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安徽肥西非遗舞蹈“打莲湘”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4-04-17姚雯乐左玉叶

艺术评鉴 2024年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安徽

姚雯乐 左玉叶

【摘   要】本文在“互联网+”视域下,以安徽肥西非遗舞蹈“打莲湘”为研究对象,探讨“打莲湘”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通过田野调查,立足于肥西“打莲湘”的原生文化背景,了解其舞蹈形态与文化价值;针对该舞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提出创新融合互联网技术与肥西非遗舞蹈“打莲湘”的宣传推广策略,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活态非遗的传承动力。

【关键词】打莲湘  安徽  非遗舞蹈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1-0057-06

安徽省肥西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其中传统民间舞蹈“打莲湘”在柿树岗地区广为流传,是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于2022年入选第六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笔者注意到安徽肥西非遗舞蹈“打莲湘”目前存在着原始舞蹈形态资料逐渐遗失、老一辈传承人流失、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日益淡漠、国内外研究内容单一、信息匮乏等困境。面对“活态”非遗传统舞蹈难以保存和延续的现状,要灵活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形式,摆脱偏僻地理位置难以传播的局限,让人人都能深入体会非遗韵味,增强本土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打莲湘”的历史源流

传统舞蹈“打莲湘”已有百年的历史,最早是由肥西县柿树黄花一带的农民在艰苦劳作中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肥西北边连年干旱,灾民到南边拿着竹棍到大户人家门口卖艺乞讨,以竹棍敲击身体关节,唱着吉祥如意的门歌,跳着欢快喜庆的舞蹈,以求衣食,后又将讨来的铜钱串在竹棍上,挥动竹棍时,铜钱相互碰撞,其声音可以驱赶野狗,以防野狗争抢食物。因此,“莲湘棒”在最初也可算作是乞丐的“打狗棒”。后来,这种以“莲湘棒”击节而歌的形式发展成舞蹈“打莲湘”。在今天,仍有老师到山上精心挑选竹子,锯成约三尺长的棒身,涂以彩漆,又在竹竿的两端挖空,串上数个铜钱,为美化外观,并在一端系上喜庆的中国结或彩绸。“莲湘棒”既饱含着前人智慧,又带有吉祥寓意,当地人民通过舞蹈“打莲湘”将这一带有人民美好愿望的传统文化延续下来。

“打莲湘”曾被视作“四旧”,在遭受禁锢后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二代非遗传承人卫国于1996年的一次乡里大型展演活动偶然接触到“打莲湘”,后在当地政府与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卫国走访了两位会跳“打莲湘”的老人,向其学习,随后组建“打莲湘民间艺术队”,乡民们踊跃参与进来,不断壮大传承队伍,继续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打莲湘”自2009年被肥西县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随后在2016年被合肥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最终于2022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文化项目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和认可,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二、“打莲湘”的舞蹈形态

“莲湘”又名“连厢”“帘枪”“年响”,北方称作“霸王鞭”或“花棍”,隶属秧歌一类,以“莲湘棒”作为舞蹈道具。该舞蹈的基本形态是右手持棒,依靠手腕力量带动挥转竹棒,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甚至边打边唱、边舞边响;其基本动作主要有“转棒”“振棒”“敲肩”“击腿”“踢棒”“敲地”“打地”“转身”等;目前有三套基本固定打法,每套动作都以八个八拍动作为一组,以左手击棒开始,连贯带动棒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脚下常见以“十字步”为基础,再加上踢腿、跳跃等下肢动作。舞蹈时要求碎步轻快,走步扎实平稳,跳跃轻巧灵动,转棍干脆劲道,上身与胯部要跟随手部持棒动作进行适当幅度的转身,手脚配合要连贯,伴随棒敲击肩部使铜钱碰撞发出的声响与不断变换的动作节奏相呼应,肢体动作要与莲湘棒协调一致。表演时,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或双人交错对击,或多人齐舞混打,组成十几二十人的小场子,乃至上百人的大场子,在广场上不断变换组成十字形、人字形、井字形、宝塔或花朵状等队形,或行进,或停留,亦可原地围圈转、蹲下。莲湘棒一起一落,棒上的铜钱相撞,引来阵阵“莲响”,节奏欢快鲜明。

