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兰州鼓子《草船借箭》中“越调”曲牌的演唱特征及传承发展

2024-04-17刘敏

参花(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鼓子草船借箭曲牌

“兰州鼓子”是一种源自兰州并广泛传播于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又被称为“兰州曲子”或“兰州鼓子词”。兰州鼓子以其高雅大气的演唱风格、动听传情的唱腔、丰富多样的曲牌而闻名。尤其在使用兰州方言进行演唱时,兰州鼓子的行腔走韵散发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通过音乐和歌词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兰州鼓子的演唱内容可被细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文曲采用柔口唱法,又称“文唱”,演唱时声音要求声腔纤细柔和,一般用来演唱抒情性的文曲(也叫思情曲),如《别后心伤》和《三顾茅庐》等鼓子曲以及《拷红》等越调曲目;武曲则采用刚口唱法,也被称为“武唱”,要求具备较强的共鸣和宏大的音量,主要用于表现气势磅礴、士兵奋勇作战的场面,如《燕青打擂》和《灞桥挑袍》等鼓子曲以及《草船借箭》等越调曲目。其中,兰州鼓子中的武曲《草船借箭》通过粗犷豪放的鼓子唱腔与质朴动听的伴奏旋律,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地方性民间特色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中的代表性唱腔——“越调”曲牌的演唱特征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传承与发展路径进行阐述,以期激发兰州鼓子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其不断传承与发展。

一、《草船借箭》中的“越调”曲牌

(一)内容简介

兰州鼓子《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编唱而成。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造箭十万支,但又暗中下令让工匠拖延时间。诸葛亮预见三日后长江浓雾,故前两日静观其变,第三日则带领二十船驶向长江北岸,船上装满布幔柴草。大雾迷漫中,曹操不辨真伪,下令立即向船只射箭,约十万余支。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阴谋,这智勇较量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二)音乐

《草船借箭》的音乐由“老三板”“越调”“悲调”“马鞍鞒”“叠断桥”“金钱”“银纽丝”“悲尾”“越尾”九个曲牌串联而成。整首鼓子的音域范围为两个八度,较为宽广。演唱到高潮段落时整首鼓子充满激情,令人心潮澎湃;而音调低沉时则展现出悲壮而婉转的情感,引人深思;快节奏的部分充溢着畅快淋漓之感,令人激动不已;而慢节奏部分则显得悠闲雅逸。整个音乐的呈现过程随着旋律的起伏,让人沉浸其中。其中开头的曲牌“越调”起到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作用,陈述了草船借箭的整个经过,是全曲凝练的精华所在。

兰州鼓子越调类曲牌以演唱故事或长篇大书中的篇章为主。这类曲牌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以“越调头”作为引子引出整段的主题和情节,给予听众整体的情节展示;然后在越调头之后接“赋唱”,演唱鼓子的“好家”会进行一段富有表现力的唱腔,以展现角色的情感、心境或事件的发展;赋唱过后,“好家”会接着演唱一系列曲牌(称为“套词”),这些曲牌是描述具体情节、人物或景物的歌词,最后通常以越调的独特旋律和节奏作为结束,称为“越调尾”或“垛子”。用这种结构演唱一段故事或长篇大书中的一章,称为“段子”,每个段子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章节,具有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越调类曲牌能够生动地演唱这些段子,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草船借箭》中“越调”曲牌唱段旋律为C徵五声调式,整段围绕 “la do mi sol”四个骨干音较自由地伸展、变化,采用“加穗”“加花”和“承递”等形式来发展段子。

例如,在本曲牌的开始部分,第二小节开始的旋律片段与第一小节结束的旋律片段相同,采用了“接音”的曲调发展手法。这种承递法可使乐句、乐逗之间紧密衔接,形成“节节如长山蛇,起伏有致,其情韵绵长,扬抑动听”的效果。

在段子中通过这些简单音调的不断重复,使音乐前后统一协调,又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加以变化,为音乐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这种音乐曲调的发展手法展现了鼓子独特的音乐特征,即注重音乐微妙的变化和融合,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同时这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情趣是一种“和则同”的“中和”思想,将变与不变相结合的辩证统一观念。在这段越调唱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平衡、和谐、统一的追求,以及对传统与创新的兼容并蓄。

兰州鼓子武曲《草船借箭》的演唱为越调腔,即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调尾联套而成,其连缀特点以及乐曲规律是以“老三板”起腔、“越尾”来落腔,中间夹杂着越调调系的曲牌。一个曲牌往往有多种形式和演唱风格,这里的“越调”曲牌采用“四字起法”富有顿挫的韵律感,曲牌结构板式为整板,它的各类装饰音、节奏型都是根据唱词需要而变化的,这与秦腔的一板一眼有着很大的差别。而正是因为兰州鼓子一曲动辄十余曲牌且演唱速度缓慢,所以通常唱完一曲都在二三十分钟左右。

(三)唱词

兰州鼓子的唱词并不追求字韵工整和首尾相对的规范,一曲一段词,不迭唱。相比于古代诗词如初唐的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以及宋代曲子词等,兰州鼓子的唱词更像是按曲填词,采用长短句来进行韵文,这就有点类似于越剧的表达方式。

