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涵养高校时代新人的发展路径
2024-04-16李楠向俞先
李楠 向俞先
摘 要:为推动非遗手工艺在高校的传承发展,探究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和体系,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五心五美”的表现特征与精神内涵,分析非遗手工技艺内驱式发展模型构建和因素,寻求非遗手工艺高校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落实非遗手工艺美育品牌构建与创新创业引领的方式,以期让非遗手工艺在高校时代新人的美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非遗手工艺;美育价值;发展路径
非遗手工艺指的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技艺,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瑰宝和珍贵财富[1]。手工艺技艺代表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美学和智慧,包括但不限于陶瓷、木雕、织锦、刺绣、漆器、金属工艺、竹编、纸艺、剪纸、民间雕塑等。这些技艺包含着独特的工艺技术和技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育价值。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2]而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珍贵财富,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尤其对高校时代新人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体验非遗手工艺,新时代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非遗手工艺“五心五美”的内在要求与
主要特征
(一)非遗手工艺“五心五美”的内在要求
其一,修耐心感受生活之美。非遗手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而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培养耐心和毅力,感受生活中细节的美丽与价值。
其二,修静心感受内涵之美[3]。非遗手工艺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其三,修匠心感受创造之美。非遗手工艺要求工匠们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创造力,而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四,修恒心感受品质之美。非遗手工艺注重品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而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培养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对品质的追求,学会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其五,修决心感受技艺之美。非遗手工艺的传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砺,而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感受到技艺的精髓和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习一门技艺的决心和毅力。
通过“五心五美”内在要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美感和创造力,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手工艺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非遗手工艺“五心五美”的主要特征
其一,注重实践教学。科学教育应该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其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4]。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科学人才。
其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开展科学实验、科研项目和创新设计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其四,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职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培养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职业工作。科学教育的内涵具体体现在注重实践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素质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非遗手工技艺内驱式发展模型的
构建和影响因素
(一)非遗手工技艺内驱式发展模型的构建
通过协会、高校、企业、设计师、传承人和师生群体多个层面的合作与努力,可构建非遗手工技艺内驱式发展模型。协会组织相关的培训、研讨会和展览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促进非遗手工技艺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协会还可与高校合作,共同策划和实施相关项目,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持。高校作为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高校可以将非遗手工技艺纳入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课程,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和设计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设计和市场化运营支持,帮助非遗手工技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传承人和师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也是非遗手工技艺内驱式发展模型的重要环节。传承人传授经验和技艺,带领师生群体进行实践和创新。师生群体则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参观展览和参加比赛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创作能力。这一模型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美劳智德体多元发展、人文能力素养与精神品质全面跟进提供理论支持,推动非遗手工技艺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遗手工技艺内驱式发展模型的影响因素
评估非遗手工技艺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内驱式发展模型,主要受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影响。
其一,非遗手工技艺类型。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具有各自独特的非遗手工技艺类型,如剪纸、泥塑、竹编、刺绣、纸鸢等。不同类型的非遗手工技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支持。
其二,高校资源条件。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人才、设施、资金等。这些资源为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高校通过建设专门的实验室、工作室和展厅等设施,提供专业的培训和研究环境,为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其三,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对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高校借助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推动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其四,受众基数。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受众基数。高校作为年轻一代的培养基地,拥有大量的学生群体,通过将非遗手工技艺纳入高校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扩大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播范围,增加受众基数。
三、非遗手工艺高校发展路径探索
(一)搭建高校手工艺平台基地,实现“硬”条件与“软”条件互补
为推动非遗手工艺在高校中的发展,借鉴城市非遗文化馆示范区展示经验,结合省内高校对非遗手工艺劳动美育实际开展情况,搭建符合高校特征的手工艺平台基地。符合高校特征的手工艺平台基地应该与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相契合。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手工艺平台基地不仅要注重传承和发展非遗手工艺的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手工艺平台基地的搭建需要考虑到高校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重视“硬”条件与“软”条件的互补。首先,工作坊、制作工具和材料等“硬”条件的提供是非遗手工艺教学和实践的基础。高校应该为手工艺平台基地配备齐全的工作坊设施,包括工作台、工具、设备等,以提供良好的制作环境和条件。同时,还需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工艺品供学生使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其次,高校为手工艺平台基地规划和开辟专门的展示空间,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展示空间包括展厅、展柜、线上平台,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手工艺的魅力。“软”条件上,高校通过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建立起完善的非遗手工艺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教学视频等,以及与非遗手工艺相关的历史、文化、设计理论等知识。通过建立知识谱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非遗手工艺教育。通过“硬”条件与“软”条件的互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制作环境和条件,同时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知识谱系的建立,以培养学生的非遗手工艺技能和专业素养。这样的互补模式将有助于非遗手工艺在高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贯通高校非遗文化传承链条,打通人才与产业输送通道
高校非遗手工艺传承需要贯通整个链条,不断传承与创新,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首先,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艺人和工艺美术行业专家等举办讲座交流,为学生提供非遗手工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讲座内容包括非遗手工艺的历史背景、传统技艺和创新设计等方面,通过专业人士的分享,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其次,高校设置专门的非遗手工艺教学课程,包括手工艺制作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思维与创意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全面掌握手工艺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同时,高校与手工艺产业相关的文创企业、行业协会、文化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发展,让大学生从手工艺体验者逐步成长为文创产品设计者和新型产业推进者。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同时,高校还组织学生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创意和实践能力,确保高校手工艺人才的输送与产业的需求相匹配,实现产业输送的有效对接和衔接。
(三)设置体验、进阶、高阶的分层教学方案,实现产教研学大融合
为促进非遗手工艺在高校中的发展,对于初学者或对非遗手工艺感兴趣的学生,设置体验性的教学方案。通过简单的示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手工艺的历史背景、基本技艺和制作过程。这个阶段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其次,针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设计进阶的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深入讲解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传统技艺和创新设计思路。通过更复杂的制作项目和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和个性化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挖掘非遗手工艺及其文化内涵的创新创业价值,促进创业多元化,实现产教研学大融合。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特点和优势,发现创业的多元化路径。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时尚、文旅、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特色产业资源。通过将非遗手工艺与这些产业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将非遗手工艺应用于时尚产业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为时尚产品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将非遗手工艺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非遗手工艺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建立实践基地、产业研究院和产教联盟也是实现产教研学大融合的重要手段。同时,与校友企业建立产教联盟,通过合作培养人才、共享资源、推动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教研学的深度融合,为非遗手工艺美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四、结语
非遗手工艺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美育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和体验非遗手工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高校应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推动非遗手工艺的创新和创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的机会。通过共同努力,让非遗手工艺在高校时代新人的美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晋.非遗手工艺在高校艺术設计专业中的教学策略:以竹编工艺为例[J].教育,2023(3):49-52.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12-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eqid=f426a5840002dd8e0000
00036435fde5.
[3]黄显清.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8):210-211.
[4]张小彤,田静雯,周洪涛.中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与高校传承人培养机制研究[J].包装工程,2022(增刊1):391-397.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