早期“打蓮湘”配有二胡和笛子伴奏,或是和着肥西门歌,唱词多以当地乡民的劳作生活为主要内容,也可现场编唱。民间小调配唱流行的有《手扶栏杆》等,使用简单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描述生活、爱情、友谊等日常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情绪,以强烈鲜明的节奏促使人们对丰富与质朴生活产生情感共鸣。除了歌曲和小调,铜钱碰撞所产生的节奏也成为莲湘棒表演的一大特色。莲湘棒通过敲击配合歌曲节奏,为表演增添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元素,这种“独特的乐器”拍打节奏不仅能够提升表演层次感,而且能使观众更容易沉浸于生动有趣的表演氛围中。在最初,“打莲湘”只有单棍打法,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打莲湘”的舞蹈方式更加多元化,后逐渐发展出双棍打法,创新出许多新花式,为其增添了表演性与趣味性,但舞蹈的基调始终以轻松愉悦、欢快活泼为主。演变发展至今,“打莲湘”的舞蹈动作已有三十余套,自成体系。每逢节庆庙会、丰收打场,乡镇里的家家户户都会拿起莲湘棒汇集在广场上跳“打莲湘”,分享热闹喜悦,祈福平安顺遂、五谷丰登。表演者也从穿戴随意转变为以特色的徽式绣花对襟短褂作为演出服饰,别具一番乡土风味。

三、“打莲湘”的发展现状及创新保护传承策略

(一)完善非遗舞蹈信息资料数据库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士对于“打莲湘”舞蹈的研究较为匮乏,以“打莲湘”舞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平台上进行检索,显示仅有22条,其中多为对湖北、上海地区“打莲湘”舞蹈文化的研究,关于安徽非遗舞蹈“打莲湘”却没有具体的研究报告,表明研究人员对于安徽传统舞蹈“打莲湘”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对安徽“打莲湘”舞蹈地方性风格特色及其文化价值的研究理论。另外,受当地地理位置偏远影响,“打莲湘”舞蹈鲜为人知,传统文化并未能得到传播,没有完整准确的舞蹈形象资料用于学习,老一辈人对传统的“打莲湘”舞蹈较为熟知了解,且舞蹈时动作更有味道、更加鲜活。随着老一辈年龄的增长,身体条件逐步不能再做幅度大的舞蹈动作,而年轻一辈跳“打莲湘”总是缺少风韵,大多数会跳的又是一些退休后的乡民,将其仅作为闲暇时锻炼活动筋骨的一种健身娱乐方式,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学习,不要求动作的质量和标准,这给研究人员进行“打莲湘”地方风格特色资料的收集增加了很多难度。同时,这也致使“打莲湘”的发展缺乏创新,不能够顺应时代审美转变需要。因此,亟需文化部门以及专业人士对安徽肥西传统舞蹈“打莲湘”开展非遗保护基础性工程,进行实地研究考察,通过数字化媒体手段,对其进行全面、真实的资料收集和记录,将活态非遗舞蹈“打莲湘”及相关民俗文化资料转化为有形储存形式,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建档,建立全面且系统的资料数据库。

完善非遗舞蹈信息资料数据库,首先,要与传承人协同详细记录、整理有关其发展历史、舞蹈形态、服饰道具、音乐伴奏等方面的资料。将这些资料数字化,利用高清视频记录、音频分析、图片和文字描述,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其次,开发创立非遗舞蹈文化“云平台”,提供全面、详实的非遗舞蹈文化资讯可供检索,并且实时更新相关活动信息,以便学者和舞蹈爱好者进行学习交流、快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在线收集非遗舞蹈文化资讯以及活动开展的意见与反馈。通过共同协作,不断完善非遗舞蹈文化信息数据库,使其更加丰富饱满。

