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准副高”教师的抉择

2024-04-18李翔

高教学刊 2024年38期
关键词:后疫情线上教学青年教师

摘  要:青年教师作为高等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资历尚浅、资源不足等问题,又被戏称为“青椒”,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的深入,高级职称的评审成为他们当前最大的考验。而后疫情时代的开启,“青椒”们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的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等方面为切入点,对照其自身特点和规律,重点分析总结其内在的压力和困境,并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从多个角度去应对新环境背景下青年教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道路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准副高;青年教师;后疫情;课程思政;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44-05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ir shallow qualifications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s, which is also jokingly called "green pepper". With the growth of age and the deepening of work, the senior title has become their biggest test at present. Then,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epidemic era, "green pepper" ushered in many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study takes the online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of young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ts internal pressure dilemma up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so a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from multiple angles, thus providing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o plan their personal career paths reasonably.

Keywords: probationary associate professor; young teachers; post-epidemic;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nline teaching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区域普及,在国内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被称之为“青椒”的教师群体,他们学历层次高,工作有热情,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当然随着慢慢地融入高校生活,他们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力军[1]。

从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的那一天起,注定他们青涩的“稚嫩”就不会常伴左右,直到如今他们遇到自高考、研究生入学和毕业后的又一道人生考题——副高职称的晋升。回首当时信誓旦旦入职的那些“青椒”,慢慢都有各自的烦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焦”。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启了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互联网+”教学科研风暴席卷而来,这虽然打乱他们倾心教学科研的节奏和晋升副高职称的既定计划,但也给“青椒”们提供了全新的教改尝试和科研更新体验[2]。

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如何把握好线上教学的延续性、思政元素的课程融合和面向应用的团队科研攻关,成为了每位“青椒”遇到的新抉择。“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教师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其个人成长,更肩负着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重要使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将围绕后疫情时代中青年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青年教师遇到的“青焦”困境,对“准副高”教师发展提出一些新的路径,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和专业学术科研工作。

一  疫情時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混合思政,身心健康

2020年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席卷全球,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教育部下发“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通知,一时之间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工作全面展开。作为信息化线上教学的先发力量,“青椒”们作为网络教学的先行者,率先矗立在直播镜头面前当起“网红达人”。虽然是匆忙迎战,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毫无准备,但通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和探索交流,在危难关头陪广大学生度过了漫长而不平凡的春季学期,为开展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科研带来了新的机遇[3]。

(一)  加速“互联网+”步伐,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疫情期间的教学令每一位“青椒”记忆犹新,虽然作为“80后”“90后”的他们在工作生活经常接触到互联网和直播设备,但是时间紧任务重,且毫无相关教学经验,也令大家诚惶诚恐。坚守于“课比天大”的职业理念和“不忘初心”的责任使命,大家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迈出了新时代“互联网+”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在线上授课过程中,以广大“青椒”为教学实施主力,各级课程组、教学组、教研室以及督导组群策群力,形成包括在线回看视频、实践指导手册、翻转课堂教案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后续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和交流共同形成了线上教学方法和经验。虽然在线上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线上教学认识不到位、组织不规范、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互动不佳等诸多问题[4],但它却以一种使命任务的形式(如图1所示),开启了线上信息化教学的新篇章,也为教学改革的实施开了一个好头。

(二)  丰富思政案例,教书立德树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鲜活的典型感人事迹,又凝聚和传递了正能量满满的抗疫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这为高校专业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素材。作为疫情防控的实践应用“活教材”,与时俱进地挖掘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案例和典型事迹,将案例式教学方法与立德树人紧密联系起来[5]。

一座火神山医院承载着全中国人民的抗疫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奇迹,体现了中国速度。以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本科课程中“空间分析”章节为例,在实施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将火神山医院选址分析作为章节背景(如图2所示),贯穿“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以及“叠置分析”等多个知识点内容,将专业知识与疫情防控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抗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融入到本科生思政教育的全流程中,让广大学生真正通过这场伟大实践在思想上受洗礼、在理论上有收获,自觉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做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可靠青年。

