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4-18刘宇宽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工程

刘宇宽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在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国1/2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事关山区丘陵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山西省平定县为例,研究山区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历程,从历史实践中汲取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进行田块整理,防治水土流失;通过土壤改良工程,实现土壤肥力增加,提高单产水平;通过田间路硬化工程,提高项目区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并针对现实存在的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农业灌溉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工程;问题与对策;山西省平定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2.023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手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粮食供给形势和庞大的国内粮食刚性需求,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山西省提出“十四五”末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60万hm2以上的目标,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持续增加,粮食产能稳定在1 350万t以上。然而,面对全省2/3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区,如何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产稳产农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山西省各级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平定县农业农村局在2019年机构改革后,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原五部门各自为政,整合到农业农村局统一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迅速从0.33万hm2增加到0.87万hm2,耕地质量明显提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山西省平定县的实践是山区丘陵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做法值得其他山区丘陵地区借鉴,存在的问题是山区丘陵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共性问题,因此以平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为例,通过实践探究其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平定县农业生产情况

平定县地处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麓、阳泉市东南部,总面积1 394 km2,耕地类型多为梯田、沟坝地,地形坡度为5°~23°,梯田化率在90%以上,田坎均为干砌石坎,属于典型的土石低山丘陵区。农业生产以旱作玉米为主,667 m2产400~500 kg,经济作物较少。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20.9 mm,水资源总量3.17亿m3,人均占有量仅为664 m3,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7.3%,低于人均1 000 m3的国际标准,属资源型缺水的县。

2 山区丘陵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历程

平定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区域为重点,遵循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14)等有关规定,通过实地勘察、广泛征求项目区广大农民的意见,对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有序推进建设。实行田、土、路、水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田间机耕道路工程、小型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

平定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8年。由原国土部门和原农业局牵头,分別实施各类农田整治项目,其中上图入库6个项目(原国土部门4个、原农业局2个)。总计上图入库面积0.32万hm2,总投资2 507万元,这个阶段资金投入少,产能提升不明显,很多高标准农田的工程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第二阶段:2019—2022年。对原国土、农业、发改、财政、水利各部门牵头实施的各类农田整治项目进行统一整合,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平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分别为0.076万hm2、0.067万hm2、0.067万hm2和0.133万hm2,总投资分别为1 710万元、1 597万元、1 500万元和3 000万元。这个阶段总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0.343万hm2,总投资达到7 807万元,每667 m2投资在1 500元以上,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要求,但面对山区丘陵的特殊地理环境,资金投入仍然偏少。

第三阶段:2023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入快车道,当年建设面积0.19万hm2(含提质增效200 hm2),投资6 20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每667 m2投入在2 300元以上。这个阶段的设计工程量基本符合现实,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需求。

从平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来看,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建成面积不断增加。在第一阶段,由于投资偏少,有的村建一个水池或者修几条田间路,就把全村上千亩耕地都划定成高标准农田,这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造成虚假高标,农田单产水平并没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仍然维持原状;在第二阶段,平定县按照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的原则,编制了“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乡镇为单位选择每年的建设区域,以期达到规模效应。随着建设标准和质量持续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能明显提高。在第三阶段,2023年,农业农村部又出台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投入继续增加,同时针对部分以前划定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了提质增效,为今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方向。

3 山区丘陵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高标准农田是指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田块平整、易机作业、节水高效、农电配套、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稳产的耕地,具体来说有“三高”。1)产出能力高。高标准农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每667 m2粮食产能较普通田地增加10%以上。2)农田质量高。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3)资源利用效率高。高标准农田通过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显著提升水、肥、药利用效率,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属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度的倾斜山麓地段,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全县80%属于山地、15%属于丘陵,仅在县城周边和阳胜河、桃河两侧有少量平地,水资源匮乏且开发利用难度大。因此,县委县政府针对特殊的地理特点确定了分区分类、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水土保持的主攻方向,主要采取的工程措施如下。