(二)加大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力度

在当地,对于非遗舞蹈“打莲湘”的传承和保护,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在肥西三河古镇、紫蓬山等景区联合举办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当地的“蒿子粑粑节暨柿树岗乡全季旅游文化艺术节”,以及节庆庙会中常有“打莲湘”舞蹈演出,并与碟子舞、门歌、闹花船等地方特色节目共同组成“民间文艺串烧”。除此之外,在“合肥之春”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上莲湘舞伴歌《看山看水看中国》作为压轴节目,登上安徽大剧院的舞台,“打莲湘民间艺术队”也于长三角连厢舞邀请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肥西县政府高度重视对传统民俗舞蹈“打莲湘”的保护与传承,给予很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其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加以普及,并列入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相关传承保护活动。如柿树岗乡文化站多次开展“打莲湘”教学、编创活动,在柿树岗老年活动中心开展健身娱乐“打莲湘”活动。同时,在当地中小学还创新“莲湘操”,将“莲湘舞”作为一门美育课程进行普及推广,当地的老师编创了众多“打莲湘”儿童舞蹈作品,在校园中组建青少年舞蹈队,多次代表安徽地区参与全国青少年儿童舞蹈比赛和展演活动,宣传推广肥西“打莲湘”传统民俗文化,让一代又一代的柿树岗乡孩童将其传承下去。

地方政府要实现对非遗舞蹈“打莲湘”在社会生活场域、旅游演艺场域,以及教育场域的进一步宣传推广,就要持续推进有利于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颁布相关条例,积极借鉴汲取其他地方和其他非遗文化项目的优秀保护传承经验,引导当地民众自觉树立起保护家乡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传承使命感。持续培育乡村文化人才,身体力行地传承非遗文化,加大对非遗舞蹈技艺传承人的创作资助,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便利。此外,地方政府与艺术协会等相关单位可以组织专门的教育人员与传承人探讨技艺的传授与保护传承方式,编写无基础教材,在学校、社区开展非遗舞蹈培训课程,提高学生、青年、老年及文艺爱好者对非遗舞蹈的关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地方政府与艺术协会等机构可以携手合作,组建一支由专业教育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团队,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授技艺和保护传承方式。这样的合作有助于保留传统舞蹈的原汁原味,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和教学,可以编写无基础的教材。内容应包含对“打莲湘”历史来源的介绍、基本元素和动作的详细讲解、组合训练的指导,以及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等。此外,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开发出更加直观和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非遗舞蹈,以实现“人人会舞”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大众有更广泛接触和学习非遗舞蹈的机会,从而更加重视和珍惜民间的文化遗产,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在学校、社区开展非遗舞蹈培训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青年、老年及文艺爱好者对非遗舞蹈的关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三)创新融合互联网宣传推广方式,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

“打莲湘”在肥西县柿树岗乡俨然是一项“人人跳”“人人舞”的全民健身娱乐活动。它不仅蕴含着民间特色与生活趣味,而且能强身健體、愉悦身心,并且易学易掌握,父老乡亲都会打、都能跳。在宣传推广方面,非遗“打莲湘”除了在该乡有较为丰富的线下宣传活动外,在其他地区以及网络平台上的宣传极其欠缺,据笔者实地调查采访发现,即便是与之距离极近的山南镇内,人们对于“打莲湘”的认识也都较为陌生。对此,要保护和传承好非遗舞蹈“打莲湘”,突破区域限制,让其真正地走出去,走进大众视野,提高非遗舞蹈“打莲湘”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宣传渠道,尤其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传播刻不容缓。

笔者在关于对“非遗舞蹈”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表中,广泛收集了各年龄层和各行各业人士对非遗文化及非遗传统舞蹈“打莲湘”的了解程度、意见建议、创意想法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对非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历史源流、文化内涵、文化特色的认识并不深入。大部分人仅知晓自己家乡或现居住地的非遗文化项目,对于非遗舞蹈“打莲湘”的了解人群范围也仅限于柿树岗乡乡民,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老一辈人。可见,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使得文化传播相对困难。