(三)  聚焦一线实战,提升学科自信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每天不光关注数字的变动,同样也关心实时更新的疫情地图。病毒从哪里来,到了哪里,当前空间分布如何,将扩展到哪里去……疫情地图的出现,将这些问题回答得既迅速又简洁明了。可谓“眼前有图,心中有数”。

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疫情防控当中,是科学研究在一线实践应用的重要体现。作为“青椒”,不少老师对个人的科研方向都抱有疑问,有的甚至认为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虚无缥缈,无法落地。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大量的高校科研成果被应用到抗疫一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学科应用方面做出了有力的回应,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青椒”们学科自信和十足干劲儿。

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之前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无论是教学的方法、理论实践形式还是知识的获得感等方面,都给广大老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冲击和多维体验,也引起了不同层面上的思考和变革。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持肯定态度并愿意进一步尝试,教学模式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室的围墙[6]。而在后疫情时代下,在我们迎来机遇的同时,其所对应的挑战随之而来。

(四)  混合式教学的延续性挑战

当前社会线上教育信息化手段无疑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为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新的知识交互体验。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学生同时回归校园,回归教室课堂,不可避免地又重复起了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虽然不少高校都出台了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试图进一步延续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带来的红利,但是受限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准备和教师精力投入等方面,很大一部分“青椒”们放弃了一年前与之并肩作战的线上教学方式,选择回归到传统课堂这一方式[7]。虽然看似比较可惜,但深入思量并不无道理。

首先,“青椒”们作为课程教学的接班人,无论从教学资历、经验还是对课程的理解上都有明显的短板,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教学改革任务,尤其是人力资源调配上,缺乏人手帮忙和团队支持。其次,不少课程线上教学实属无奈,展开方式也仅限于课堂的迁移,教学策略停留在网络与教学活动的简单叠加,线上教学资源基础较弱,甚至于零基础。最后,教改的实际回报产出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是众人皆知,且教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也更加多样化、主观化,取得成果的难度相对较大[8]。简单来说就是单枪匹马干不动,就算勉强支撑也不足以加重职称评审的筹码。

(五)  专业思政元素的挖掘挑战

全民抗疫的伟大胜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天然的优秀的案例素材资源库,但是这些案例资源的挖掘和发现,并不像摘苹果那样触手可及,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整合。

不少“青椒”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在及时捕获着抗疫案例中的专业思政元素。但从应用结果上来看,一种情况是思政要素提炼不到位,有种生拉硬扯的意思,感觉是为了思政设计而设计思政元素,与所讲授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种情况是虽然有着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和满满的正能量,但是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通过案例教学淹没了专业知识点的自身表达和理解,造成教学的主线目标不够清晰,学生思维过于发散。因此,專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出发点应该还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之上,通过抗疫案例能够把知识脉络讲清楚、讲明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思政课,否则宁愿弃之不用[9]。

(六)  忙碌“青椒”的身心健康挑战

人民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被认为是最光荣的职业,以其工作自由、时间充裕、人际关系简单和社会地位较高等诸多优点,被社会誉为象牙塔中精神贵族的特殊群体[10]。但是随着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工作家庭压力递增的今天,逐渐成为了夹缝中生存的弱势群体,试问哪位“青椒”在副高路上不是一把辛酸泪。这就对忙碌“青椒”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从李思涯掌掴事件、江绪林自杀事件的发生再到一些青年才俊英年早逝的悲剧不断重演,“少白头”“发际线危机”“猝死”以及“精神疾病”等消极词汇频频与“青椒”们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焦”。从我校4月对全体教师做的心理测试结果可以发现,受测的近3 000名教师中有20%以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达到中度和重度的分别是4.67%和1.76%。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问题长期久坐于办公室中,缺乏固定系统的户外运动和训练,不少“青椒”的身型逐渐发福,体检指标也是红灯警告,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般潜伏在大家的周围。

二  青年教师“青焦”的压力困境——进退维谷,内忧外患

高校教师一直是不少人憧憬的美好职业,但当我们简单翻开一份不太复杂的“青椒”年规划,就会发现在他们看似高光且轻松的工作背后,实则是无尽的压力和周而复始的循环。正是这种一年下来连轴转的忙碌,甚至于看不到休息的空间,才使广大“青椒”逐步变成了“亚历山大的‘青焦”(表1)。

