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MPH培养研究核心主题与演进趋势分析*

2024-04-17吴妙龄朱亚鑫曲波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发文公共卫生机构

吴妙龄,朱亚鑫,曲波△

(1.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0;2.中国医科大学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

1 研究背景

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是为公共卫生部门,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机构等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1],是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2001年,国务院决定设置MPH专业学位并开展试点工作[2],并于次年正式开始非全日制MPH的培养,经过二十多年蓬勃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MPH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已有79个院校招收、培养MPH,且部分院校正在开展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工作[3]。尽管我国在MPH培养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但2019年新冠疫情的发生暴露出我国MPH培养仍然存在缺陷,例如课程设置单一、实践基地管理不规范、理论与实际脱轨等问题[4,5]。因此,了解国际上各个国家的MPH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MPH人才培养的成熟、学生国际竞争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文献计量分析是客观说明科学知识图谱和确定主要研究主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形象表达相关领域知识的结构关系和演变模式。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很少有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呈现MPH培养的发展及演变情况。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科学网络(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处理,了解国际上MPH培养的核心热点与前沿趋势,剖析国内外MPH培养的差异化特征,为推进我国MPH培养的研究、完善和优化我国MPH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NKI、万方和WOS数据库中学术期刊为来源,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检索方式为关键词主题检索。中文检索关键词为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公共卫生专硕、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培养、教育,英文检索关键词为MPH,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cultivate, education。

2.2 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VOSviewer 1.6.16版本提取文献计量信息(如出版年份、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合著分析、共现分析,并构建可视化网络图。在机构协作网络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节点间连线表示两节点之间存在合作,连线的数量表示该节点合作的次数,即联系强度,总链接强度则反映了该节点在合作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间连线代表关联强度,数字代表不同的聚类。同时,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8.R3对文献中引用突发最强的关键词进行突现检测,生成关键词突发图,该图指明了具体的突发词、突发强度及开始和结束年份,图中右侧黑色细线为时间线,黑色加粗线条代表爆发探测年份,黑色加粗线条延伸到近几年的关键词可以指示未来该领域研究前沿。相关参数设置如下:时间范围设定一个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设为关键词,阈值选取标准设定为g-index(k=13),其余参数均为默认值。

3 结果

3.1 发文量统计

由图1可知,国内外MPH培养研究发文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国内增长速度低于国外。自2000年以来,中文相关文献发文总量为303篇,年平均发文13篇,揭示了我国MPH培养研究仍处于探索发展期。英文MPH培养研究累计出版601篇出版物,年平均发文26篇。

图1 MPH培养中英文数据库发文量趋势图

3.2 机构合著分析

由表1可知,国外机构联系强度和总链接强度均远高于国内机构,表明国外机构之间合作较多,联系密切,国内合作较少。在国内,第三军医大学发文量最多,为29篇,总链接强度为2,但联系强度仅为1,四川大学仅发表13篇文献,联系强度为3,其总链接强度最大,在国内机构合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国外,哥伦比亚大学发文最多,为20篇,华盛顿大学虽发文较少,但联系强度与总链接强度均最大,表明与其合作的机构最多,处于合作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表1 中英文发文量前五的机构协作强度表

利用VOSviewer绘制中英文机构协作网络图,由图2A可知,第三军医大学是最活跃的机构,但其仅与1个机构即重庆市卫生局存在合作。北京大学与四川大学均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山西医科大学存在合作关系,其二者所在集群是该协作网络中最大的集群。由图2B可知,英文出版物大多来自美国的机构,其中,哥伦比亚大学是最活跃的机构,其与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合作最多,联系密切。此外,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以及亚洲国家的机构在MPH培养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图2 中英文机构协作网络图

3.3 关键词共现分析

MPH培养研究的中文文献共检索出405个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呈现出87个关键词共现关系,形成4个主要的关键词聚类(图3A)。聚类1涉及到MPH培养路径,聚类2多关注MPH的课程设置,聚类3侧重于研究MPH实践教学体系,聚类4集中在MPH胜任力培养方面。以至少出现3次为阈值分析英文关键词的共现情况,最终呈现出87个关键词的可视化网络图,如图3B所示,主要聚类包括:#1MPH胜任力的培养,#2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于人群健康的意义,#3MPH课程设置,#4MPH学习方式的转变,#5MPH跨专业教育。

图3 中英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3.4 引用爆发分析

在中文文献中,本研究选取了16个高突发强度的关键词,如图4A所示,突现强度值最大的关键词是“培养模式”,其首次突现于2017年,突现时间为2年;最近的突现关键词包括 “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因素”和“医防融合”,突现时段均持续到2022年,表明未来将继续针对MPH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及医防融合视域下学生核心胜任力的培养展开研究。在图4B中,突现强度值最大的英文关键词是“university education”,其突现于2012 年,突现时间为1年; 最近的突现关键词包括“curriculum development”和“blended learning”,表明未来MPH教育领域的研究将集中于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图4 前16个中英文关键词突现图