兰州鼓子词的唱词通常由五字至十字句组成,也有十几个字的字句,但五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最为常见。一些唱词可以稍加增减字数,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样既不必拘泥于严格的韵律规则,又能保持鼓子的韵味和情感的表达。

就像《草船借箭》越调的唱词就是在四四四四七正格词式的基础上增花添眼,进行变格。唱词朗朗上口,宜唱宜咏,乐律协调动听,提升了兰州鼓子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这种通俗易懂、易上口的语言形式为民间艺人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同时也给演唱者提供了广阔的情感发挥空间。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得以更完美地展现,唱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缝衔接。

二、《草船借箭》中“越调”曲牌的演唱特征

(一)唱腔特点

在兰州鼓子的表演中,咬字和運气都是需要推敲的。鼓子需要通过唱腔来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所以要仔细思考所描绘人物的内心独白。只有这样,才能唱好兰州鼓子,真正把握住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

兰州鼓子没有刻意添加道白的手法,而是以叙事的形式将故事一唱到底。鼓子的唱腔既豪放粗犷又温婉动人,融合了刚强和柔美的特点。而唱腔的韵味主要取决于“好家”的演唱,兰州鼓子唱得好不好,以及韵味是否正宗,都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1.腔词关系

兰州鼓子遵循“依字行腔”的基本规律,这也是戏曲和曲艺的行腔方式之一。艺人在演唱鼓子时,要求曲调与唱词的声调相匹配。而在演唱《草船借箭》“越调”曲牌时,大量运用了前倚音和后滑音的特点。前倚音通常高于本音,多为模糊的哼唱,到达本音时则咬字发音浑厚;紧接着使用下滑音,音量逐渐增大,急速下降时婉转动听。这种“高起直落”的润腔备受艺人喜爱,听众亦对其赞誉有加。此外,鼓子词每句的第一个音节通常都是重音,以强调重点,而后续节奏的律动通常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而即兴延长,这赋予了兰州鼓子通俗自然的演唱风格。

已故鼓子名师段树堂先生认为,演唱鼓子时发音应该经过仔细思考,先扬后抑、平上去入,以确保发音的正确性。而所谓的拖腔应该悠远动听,充满韵味。他的音乐理念表达了对发音精确性的追求。段树堂先生对“五音”在兰州鼓子演唱的运用方面也颇为重视,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越调”曲牌的演唱上,他提倡应该多注重“齿音”的运用。

2.“叹息性”特征

鼓子音乐的“叹息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每个乐句的起伏变化上,即每个乐句的起始音到结束音之间的音乐行进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叹息”感。这种音乐行进在兰州鼓子中极为常见,如在《草船借箭》“越调”中的表现:“赤壁鏖兵,周郎用火攻……”这种乐句的起伏变化营造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使听众更加投入其中。

根据谱例我们可以看出,在音乐与唱词结合的过程中,旋律明显呈现出由高到低的下滑趋势,就像生活中的叹息声一样。这种“叹息性”特征与演唱时的呼吸息息相关,也与鼓子演唱和乐器伴奏的衔接紧密相关。因为兰州鼓子的间奏等从属部分是固定的,这样叹息式的音乐语调使整个乐句的音域更广,乐句之间的连接更加通俗自然,使故事情节得以更好地叙述。

3.拖腔

拖腔是唱腔旋律的扩展,也是句尾旋律的扩充,对曲艺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兰州鼓子《草船借箭》“越调”的唱腔中,唱完“凤雏先生”后还有着音腔的变化,有着“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的效果,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由此可知,兰州鼓子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特点鲜明,这也是其独特风格和魅力所在。

(二)演唱时技巧与情感的融合

在当今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兰州鼓子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衰退。这得益于它自身坚韧的艺术生命力,更离不开一群热爱、保护和传承兰州鼓子的人,他们被称为兰州鼓子的“好家”。这些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让兰州鼓子得以继续传承发展,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他们的存在和奉献是兰州鼓子能够经受住时代洗礼的重要支撑,也是兰州鼓子能够在当前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好家”中,有一位被评为兰州鼓子市级传承人,她就是刘艳玲。

就兰州鼓子《草船借箭》而言,刘艳玲从越调曲牌的特点和曲牌的演唱内容出发,以兰州方言为基准,注重鼓子演唱时的吐字发音。她逐渐探索出独有的以情带声、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精准捕捉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无论是高亢激昂的部分,还是柔和抒情的部分,她都能掌握音量的变化,使整个表演更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效果。

刘艳玲在演唱方式上也做出了改变,她在演唱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表现增加了演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与兰州鼓子中所演唱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和高度评价。这种改变不仅能够增强鼓子演唱的艺术效果,提高兰州鼓子的知名度,同时也使演唱更生动、更有表现力。刘艳玲的肢体语言不仅是演唱的辅助手段,更是一种表演艺术,能夠通过肢体动作更好地传达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兰州鼓子的魅力。