(一)  进之难——晋升副高有阻力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直是“青焦”们发展的瓶颈问题,虽是一字之变,却远隔重洋万里,尤其是面对高校体制编制约束下的副高岗位僧多粥少的现状,其难度不亚于当年他们鏖战许久的博士学位论文;更为让人焦虑的一点是年龄这个黄金节点,不少高校采取了35岁这一年龄指标,按照一般教育体制中19岁上大学,经历4年本科、3年硕士、3~4年博士的学习,也就是说从博士毕业算起(29岁左右),留给大家积累教学科研成果的时间并不富裕。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副高职评审条件都包括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仅有教学工作量而缺乏显著的科研成果是顺利上岸的阻碍,因此在微博、朋友圈中常有为那些潜心教学、口碑颇好的青年教师被迫离职或者另谋高就抱不平的吐槽[11]。但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其成果产出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学能力和技巧的精进需要“研究—实践—反思”一个循序渐进的闭合过程,而科研成果的形成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于好多年才能出现成效,因此晋升之路道阻且长。

(二)  退之愁——转岗择业有压力

在副高评审竞争过程中,难免有些“青焦”没有那么可靠的实力,以至于屡屡碰壁,直到“青椒”的后辈们已经长江后浪拍岸来袭,作为“资深”讲师的他们只能很不情愿地想选择放弃教师的理想。但在这个艰难决定作出的同时,横向看一下自己往昔就职于其他公司企业的同学朋友,动辄已是白领高管、年薪百万等,自己再去从头来过已是为时已晚。因此只好作罢,鼓足余勇,收拾心情,拖着身心俱疲的自己朝着已经失败无数次的目标继续前行。

相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显然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青年教师入职时选拔的是优秀毕业生,而收入水平处于同期毕业生中下水平的他们对收入的满意度非常低[12]。此外,“青焦”们已过而立之年,婚恋、住房、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接踵而至,在之前本不富裕的时间和金钱又添加上了更重的负担,而一旦无法协调好工作任务与家庭生活,职业角色就可能出现冲突,给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带来消极影响,继而造成恶性循环。

(三)  内之忧——教科兼顾有心无力

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青焦”们的主责主业,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都需要兼顾。但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間的关系,从而合理地分配好时间和精力,一直以来都是青年教师面临的难题[13]。

从时间和精力本身来讲,“青焦”们已过而立之年,需要考虑的自身因素有很多,如婚姻、子女和老人等,本身就分身乏术,再加上高校体制内日常行政管理运行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时间和精力再次压缩;另一方面,时间碎片化造成精力无法快速集中,从而工作效率不高。看似“青焦”们无固定坐班压力,时间分配相对自由,但实际上除了固定课表的上课时间以外,他们还需要协调备课、科学实验、与学生沟通等众多工作,经常性的工作打断都是习以为常,无法集中大量有效时间,所以也就出现了“白加黑”挑灯夜战、甚至一周全负荷运转的工作状态。

相对于上学期间大块的充裕时间,“青焦”们有效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而教学科研的工作性质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电,保持知识的及时补充与更新,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持续的探索十分必要。所以越来越有心无力,让他们“负罪感”深重且又无可奈何。

(四)  外之患——走出交流苍白无力

由于从上学到留校任教的全过程,“青焦”们一直处于本校这个原生单一的教学科研环境之中,虽然也有研究生时期随导师出差的部分经历,而相比于晋升副高职称的要求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本校教师,难免会出现教学科研上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整个大学及其学科的创造力和鲜活力,因此外出交流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来说,短暂的外出会议、项目合作尚且可以保证,而作为非师范专业类的“青焦”们,不少教学科研方法都是靠导师、师兄师姐的“传帮带”,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在教育学理念以及学生心理学分析方面短板显著。“青焦”们,大多只受到本校层面组织的“速成”级别岗前培训,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基本靠自主摸索和自身悟性,这显然与一流高校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和效果相差甚远。

三  “准副高”道路上的一些探索和发现——融爱于教,热点实践

青年教师,尤其是即将或已经参加职称评审的“准副高青椒”,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困难,但从目前的高校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试图去改变大环境并现实,唯有从自身出发,从我做起,把握机遇,抓住主线重点,向“副高”阵地继续冲锋[14-15]。笔者认为可以着手从以下几点准备。

