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情理课堂” 促进知行合一

2024-04-17林素娟

新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

林素娟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道德与法治、情与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是一种以情为基础、理为根本、趣为关键、读为方法、思为核心、达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模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情理课堂 知行合一

一、建构“情理课堂”的原因分析

1.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情理相融”的课程,道德较为感性,以个人的情感认知为底线;法治更为理性,不以个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情理课堂”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道德与法治、情与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

培养完整的人必须是情感和理性并存的统一体。“情理课堂”的提出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对培养完整的人的要求,也吻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

3.改变不科学的课堂现状。

部分道德与法治常态课还是以灌输式、说教式教学为主,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不到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不足,导致知行脱节。“情理相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在活动体验中深入思考、领悟道理,最终促进道德行为的自觉发生。

二、建构“情理课堂”的主要内涵

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中,“情”主要指课堂中根据教学所需而创设、生成的情境、情景、情节,也指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情绪、情愫、情感。“理”,是蕴含在事物发展中的规律、规则,即道理、事理,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等,聚焦于小学生对道理的认知和接受。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情理课堂”的建构,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深入体验、感知,丰富情感的感悟,探寻和明晰道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发展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建构“情理课堂”的基本特征

情是基础。情理课堂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基础的课堂。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内在需求,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真实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趋近和认同美好德行,并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

理是根本。情理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明理的过程,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明理是根本,学生只有明白道理、事理,了解事情走向的原因、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其心灵才能打开,从内心深处接纳它们,才能在生活中主动践行。

读是方法。情理课堂中讲“情”和明“理”有效融合的方法是“读”。学生读教材中的活动园、阅读角、知识窗、小贴士等,也读生活的新闻热点、感人瞬间等。不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读是方法,是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前提。

思是核心。情理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学习、有效学习、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养成批判、反思等思维能力和道德思辨的习惯。所读的内容,只有通过思考、思辨等活动,才能实现道德理性的发展。

达是目的。达是表达,也是通达。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辩证思考能力、准确表达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力争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趣是关键。情理课堂既注重选择有情趣的内容,又注重教学方法的有趣性。教材虽然提供了教学内容和框架,但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开发、补充有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探索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议题式、项目式、体验式等),建构“情理课堂”。

四、建构“情理课堂”的路径探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中,教师要寻找核心知识,提炼本质性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驱动性任务,让学生探索生活、学习中的道理、规律和方法,既有情感的激荡,又有理的觉醒,促进知行合一,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笔者以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为例,谈谈“情理课堂”的建构策略。

1.借助生活情境诱发“理性”思维,使学生感同身受。

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教师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视频,其触目惊心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促使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借助学习工具引导“明理”过程,使情感符合心智。

学生情由心发,为明理导行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但是,明理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将说理教育与启发教育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鉴于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污染类型,重新组建学习小组,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教师可根据环境污染现状和学生兴趣分为六个组,一、二组探究“农药污染”,三、四组探究“噪声污染”,五、六组探究“大气污染”。每个小组根据学习资料袋,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二组需要用思维导图画出农药污染的“危害”;三、四组需要使用分贝仪测量出不同情况下声音的大小;五、六组需要使用平板电脑找大气污染来源的视频。学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明理。

3.借助道德冲突开展“辩理”活动,使情感深化沉淀。

在情理课堂中,教师要借助道德冲突开展“辩理”活动,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沉淀情感。

例如,在汇报展示环节,“噪声污染”小组测量全班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声音的大小。教师让大家猜测数据后,现场公布结果——真实的数据远比大家猜的大。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认为不能大声说话,以免造成噪声污染;有的认为大声说话才能让人听得清,是起码的尊重……在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教师发问:“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不能大声说话吗?”由此引发学生展开思辨活动。最后,教师再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进行小结。学生通过“辩理”,并没有在“可为”与“不可为”间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在一次次“你来我往”的辩理中使情感深化、沉淀,更明白了在今后生活中该“何为”。

4.借助成果展示落实“践理”日常,使情感知行合一。

学生在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展示成果中,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使情理融合得更为紧密,此时教师再布置“践理”任务,可促使知行一致。

临近课堂尾声,笔者提问:“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认识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落实到每一天中。最后,利用校报进行主题宣传,布置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的作业,将本节课所学延伸至教室之外,落实到生活当中,促使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情理课堂”,以情为起点,以理为桥梁,以知为途径,以行为终点,情理交融,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的意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