1066/25191.htm, 访问日期:2023年3月13日。

注释:

①经济圈的相关数据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再与2023年10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比较得到增长率的差距。

②此处入选数目为笔者根据文旅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通知》和《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聚集区名单的通知》,对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范围确定。

作者简介:黄世坤,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丁力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