广大群众对于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及地域特色文化的事物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对于非遗传统舞蹈“打莲湘”知之甚少。年轻一代更多是在网络自媒体中了解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知识,通过一些自媒体博主的旅行记录、短视频、博客等,对当地特色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想要购买相关文创产品,或到当地旅游、亲身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以“走进非遗文化”为切口,打造“打莲湘”网络虚拟IP形象,或从注入肥西人民朴实勤劳精神并且富有中国传统美好寓意的“莲湘棒”抓住大众眼球,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制作肥西非遗文化纪录宣传片,将莲湘棒的制作过程、传承人卫国的学习传承经历、“打莲湘民间艺术队”的日常排练,以及当地特色节庆活动的非遗文化展演现场等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并且加入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文字、动画介绍,进行线上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以不同形式与当地农业品牌进行合作,如打造与地方文化密切关联的、带有“打莲湘”文化形象的特色文创产品,手提布袋、印章、明信片、文具等,并与当地蔬果农产品的售卖相结合,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号召,既能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推广当地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吸引大众关注,又能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带动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提高经济附加值和当地居民收入。

(四)搭建“非遗舞蹈”数字化平台

笔者在对当代网络视频影像传播调查分析时发现,近年来,随着全民对强身健体的需求增长,大量的舞蹈的健身网络平台涌入手机应用市场。在现存的视频软件和专门的舞蹈类应用软件中,内容资料多为舞台表演,以及健身健美操、幼儿舞蹈以及网络化流行舞蹈等视频,民间特色并不突出,民俗非遗舞蹈的占比相当低。

由此可见,民俗非遗舞蹈数字化建设的前景十分广阔,可建立一个“非遗舞蹈”数字化平台,对非遗“打莲湘”进行深度推广,实现“互联网+”身临其境感受非遗舞蹈,深度学习非遗文化知识。首先,需要以完善的数字化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编写拍摄详细分解教材。其次,在做线上舞蹈教学课堂时,要插入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详细介绍,让大众在学习非遗舞蹈的同時,也能对当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可以发布相关讨论或者设置创意设计板块,发起全民参与项目,呼吁更多人在线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宝贵建议,学习非遗舞蹈,鼓励大众主动加入保护和传承非遗舞蹈的行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意文化形象设计、创意动画海报设计、创意舞蹈作品设计等,提高大众对非遗舞蹈的关注度,以及对相关传承保护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在线下可以与肥西当地旅游景区进行深度合作,设置相应的民俗技艺展演活动和创意设计文化活动,开发适合大众休闲、学习体验的文化区域,再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用镜头“诉说”非遗故事,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推广,吸引用户关注,提高非遗舞蹈文化的影响力,在为各地非遗舞蹈爱好者提供一个网络学习渠道的同时,使安徽非遗舞蹈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四、结语

“打莲湘”作为连接人们与肥西文化的标志性纽带,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的文化认同价值,对于构建当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打莲湘”带有民族文化的身份象征,人们可以透过那灵巧的动作和清脆的响声去认识一个敦厚淳朴又热爱生活的民间文化,保护它,也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通过利用现代化网络优势,灵活运用互联网平台、数字媒体等多渠道与非遗传统舞蹈“打莲湘”进行宣传推广,能够让“打莲湘”真正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下,活跃于大众的生活之中,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展现出其更大的魅力与价值。打造“打莲湘”文化标志形象,让“打莲湘”在成为柿树岗乡“一镇一品”特色文化项目中引人注目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秦鸣,王进雨.庐州非遗:守住地方传统文化的根[N].合肥晚报,2021-12-24(002).

[2]赵盼.新农村背景下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湘舞的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3]李存娟.湘西苗族鼓舞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今古文创,2021(08):63-65.

[4]高鸣.“非遗舞蹈”的场域类型与当代表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6):86-90.

[5]袁梦洁.舞蹈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模式[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0(Z1):76-81.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安徽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