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2024-04-18武丽敏于彦春陈飞阮班普石陆娥白雪莲

高教学刊 2024年38期
关键词:生物科学细胞生物学师范

武丽敏 于彦春 陈飞 阮班普 石陆娥 白雪莲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以杭州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为例,构建思政视域下的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充分混合,并将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不同形式融合其中的教学模式。结合该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立德树人和“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融入细胞生物学课重要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作风和爱国情怀,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细胞生物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师德素养;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57-04

Abstract: The basic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people with moral cultivation",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PEC)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lement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people with moral cultiv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ell bi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have constructed a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under the 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a full mix of resources. This includes teaching in and out of classroom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 online and offline and integr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 full role to all courses and well-rounded education are applied.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syllabus of normal major in this university, the teaching idea of "trinity" with moral cultiv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important knowledge points in Cell Biology. It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rigorous scientific style and patriotic thought so as to make it go hand in hand with IPEC and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ell Biology; major in biological science(normal); moral culture of teachers;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要从始至终贯彻“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是落实这一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2]。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是在尊重课程内容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基础上,以教材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专业课蕴藏的思政要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形成传授专业知识和引领正确价值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师范类专业具有较强示范性和先进性,师范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未来教育质量,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尤其重要。

一  开展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优势

细胞生物学是杭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物科学(以下简称“生科”)师范专业一门重要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结合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细胞生物学技术与理论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紧贴科技前沿,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素材。细胞生物学科学发展史极其丰富,并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图1),这些条件为开展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奠定坚实基础。在带领我校生科师范专业学生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学生物学内容与本科细胞生物学联系紧密,将课程思政内涵巧妙融入教学课堂,切实有效地实现传承教育,大力促进师范生在中学生物学课堂开展课程思政[4]。

课程组以丁明孝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 5 版)[5]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学科史及学科研究领域发展前沿,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环节,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学习同向同行成为育人载体,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探索生命现象本质,挖掘其蕴藏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道德情感、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6-8]。

二  重塑教学目标

课程组根据教材构建知识框架并划分模块(表1),在原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础上,修订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增加了素质目标(以细胞重大生命活动模块为例,见表2)。将课程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相应课程思政素材,形成系统性、递进式生物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凝练出课程思政相关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敢于从专业视域出发挑战关系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三  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一)  案例教学,立德育人

在病毒知识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病毒基本结构、病毒的发现、分类、在细胞内的增殖、感染机制及疫苗研发等最新科研攻坚进展。结合新冠疫情,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讲述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我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展现中国在这场全球化疫情面前的大国担当、展示我国科学家在抗击疫情时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情怀。使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给同学们带来无限动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人生观。完美体现生命科学教育在塑造人格、树立正确三观方面产生联动效应,实现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9]。再把细胞决定比作高考报志愿,在座同学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在高考前规划好未来的人生和职业选择,然后决定到我校师范专业学习,这一规划是可预见的既定命运,引导同学珍惜学习时光,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将来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在模块三(表1)中讲授内膜系统和物质运输章节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互联互通,作为纽带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及可持续发展,体现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和共赢精神。使学生明白社会讲究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既保持独立性,又要团结协作。让无形的思政课浸润学生心灵,从而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二)  学科竞赛,稳扎思政

高校学科竞赛作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种”和激活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10],是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延伸和拓展应用,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学科竞赛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专业前沿,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解决当前学科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的方案。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載体,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水稻产量的生物学等科研活动中来,打造一堂最接地气的服务社会的思政课。通过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在竞赛立项和完成过程中通过老师实地教学、不断鼓励和有效指导,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学术的魅力,培养吃苦耐劳、开拓创新、探索未知、求真务实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完成从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转变,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和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交融,彰显立德树人的魅力[11]。

(三)  任务驱动,润物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生为本”“小组合作”等教学理念,课程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通过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微信群和钉钉等多种网络平台推送视频、下达任务,教学反馈、知识答疑。如教师线上预先布置学习任务“如果你是一名早衰患者,你会如何面对这一疾病”,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知识点背后科学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敢于质疑并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团队协作,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科学事业的情感和品质,做到顾全大局、个别辅导的“滴灌”式教学,使知识传授和思想互动“时时可得,处处可及”,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内化。在有限学时内,增强学生课程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融入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  诺奖解读,不忘初心