4 讨论

4.1 国内外MPH培养研究发文量和机构现状

通过对有关MPH培养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本研究发现MPH培养的全球发文量总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我国MPH培养总体研究逊色于国外发展态势,我国年度发文量较少,仅为国外发文量的一半,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MPH培养起步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故我国学者仍需进一步加强MPH教育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升国际认可度。近年来,越来越多机构在MPH培养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从相互交织的复杂联系中可以看出,MPH培养已成为全球参与的研究课题。MPH培养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产出主要集中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以及中国的第三军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些院校是MPH培养研究的重镇,可重点关注这些院校MPH培养研究成果。由机构协作网络图可以看出,国外较重视机构间的协作,各院校之间均存在合作关系,而国内机构较分散,缺少合作。

4.2 国内外MPH培养研究的核心热点及趋势

本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和引用爆发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均注重MPH课程设置以及胜任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内MPH必修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大体相似,只是在时长上有所变化,且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非常少,缺乏专业特色和针对性[6]。国外MPH课程设置是研究的前沿热点,通常包括必修、选修以及研究项目或论文三个模块,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包括公共卫生史、系统思维以及项目规划和评估等多个模块,各模块的课程数量不同,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此外,国外院校进一步探索了与实际工作相衔接的课程,例如,将服务学习[7]、工商管理[8]等纳入MPH核心课程以加深学生对于公共卫生的理解。由此看来,国内外MPH课程均包括必修、选修以及研究项目三部分,而种类多样、多学科整合是国外不同于国内的显著特点。

在胜任力培养方面,国内专注于医防融合视域下MPH胜任力的培养。引用爆发分析结果显示,“医防融合”突现于2020年,是新兴的研究话题,其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致力于突破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使群众享受更优质的一体化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9]。在此背景下,MPH胜任力不仅包括对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在于将临床知识与公共卫生服务相融合。与国内不同,西方各国针对MPH胜任力提出了不同要求,美国公共卫生协会在2006年提出MPH应掌握包括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等核心学科领域和交流学、领导能力以及系统性思维等交叉学科领域在内的119项能力,欧洲地区公共卫生学院协会于2011年提出,MPH应掌握核心能力包括公共卫生方法、伦理学和人群健康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

同时,国内外MPH培养研究热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侧重于MPH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路径等宏观方面的内容。由中英文关键词突现图可知,在国内,“实践教学体系”突现于2020年,突现时间持续到2022年,是当前最新的前沿主题。目前,山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等二十几所高校明确了MPH社会实践主要采取双导师制,实践单位主要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及本校附属医院等,并且规定了实践时间不少于六个月,然而,一些高校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不健全、责任权利不清等问题仍然存在。除此之外,国内MPH培养路径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主题,MPH培养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全日制MPH学制以3年为主,包括1年或半年课程学习以及2年实验室或单位实习和论文撰写及答辩。非全日制基本学制多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授课时间通常安排在周末,部分院校也要求撰写学位论文。有学者认为全日制MPH的培养应先分方向,而后按不同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进而深化其专业技能和特定领域的能力[10,11]。

与国内不同,国外不仅关注公共卫生人员对于人群健康的意义等宏观研究,而且进行了更多微观、细致的研究,例如MPH的学习方式、跨专业教育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线上教育具有鲜明的优势[12],研究显示,熟练使用在线学习系统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绩[13],但是,线上教育与传统教学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这促使混合式学习应运而生,成为研究的前沿话题。Natasa Milic等人对贝尔格莱德大学MPH学生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是提高MPH生物统计学能力的有效方式[14],与传统授课方法相比,参与混合学习的学生成绩总体较高。同时,国外不仅关注MPH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致力于MPH跨专业教育的研究。波士顿大学将公共卫生、医学和牙科医学联合起来开创了一门全新的课程[15],促进了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证明了跨专业教育的可行性。Rohini Roopnarine和Ellen Boeren在对兽医学博士进行跨专业教育研究中发现,公共卫生-兽医学双学位课程扩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对于培养下一代医学和兽医学毕业生参与合作实践以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威胁至关重要[16]。公共卫生事业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根本,公共卫生人员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群的健康,因此适应时代变化,探索最佳的MPH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对国内外MPH培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MPH的培养已成为国际研究课题,国内外文献数量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呈离散分布,而国外机构之间联系密切。此外,国内外都注重课程设置和胜任力在MPH培养中的作用,但国内的研究热点在宏观层面的较多,国外则更倾向于微观和具体的内容。针对上述结论,结合国内现状,对我国MPH培养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鼓励各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合作率,发展跨学科、跨单位的协作模式,拓宽学术视野,促成更高质量、更多元的研究。其次,增大选修课程比重,增设公共卫生史、公共卫生生物学、健康服务管理、健康促进等专业课程,同时纳入交流学、多样性和文化、系统性思维、领导力培养等交叉课程,开展多学科交叉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扩大MPH联合培养基地的范围,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所等各类实践基地;规范社会实践过程,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和权力,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建立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对学生、导师以及实践基地分别进行考核,从而做实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杜绝“走过场”现象的发生,构建MPH培养新范式。

猜你喜欢

发文公共卫生机构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