1)通过土地平整措施,进行田块整理,重点是整修梯田、修建田坎,以防治水土流失。①土地平整,主要是耕地“小块变大块”。合理调配土方,挖填平衡,同时要与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相结合。土方工程针对每个不同的田块进行田面高程设计,以地形起伏较小、挖填土方量最合理为原则,进行土地平整。田块设计主要考虑项目区建设后,要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满足田间机械化作业的要求。②干砌石田坎修筑。梯田外坡要求在确定材质和坎高的前提下,保证梯田的安全稳定,并尽可能少占地、少用工。结合当地土质情况,平定县梯田外坡取60°~75°。根据实际情况,个别地段因地制宜适当调整田坎高度,确保实施地段田坎的稳定性,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2)通過整修田间路和生产路,对项目区内的各级道路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完善,以利于合理组织田间作业,提高项目区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相关要求,道路建设既要对内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又要保证能与外界便捷联系,以便农产品的运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输入。项目实施以前,各村田间道路不成系统,断断续续,土质路面崎岖不平;规划设计时结合村民的意见予以取直或延伸,以形成道路网络。

3)通过土壤改良工程,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单产水平[1]。平定县主要采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耕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此外,通过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和田间排灌工程措施,保蓄自然降水,节水灌溉,提高补充灌溉的保障能力。农业灌溉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条件,促进了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全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

截至2022年,平定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0.8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建成后的田间路、梯田梗的利用率都较高,特别是通过田间路建设,山区道路通达率在90%以上,许多多年的撂荒地都实现了农用车通达,获得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4 山区丘陵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早期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欠账较多

2011—2018年平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向和重点不突出,各部门各自为政,工程目标有的是生态绿化,有的是科技推广,而不以地力提升为目的。由于不是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面积认定极其不合理,形成的历史欠账较多。很多项目范围划定时,涉及项目村只是拿出距离近、立地条件好的地块搞建设,加上投入严重不足,因此虚假“高标”的情况较为严重。例如,平定县柏井镇等4乡镇柏井一村等23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每667 m2的投资少到只有184.55元。全县近0.33万hm2的田地虽被划定成高标准农田,但项目实施前后地力提升并不明显,粮食产能也没有大幅增加,有待进一步提质改造。

4.2 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

2019年以来,平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主要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 1039—20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定价标准偏低,如田埂修筑等工程,甲类工定价51.04元,乙类工定价38.84元,与实际相差较大。从实践中看,667 m2投资1 500元的标准虽然较以前有所提高,但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例如,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0.07万hm2,总投资1 500万元,在勘测设计后,根据实际需要投资4 000万元,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只能削减工程量。

4.3 农业灌溉工程利用率较低

农业灌溉工程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田的重要手段。平定县是典型的北方雨养型农业区,水源匮乏,农业灌溉工程只能利用小川小水建设。2019年以来,平定县累计建设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588.54 hm2,分别为2019年134.67 hm2、2020年233.87 hm2、2021年40.00 hm2、2023年180.00 hm2。从实施情况来看,山区丘陵建设农业灌溉难度大、成本高、利用率低。1)水源条件差。农业用水多从小型水库、过境小流域或深井取水,水量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保证充足供水。2)施工难度大。由于山区丘陵的地形特点,管道铺设不是爬坡就是过坎,施工难度大,且后续维护成本高,开挖遇到青石等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工程量增加变更较多。3)农业电价偏高,严重制约农业灌溉的推广和实施。平定县地处土石山区,小型泵站多,扬程大,灌溉电费是灌溉费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农业电价偏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灌溉的推广实施。4)因水源、电价等因素制约,建成的农业灌溉设施利用率很低,甚至有的建成后就成了摆设,没有投入使用,再加上设施建后管护不到位,个别损毁严重,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

5 山区丘陵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

5.1 补齐短板,解决旧账

进入“十四五”以后,我国农业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区域广、建设周期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短板,尤其是面对以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旧账欠账,要以地力提升、增加产量为首要目标,切实抓好改造提升。1)把早期投入标准偏低的高标准农田逐步纳入提质改造的建设规划中,按照“填齐补全”的原则,进行工程建设[3]。2)把以前未列入工程的田间道路修建、土壤改良和田坎修复作为改造提升的重点[4]。要与新建项目协同发展,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原则统一建设,弥补以前的欠账;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5.2 加大资金投入

山区丘陵耕地条件较差,改造难度大,投入成本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切合实际,不能贪大求洋,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平定县梯田占比较高,以目前的材料成本和工资水平估算,建设0.07 hm2高标准农田需要4 000~5 000元,然而受财力限制,平定县每667 m2实际投资仅在2 000元左右。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设的农田位置更加偏远,相应的运费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更高,投资缺口更大。破解资金难题,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应考虑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细化不同区域投入标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的模式,通过筹资投劳等方式,参与农田建设运营,分享政策收益。