(一)  以爱寓教,用心工作

时代赋予了“爱”和“责任”新的内涵。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当今教育专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都是基于对教育对象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揭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用爱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以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片中的音乐教师老马对自己班的问题学生不离不弃、坚持不懈的引导,用爱和灵魂去碰撞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使人们感受颇深,不能平静。“教书本身就是良心活”,所以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学生,马虎不得,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工作瞬间,且行且珍惜。

(二)  聚焦热点,底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后疫情时代的教学科研潮流已纷沓而至,“青椒”们就要推波逐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热点焦点挖掘出来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科研应用案例,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更提升了自我。另外,信息化新技术手段也要敢于尝试,雨课堂、微课短视频、慕课等众多资源不仅要发动教师团队,更要运用到更多的学生交流和反馈中去,力争面向学生共同建设[16]。

当前不少“青椒”追求“短平快”的综合研究,走高产出回报的捷径,而这恰恰忽略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作为教学科研灵魂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修炼内功、硬功的根本,因此,做科研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力求还原和探寻概念和技术的“本源”,不能人云亦云,从问题的底层入手,积淀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信,让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  团队出击,查缺补漏

当然科研优势一样的,热爱科研本身的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协作,形成团队合力,尤其是作为“青椒”能带研究生的数量有限,这就要充分发挥本科导师制的优势,让本科生动起来,把工作分配给他们,让他们去“第二课堂”历练,从而能够互惠双赢。另外,团队合作并不只是一味地发挥优势集中,也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前一阶段,我校各党支部组织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对症下药,让他们“出出汗,红红脸”,极大地鼓舞了“青椒”们的斗志和士气,当然此类优势做法也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四)  成果积累,劳逸结合

不少“青椒”认为自己干了不少工作,成果产出却不尽人意,因此养成一个适时打结的好习惯十分有必要。平时将自己的教学科研体会或一点灵感按一定阶段节点记录和整理下来,这些今后将成为形成高水平专著、论文以及专利、教案的第一手资料。久而久之,再也不用担心被“deadline”逼着交文档的窘迫,发愁肚里的墨水倒不出来的尴尬,而且个人的成果产出也有利于我们保持对教师职业工作的长久热情和兴奋。

最后就是劳逸结合,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多去户外活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冲击“副高”阵地的根本保障,新冠疫情告诉我们,加强身体素质,提升自身抵抗力很有必要。

四  结束语

后疫情时代的大幕已经逐步拉开,“青椒”们虽然身负重担,却仍能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终有一天能将“准副高”变为期待已久的“副高”职称,解决“青焦”危机。

参考文献:

[1] 孟璇,柴国荣.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8):46-49.

[2] 阳娅.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180-182.

[3] 陈小满,樊小冬.“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社会化的困境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2,38(2):104-111.

[4] 羅兴军,曹雪梅,郑力梅.有效提升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223.

[5] 孙丽.后疫情时代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J].高教学刊,2021,7(32):12-16.

[6] 王雪梅.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2):101-108.

[7] 马艳霞,胡椿.PCK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知识及能力发展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20(5):99-104.

[8] 高娟.后疫情时代混合式学习路径探析——基于疫情期间线上学习调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7):101-103.

[9] 李欢欢.抗疫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路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3):152-154.

[10] 徐徐,朱华兵.“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养成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1):89-91.

[11] 李学书,李爱铭.“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基于场域理论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3):62-70.

[12] 栾兆云.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管理的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21(3):23-28.

[13] 陶成武.“青椒”困境下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路径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3):7-8,11.

[14] 崔苗.从“青椒”困境看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境遇与突围路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5):49-54.

[15] 陈娟,张永宏.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2013,5(4):90-94.

[16] 管青军,余伟健,王平,等.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的几点看法[J].科技资讯,2020,18(12):104-10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用实践内驱,教材慕课牵引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SJGLX2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顾及道路环境的惯性导航运动特征智能标注和匹配方法研究”(42201493);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瞄准‘强基塑能铸魂的多线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高阶思政建设研究”(JXYJ2023C031)

作者简介:李翔(1987-),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工程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后疫情线上教学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