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庶进曹营”岂能一言不发

2012-05-08文刃

幸福·悦读 2012年11期
关键词:徐庶正史演义

文刃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为刘备击溃张辽的八门金锁阵立下头功,爱才的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于是囚禁了徐庶的母亲,并伪造徐母手书召唤徐庶,孝顺的徐庶中计,明珠暗投,贞烈的徐母自缢而亡。徐庶便立下了誓愿,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献一谋。

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三国演义》并非完全的正史,历史上的徐庶进曹营后真的是一言不发吗?从正史来看,恐怕并非如此。

正史对徐庶记述甚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刘备很器重他,徐庶甘当伯乐,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为图霸业,请来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也自此成为千古佳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庶大公无私和忠义真诚的可贵品质。再看看《三国演义》里的内容,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征讨荆州,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捕获,徐庶痛不欲生,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对刘备说:“我本打算和您共图大业,不幸老母被掳,我方寸已乱,即使留在您身边也没什么用了,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向曹操投降。

对比正史和演义,我们不难发现,演义中的“元直回马荐诸葛”并非真事,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不假,但不是臨别时“回马”推荐的,而是徐庶为刘备效力时推荐的,也就是说徐庶曾与诸葛亮共事刘备。再者,曹操并未把徐庶之母骗至洛阳,而是在刘备兵败时被掳到洛阳,可见徐母其实是一直跟随者自己儿子生活的。这并不难理解,孝子徐庶怎么可能把母亲自己一个人留着老家呢?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徐庶一开始就是带着母亲投奔刘备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曹操命人伪造书信诱骗徐庶,而是徐庶自己主动跑到曹操那边的。而且,徐庶进曹营后,徐母生死如何,史书并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曹魏的史学著作《魏略》记载,半路为曹操效力的徐庶后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两个官职听上去相当显赫,但在当时其实都是没有太多实权的官。诸葛亮出祁山时得知老朋友徐庶碌碌无为,不禁感慨:“魏国难道有很多的人才吗?为什么徐庶不被重用呢?”因此有人就说,徐庶是因为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给曹操出主意才被久久压制的。

试想,曹操何等人物?一位雄才大略的乱世奸雄,白白养着一个不给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这种亏本生意,曹操会干吗?再者,如果徐庶整日想着刘备,多疑的曹操敢把这样一个疑似卧底的人留在身边吗?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徐庶之所以进曹营后默默无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实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为新人,资历尚浅,而且又是半路归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在曹操死后,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进而推行九品中正制,出身低微的徐庶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从正史来看,曹操曹丕都杀了不少谋士,比如孔融、荀彧、杨修等,而半路归曹的徐庶能够得以善终,都说明徐庶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还可以,倘若他真的一言不发吃白饭的话,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所以人家罗贯中只是用了演义笔法把那段历史写得更加引人入胜而已,聪明的徐庶并没有那么不识时务。

摘自《太原日报》

猜你喜欢

徐庶正史演义
让正史守住人民的心
鸟语
鸟语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的比较研究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徐庶以马试刘备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