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写作思维“可见”

2024-04-18师延峰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徐庶所记可见

师延峰

陈寿《三国志》中的“三顾茅庐”很简单,简单到只有12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不过这已经具备了记事“六要素”中的三个:人物(先主、亮)、经过(三往)、结果(见)。其实,“由是”也暗含了事情的起因(徐庶力荐)和发生的时间(“徐庶力荐”之后)两个要素,只缺地点。

然而,这样极度概括的表述,只能算是对事件有所交代,而记事并未真正发生。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用差不多两回的内容加以演绎,详述了起因和结果,明确了时间和地点,增加了人物,丰富了经过。小说家通过情节的反复和环境的渲染,使得所记之事的精彩度和可读性倍增。

虽然统编语文教材在“学会记事”部分鼓励学生“重点写下生活中那些打动你的人和事”,但作为“交流与表达”意义层面的“学会记事”,一定是少不了文学笔法的。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中“背起母亲”的情形就是作者移花接木来的,而非那次散步中真实发生。

那么,同学们在进行“记事”时需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的“记事”更能触动人心呢?

(注:文中习作均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2023级24班)

一 关注事之“要素”

记事的本质是记叙,而记叙是所有写作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要记叙清楚一件事,一般需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是撬动文章的有力支点。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所记之事即母亲央求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和母亲去世都发生在秋季,所以“我”的怀念也只能与秋天有关;虽说散步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寻常时日,但莫怀戚《散步》中的情形只能發生在春季,因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是作者思考“生命”的最好底色。

而有些记事中的某些要素,虽然文中有所提及,但不会对理解文本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样以“时间”为例,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都是真实的地点和时间,但对行文的逻辑和主题的表达而言,换成另一座城市和另一个季节,影响不会太大。可见,写作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淡化甚至略去某些对事件影响甚小的因素。

二 写出事之“波澜”

好的记事,一般不会平铺直叙,而是有情节的起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记事中的“波澜”(这里的“波澜”包括意外、分歧、误会、冲突等)。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实发生的“起伏”。如:《秋天的怀念》中,“我”难得答应了母亲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央求,结果“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发生了“意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被困悬崖,上不去下不来,这是遭遇“险情”。另一种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特意制造出合理的“冲突”,让所记之事出现“波澜”。如莫怀戚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写道:“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蹚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蹚。”显然,文中的“分歧”就是作者移花接木制造出来的,非但不影响事件逻辑的真实性,而且对深化文章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请看下面习作。

猜你喜欢

徐庶所记可见
鸟语
鸟语
抱朴子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bökli čö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称新释
王仁裕《玉堂闲话》佚文三则所记契丹史料考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的比较研究
让“数学思想”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惜别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神经网络的土壤类型鉴别
“徐庶进曹营”岂能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