5.3 科学谋划灌溉工程

在山区丘陵地区建设农业灌溉工程要因地制宜,在水资源缺乏的山区丘陵实施灌溉工程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下指标。针对水源不穩定的具体情况,要注重前期规划,从设计之初就要广泛征求当地村民意见,反复论证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加大小型引水枢纽工程建设力度,特别是过境河流小型引水工程及小水库下游村庄实施灌溉工程的建设投资;针对施工难度大的问题,设计和施工单位要密切配合,现场办公,在土方开挖和埋设管道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施工,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的要及时调整,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工程建设,切忌为赶进度而不求实际、瞎干蛮干;针对农业电价偏高的问题,要实行灌溉电价补贴制,有效激发农民参与建设农业灌溉工程的热情;针对农业灌溉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要在农业产出上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出和农业收益,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灌溉[5]。

6 结语

平定县的山区丘陵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结果。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种植模式、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还有国家农业政策的助力,山区丘陵地区的高标准农田也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山区丘陵地区的农民也能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

参考文献:

[1] 李天和.浅析土壤改良措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及效果[J].南方农机,2023,54(21):91-93.

[2] 苗小鹏.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3(28):154-156.

[3] 汤雷鸣,武升,吴炳青,等.来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与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7):

111-115.

[4] 郭家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整治初探[J].现代农机,2023(4):19-21.

[5] 程江.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4):101-103.

上接第62页

平台经济背景下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三农”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与电商平台的逐渐兴起,平台经济向“三农”领域延伸,“三农”发展迈入新阶段。为明晰平台经济背景下影响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智力支持、基础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及数字平台赋能是影响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三农”发展;平台经济;乡村振兴;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2.020

随着平台经济向“三农”领域延伸,平台经济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新机会,“三农”发展也迈入新阶段。2021—2023年,辽宁省连续3年开展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实施“农村点亮”工程,该省建制村5G通达率达99.3%,居全国第9位,数字乡村建设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影响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仍未解决。因此,笔者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平台经济背景下影响辽宁省“三农”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1 问卷设计

在问卷设计部分,研究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方法设计所需要使用的问卷,问卷从低到高,分别以1~5分代表“特别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特别同意”。在此基础上,邀请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农村地区平台经济背景下影响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问卷设计如表1所示。

除了现场发放外,研究团队还通过线上社交工具的转发、E-mail发送等方式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地主要有沈阳市、大连市、铁岭市、抚顺市、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本溪市及丹东市11个市。围绕涉及“三农”的对象开展调查工作,可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问卷发放时间跨度为4个月,通过1个月的预调研(研究通过预调研反复纠正、完善问卷,并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与3个月正式调研,研究团队共回收1 379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最终研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有效问卷1 248份,有效回收率为90.5%。按照社会科学研究标准,有效问卷调查回收率在70%以上即可作为研究依据。因此,此次开展的问卷调查工作可以满足研究所需。

2 信度与效度检验

研究采用SPSS 28.0数据分析软件,对研究设计的问卷进行分析,并检验问卷测量变量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检验采用李克特量表中最常用的Cronbachs Alpha法,验证量表的内在一致性。如果问卷的信度系数在0.50~0.60,视为可以接受使用,在0.70以上为最佳。通过相关计算得出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Alpha为0.917(大于0.700),问卷具有非常好的内在一致性,问卷的可靠性很高。问卷的KMO值为0.906(大于0.500),问卷具有较好的收敛性,问卷效度检验通过。

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研究使用的回归模型为

式中:β0为常量;x1~x5分别为协同合作、智力支持、基础保障、人才培养与数字平台赋能5个变量;β1~β5为各变量的系数。F值为69.147,p值为0.000,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检验通过,证明研究使用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1 政府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

“政府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的标准化系数为0.413,p值为0.000(小于0.05),“政府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与“影响辽宁省‘三农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显著。

政府需要与不同主体协同合,如可通过公开征询的方式,即政府公开向由各高校专家组成的智库进行有关“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征集,这一过程可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共同进行。“三农”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政府需要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协同主体就是由各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等专家组成的高校智库。政府是“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人和推动者,高校则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撑与保障。“三农”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涉农平台的精诚合作,共同为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政府作为农民的发言人,最了解现在农业农村农民存在的问题,而高校智库的特点则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二者相结合能够有效保证政府出台的政策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

3.2 智力支持

“智力支持”的标准化系数为0.178,p值为0.000(小于0.05),“智力支持”与“影响辽宁省‘三农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显著。

