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界”导师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18于国强高希光宋迎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跨界创新能力

于国强 高希光 宋迎东

作者简介:于国强,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航空宇航推进系统结构强度。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跨界导师团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2021YJXGG05)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于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其创新能力直接关乎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创新动力。为满足航空发动机行业对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跨界”导师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汇集了资深名师、思政教师、青年教师和院所导师,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本文还对该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研究生教育;“跨界”导师团

中图分类号:V23;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00-03

一、引言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和“工业之花”,是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类航空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航空发动机的进步密不可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依托能源与动力学院,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培养了一大批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杰出人才。在此背景下,探索更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策略,进一步提升航空发动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提到,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在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持续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配套制定了培养机制及政策。但由于航空动力系统复杂度高、涉及学科范围广、服役场景多变,本专业研究生在培养中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以满足航空发动机行业对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重大。

二、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与其它专业类似,均普遍采用了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然而该模式无法避免导师自身知识体系局限性带来的众多问题,难以高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综合知识体系构建,降低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1]。

面向国家对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需求,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时必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讲话中所指引的尽快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国家需求,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当进一步归纳教育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升该专业研究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因此,笔者及所在学院基于多年從事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经验,从师生关系、“跨界”导师团建设等方面展开探索,以期从多个角度共同提升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跨界”导师团的内涵

“跨界”导师团的特色主要体现于“跨界”和“导师团”。有别于传统的也是目前国内大多高等院校所采用的单一导师制,“导师团”凝聚了有统一且明确目标的指导老师团队[2],而在本文中该目标指向培养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这里的“跨界”也有别于“学科交叉”,它不是单纯两门或多门学科的简单交叉,也并非仅是利用某一科学的原理来解释另一学科的问题[3]。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跨界”导师团包括了资深名师、院所导师、青年教师以及思政教师四个维度,加强了校内和校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应用和基础研究之间的联系,能够实现创新思维的多层次立体培养。

本文导师团中资深名师包括院士、学术带头人、杰出校友等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渊博的学识,并且极具人格魅力,能够坚定学生的创新自信。院所导师由航空发动机相关研究院、研究所以及制造厂的总师、副总师、专业主任、科研管理人员等组成,他们长期奋斗在技术攻关一线,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对创新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青年教师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对从事科研事业有极高的热忱。他们对创新的追求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点燃学生“动力强国”的青春激情。思政教师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老师以及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他们分别能够从理论渊源和日常实践两方面深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表1中总结了“跨界”导师团四个组成要素的特征以及各要素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针对性。可以看出,面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界”导师团,并非简单地将多个学科的导师聚集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跨界”导师团是在交叉型导师团的基础上融合四类导师团队,分层多角度次为学生服务,并且导师团内部互相协作。

四、“跨界”导师团的运行机制

面向我国航空动力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改革,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导师制培养模式。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跨界”导师团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根植使命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首要位置。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综合国力竞争日趋白热化,此时思想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和宣传尤为重要,必须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4]。一方面,辅导员需要紧密关注研究生思想动向,通过经常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导师团队从理论角度、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通过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系列培训班的方式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此外,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联合开设分享会,给学生根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点燃学生献身民族复兴大业的青春激情。

(二)专业名师领航

行业内的院士、杰出校友、学科学术带头人等学术造诣高,而一些行业名师甚至历经了相关研究领域从“零”到“有”再到“一流”的过程。他们具有的个人魅力使得他们从自身角度讲述行业历史、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创新脉络等方面时更有说服力。

因此,通过举办讲座、师生交流座谈会等系列名师领航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能使其科研工作具备清晰的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组织师生走访业内企业,实地探访名师的工作场景,进一步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传播专业知识,传递观念态度

学院开设科创训练课程,青年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科创项目,引导学生建设创新思维。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年龄差距小,并且每天和研究生有更多的近距离接触机会。因此,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自身道德修养、观念态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真正成为“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使学生迈出校园时社会适应性好、社会化程度高,承担科研工作任务时具备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产学研融合,对接国家需求

引入院所导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创新实践脱节”的问题。与院所导师开展深度合作相当于与他们所属的行业单位进行直接交流,可以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从而提升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研究生的竞争力。

具体合作模式可以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学科负责人和院所对接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借助该平台院所导师可以多种方式合作开展科研教学和实践活动。利用平台举办创新创业系列大赛,推进营造双创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青年教师作为直接指导老师,院所导师作为专业评委,不但能够实现航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还能够助推航推专业青年教师的成长。和院所导师协作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系列大赛和活动,能够进一步营造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氛围。第二,院所导师开展线上线下交互的座谈交流会,从院所创办理念、人才需求、科研成果、发展历程等方面与研究生深入对话,让学生更早地了解到航空发动机企业重大使命。第三,邀请校友访谈,邀请已经毕业并服务于相关院所的学长学姐师兄师姐与航推专业在读研究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个层次的深入交流,通过“你问我答”、“忆往望未”等形式,进一步坚定在读研究生投身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理想信念,使其在科研过程中更具使命感进而激发其创新能力。

(五)搭建协同发展新平台

如图1所示,“跨界”导师团内部的相互协作、互利共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所强调的“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并且能够从导师团中孕育出更多的复合型拔尖学科人才。

资深名师、院所导师和思政教师在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的直接指导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并间接地对他们所指导的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资深名师和院所导师之间进行沟通协作,有助于促进行业完善。资深名师和青年教师都隶属于同一研究领域,为两者建设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学术思想得以交流碰撞。这不仅有助于将该学科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还有利于推进研究领域的创新和专业知识的进步。“跨界”导师团平台的搭建,可以促进导师团内部互相融入进而产生深远而有益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督促导师终身学习。

五、应用成效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基于“跨界”导师团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定了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提高了综合创新能力,研究生科研成果呈现上升趋势。学院与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共建的工作站获评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培养模式和应用效果得到行业单位认可。

人才培养是个周期性很长的工程,新培养模式所获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步体现。通过进一步建立人才培养数据库对部分研究生的成长历程进行连续跟踪,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评估新培养模式的有效性,相关的评估结果也是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化和改革的基础。

六、结束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将创新人才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研究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策略,正是为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人才储备,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吻合。本文阐述了目前航空发动机领域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急迫需求,探讨了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与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鉴于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传统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跨界”导师团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该机制以研究生个人发展为核心且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明确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其次为行业名师定期与师生进行交流提供平台,在学生日程学生生活中需要青年教师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另外邀请院所导师开展深度合作。在“跨界”导师团内部,各个导师在全方位服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互相协作发展共同进步。

基于“跨界”导师团的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能够为解决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关键核心问题的攻关提供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储备、为学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凯,王淑娟.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8(4):109-111.

[2]朱惠蓉,陶思亮,王鑫.“导师团”:高校协同“十育人”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36-38.

[3]孙英浩,谢慧.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7/8):11-15.

[4]王瑩.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2):25-27.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跨界创新能力
跨界
跨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