引入与课程中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史和诺贝尔奖获奖案例,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充分挖掘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她以身试药,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再如讲授“细胞结构与功能”模块(表1)涉及到染色体形态结构,引入“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诺贝尔奖案例。讲述科学家创新性研究成果和科研经历,让同学们深深体会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需要坚韧不拔的品质, 遇到坎坷不轻言放弃, 最终才能创造出奇迹,造福人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科学素养。在讲授线粒体知识点,引入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的探讨, 引导学生学习线粒体的“绿叶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 勿好高骛远, 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鼓励学生课下搜集和整理知识点相关诺奖案例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强化热爱科学的品质,能够更好地将课程知识内化于心。

(五)  翻转课堂,厚植情怀

通过分组讨论和循序渐进的问题导向式授课,这种互动教学模式以贴近生活的案例为素材,例如,讲授第二模块(表1)中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把物质运输比作细胞内的“快递物流系统”。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内膜系统、载体蛋白及囊泡?”“它们在运输过程中作用如何?”“经过中转站如何精准‘配送货物?”“如何控制和识别‘送货时间‘收货地址?”在细胞“物流系统”中,同学扮演囊泡、微管、马达蛋白和标志性蛋白等,使得细胞货物在正确的时间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人类社会就像一个精准活动的细胞,每位同学好比细胞内各种结构组分和细胞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它们都在特定的岗位发挥着特殊作用,使细胞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细胞才能正常运行,生命才能够安稳,为社会大细胞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保证国泰民安。同时在角色扮演中设计分组、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实施课堂翻转,既体现组内成员间互相合作精神,组间互相公平竞争,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善听、会听、关注别人的品质。

(六)  文献阅读,开拓思维

在模块教学中,采取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撰写读书报告三结合的形式。课程组教师提前一周线上发布最新相关研究论文,拟定若干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为使每位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讨论时,4~6人小组推举一人作主题发言,其余人员可补充发言。主题发言期间,其他组可随时提问,由发言小组进行解答[12]。每位同学根据讨论内容,按照学术论文规范专写读书报告,并围绕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模块文献阅读和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前沿进展及许多待解决的热点科学问题,并将细胞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图1)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及密切相关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学术熏陶,使其在专业素养、思维方式乃至未来的学术方向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三  多元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和导向功能,是推动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是评价课程教学是否有效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环节。为更好落实学习过程及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结合师范生专业特点,考核由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避免期末考试对知识的单一考核,课程组通过课堂自主发言、抢答、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随堂测验和分组讨论等环节,采取教师提问点评、学生互问互评等方法进行评价考核。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同时,将思政元素嵌入,渗透和延伸于知识点中,因此改变以往平时成绩(30%)加期末成绩(70%)的考核比例,评价体系包括多元化调整的分组讨论(10%)、oral presentation(5%)、课程作业(10%)、随堂测试(10%)、德育表现(5%)、线上学习(10%)、期末考试(50%)[12-13]。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细胞内膜系统之后,通过线上小组讨论、问卷调查、随堂测试等活动评价学生平时表现。课程作业中,结合学科热点问题设计贴近社会的开放性题目,如“物质运输过程中,线粒体罢工了怎么办”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融入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  结束语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要素,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课程思政教育目的。改善了“低头族”“睡觉族”“无所事事族”现象,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教师需不断引导和鼓励,使更多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提高抬头率、参与率、点头率。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尽力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目标,深度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实施嵌入式、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进一步夯实师范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强化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好地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 李丽,刘振锋,黄珂,等.《化工热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2,50(3):187-188.

[3] 劉磊.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110-112.

[4] 庞秋香,张淑静,宋林霞,等.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细胞生物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7):10-13.

[5] 丁明孝,王喜忠,张传茂,等.细胞生物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8] 张帆涛,蔡险峰,陈雅玲,等.例谈《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43):56-57,60.

[9] 刘展鹏,彭圣明,刘黎,等.“三全育人”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21):128-130.

[10] 徐冬梅,赵璐,姚佳超,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环境毒理学课程为例[J].2023(19):181-184.

[11] 谢月娥,冯旭,陈元平.《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多路径渗透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21,31(5):309-311.

[12] 武丽敏,于彦春,陈飞,等.表观遗传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研究(电子版),2021,11(1):26-29.

[13] 王宝娟,郭玉冰,夏行权,等.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J].高校生物学研究(电子版),2023,13(2):34-37.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表观遗传学全英文教学改革”(jg20180280);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项目“《细胞生物学》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武丽敏(197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遗传学。

*通信作者:于彦春(1973-),男,满族,吉林通化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遗传学。

猜你喜欢

生物科学细胞生物学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对生物教材的应用和体会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运用智能手机实现细胞生物学实验显微成像互动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