政府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时,如政府通过公开征询,各高校智库针对政府征询的问题,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整理成咨政建议,再反馈给政府。这一过程也可以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涉及解决具体的“三农”问题时,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往往存在理论研究逐步脱离实际、对“三农”问题的具体操作没有指导意义等问题。如果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为政府解决辽宁省“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决策依据,提出既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又切合辽宁省“三农”实际问题的对策建议,那么将严重影响高校智库的决策咨询效果。政府作为“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人和推动者,同时承担政校结合过程中引领方向、完善制度的责任。此外,可通过挂职和双聘制等多种形式促进高校与政府之间的人员流动转换,使政府与高校之间建立起推动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1]。

3.3 基础保障

“基础保障”的标准化系数为0.189,p值为0.003(小于0.05),“基础保障”与“影响辽宁省‘三农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显著。

为保证“三农”高质量发展,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数字现代化基礎设施、涉农平台扶持、农业农村农民政策和农业人才培养等的基础保障。政府需要先与高校智库经过深入交流后再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线下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1)政府可通过进一步建设和普及农村地区的数字和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农村数字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5G农村建设。遵循“一站多用、多站合一”的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农村发展。2)政府可出台对涉农平台的扶持政策和“三农”政策。通过政府制定的针对涉农平台的相关政策,政府与涉农平台企业可共同探索促进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构建覆盖多领域的数字要素流动与服务供给引导机制。同时,政府通过调整支农政策,使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形成合力,充分利用财政、保险、金融等相关政策工具,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政策工具有效性评估,并建立风险共担机制[2]。3)政府可通过引导农民参与,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指导“新农人”学习数字农业技术,进一步了解农产品的特点,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电商服务。同时,基层干部应起到带头作用,深入基层鼓励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减少其对电子商务和新兴网络技术的抵触心理。例如,政府可与当地院校共同合作,引导农民学习电商的基本操作,培训基本技能和知识。此外,对于在电商工作岗位上取得较好成绩的人才,当地政府部门应结合相关政策给予其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发挥政策的引领,特别是基础保障作用,可进一步推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

3.4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系数为0.183,p值为0.002(小于0.05),“人才培养模式”与“影响辽宁省‘三农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显著。

在平台经济背景下,辽宁省要促进省内“三农”发展与数字平台相结合,通过数字赋能推动辽宁省“三农”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经济背景下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必须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人才培养这一过程必须根据政府发布的政策进行,根据发展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大力培养数字平台专业型人才、农业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助力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此外,辽宁省需要积极推进学校、政府、科研院所多主体协同融合育人模式,以“资源互补、文化融合、产学研结合”为依托,共建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科技孵化园、创新创业中心等,探索“真实岗”教学内容与理实一体、“多循环”涉农交替与能力“螺旋”递进培养方式,实现涉农高校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供需有效耦合,为涉农专业整合改造升级和科学研究提供空间,进而破除高校培养农业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瓶颈[4]。

3.5 数字平台赋能

“数字平台赋能”的标准化系数为0.165,p值为0.000(小于0.05),“数字平台赋能”与“影响辽宁省‘三农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显著。

数字赋能作为辽宁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步,同时是关键的一步。数字赋能就是指使用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涉农经济,使其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发挥作用,此环节在线上就可以实现。在生产端,平台企业专注于改造和创新农业产业带种植技术、农机设备及数字化标准等,可以培育出更多的农机大户和更完备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进而推动农机服务的市场化[5]。在流通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利用平台实现对农产品信息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为辽宁省的“三农”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分配端,依托产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片。重视打造品牌、宣传特色,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同时注重产地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 结论

研究表明,政府与不同主体协同合作、智力支持、基础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及数字平台赋能是影响辽宁省“三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辽宁省要想推进“三农”更好发展,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将“三农”发展与平台经济相结合,同时政府和高校两大主体协调合作为辽宁省“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政府要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为辽宁省“三农”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涉农平台对“三农”发展进行赋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春.集约式经营与技术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20.

[2] 王鹤春.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20.

[3] 王鹤春,贾晓华,赵慧娥.本土制造企业主导逻辑形成的惯性解构:以抚挖重工为例[J].软科学,2021,35(4):83-90.

[4] 周林洁,傅帅雄.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3(3):

38-40.

[5] 孙绍勇,周伟.平台经济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逻辑、困境与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5):162-173.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工程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