在保持对传统艺术尊重的基础上,刘艳玲以女声表演的形式将经典曲牌越调类《草船借箭》带到了舞台上。兰州鼓子没有道白,一领众和,一唱到底。她身着典雅的黑色中国传统旗袍,手持八角鼓,在乐队的伴奏下展现出字正腔圆、清雅婉转的演唱风格。故事一波三折,带着些许兰州腔的《草船借箭》随着苍凉豪迈、韵味悠长的鼓子演唱,以及扬琴、三弦的伴奏,使听众如同身临其境,久久不能忘怀。她的表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了兰州鼓子的独特魅力,产生了别具一格的音乐体验。

三、《草船借箭》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草船借箭》作为兰州鼓子的经典曲目,多次在大型场合亮相。这一趋势展示了兰州鼓子从民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让更多观众领略到甘肃曲艺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浓厚韵味。同时,这也为兰州鼓子的活态传承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刘艳玲和其他鼓子传承人的表演在兰州鼓子加入现代元素来演绎传统文化。与过去鼓子自娱自乐的演唱形式相比,他们的演出注重细节,统一着演出服,化妆整齐,使用道具,使听众的体验感不断提升。这一实践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方能保持活力。

新一代兰州鼓子传承人的演绎方式为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们对唱词和唱腔进行改良,以符合年轻观众的喜好,进一步提高兰州鼓子的观赏性。这种新的演绎方式不仅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而且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尝试,为未来兰州鼓子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兰州鼓子的传承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展现非遗文化色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采用多维度多途径进行传播与发展。

(一)重视曲目内容创新

兰州鼓子要想寻求生存与突破,就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推陈出新。要把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时代特色作为兰州鼓子新创曲目发展的根本和灵魂,立足于“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领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说唱曲艺中,谱写新的曲目。近年来,兰州鼓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增三尝试着创作了《千里陇原跨骏马》《南湖的灯光》《虎门销烟》等不少兰州鼓子的新曲目,而且还完整保留了兰州鼓子的特色与韵味,并对演唱形式进行了探讨和改革,在曲目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二)开展活动促交流

文旅部门要持续组织开展兰州鼓子的演出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大力传播鼓子文化,促进传承人与鼓子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实践中兰州鼓子艺人用定期举办活动的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展着鼓子艺术。他们每周都会坚持交流,几十年风雨无阻。

(三)重视传承人培养

非遗的保护传承中最主要的是后继人才的培养,老艺人普遍最担心的就是“教给谁,谁会学,怎么传”的问题。在文旅局和各大高校的帮扶下,兰州鼓子的研究、传承、创新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推进。兰州鼓子以“进教材、进课堂、进科研、进实践”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这为优秀非遗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除了长期坚持日常阵地的交流,传承人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与学校合作进行演出交流,以“鼓子进校园,传承人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鼓子的历史、演唱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同时,蘭州鼓子作为非遗文化,其相关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如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青岛科技大学、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的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等。

(四)积极建立传习所

兰州市非遗中心在初步掌握兰州鼓子主要传播区域和艺人聚集的村镇后,于2011年开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实施散点保护的方式,根据传习所建设必备的传习场所、受众人群及负责人三要素缺一不可的基本标准,确认和命名了兰州鼓子什川传习所、水阜传习所、七里河传习所、安宁传习所、榆中南山传习所和金城关传习所,每个传习所聚集了十几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好家,构建起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兰州鼓子传承网点。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兰州鼓子艺人的演唱积极性,兰州鼓子边缘化的现状得到了初步改善,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向好态势。

在对兰州鼓子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上,笔者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研究者,今后对鼓子的研究,应采用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兰州鼓子传统曲目的词曲,探寻其魅力所在。同时,也要分析新创曲目与现代音乐的契合点,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创新改良手段,使其更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传承非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努力将会为兰州鼓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

五、结语

兰州鼓子《草船借箭》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故事类题材唱段,腔词与曲牌的结合自然流畅,使整个曲目连贯自如,一直被鼓子爱好者所传唱,这段唱腔真正展示了兰州鼓子作为民间艺术的珍贵之处。在通过反复品味《草船借箭》后,笔者深切感受到兰州鼓子说唱艺术所蕴含的魅力,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兰州鼓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后,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现如今,兰州鼓子逐渐成为兰州及周边地区民众在闲暇时陶冶情操、表情达意的习惯和方式。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还是社区活动中,兰州鼓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娱乐和沟通的桥梁。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普及和流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兰州鼓子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刘敏.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7(22):38-39.

[2]钟明.关于中国民族声乐中“死曲活唱”的探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104-108.

[3]席军平.兰州鼓子《吕蒙正赶斋》音乐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10(09):40-41.

[4]杜亚雄,赵塔里木.“兰州鼓子”简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48-53.

[5]魏彦林.重视古典文学教学认真总结教学心得[J].当代教育研究,2009(05):8-11.

(作者简介:刘敏,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鼓子草船借箭曲牌
凉州“黑旋风”
草船借箭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鼓子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