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工作从这里开端
2024-04-16廖九平苏春生
廖九平 苏春生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以红都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曾是党的革命文物工作的初始发祥地:第一个“国家形态”的革命纪念馆——中央革命博物馆在这里诞生,第一次全国性革命文物征集、保护、陈展等工作在这里首演,第一批“国家形态”的革命纪念建筑(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在这里建立。中央苏区卓有成效的革命文物工作,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发挥了重要的教育、鼓舞和激励作用,为新中国和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有益镜鉴。
革命文物场馆在这里诞生
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第四军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提出,要编纂红军战史及死难同志传略,并收集其遗嘱遗物作纪念品。收集、整理革命文物的设想开始萌生了。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会”)召开期间,大会筹备委员会举办了红军战利品展览。这次展览虽然陈列品不多,但在苏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启发了临时中央政府建立中央革命文物场馆的构想。
为加快中央革命文物场馆筹建工作的步伐,1933年5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并将其设置在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内,由该部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之后,为了让中央革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常态化,又将其划入教育人民委员部社会教育局,由该局直接负责其建成之后的日常管理工作。
1933年6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召开“二苏大会”的决议,代表苏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中央革命博物馆被“二苏大会”的筹备委员会纳入大会的筹备项目之一,作为“二苏大会”的献礼工程。中央革命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迅速有序开展起来。
1934年1月,“二苏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形态”的革命文物场馆——中央革命博物馆在瑞金县城东郊落成,并对外开放,苏区军民踊跃前往参观,深受教育。
革命文物征集在这里开端
办好中央革命博物馆,需要解决好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为此,教育人民委员部代表临时中央政府向全国发布革命文物征集启事。
1933年5月2日,《中央革命博物馆征集陈列品启事》刊登在《红色中华》第75期上。启事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具体包括五大类:一是“革命的文件(一九三三年以前的)”,包括标语(贴在壁上的标语,或标语稿本),各种决议案、指示信、报告书,传单画报、杂志、报纸及政治简报,革命的印刷品或抄本,统计图表(党的,红军的,苏维埃的)等;二是“革命的各种物品”,包括红军和地方武装的武器(梭标、土炮、单响枪、土造五响枪等类),各种胜利品(武器,古董,衣服,用品)等;三是“像片”,包括革命团体的,革命领袖的,死难烈士的各种像片;四是“旗帜,印章,徽章,等类”;五是“私人的物品”,包括革命领袖的,烈士的等。
为了扩大革命文物的征集范围,时任中央区教育人民委员部秘书长、社会教育局局长阮山在1934年1月13日的《红色中华》上又发表了《教育人民委员部献给二苏大会的礼物——筹备中央革命博物馆》一文。文中将待征集的革命文物分为10类,包括:世界革命领袖照片及其事迹;中国土地革命历史的变迁;中华全国苏区发展形势图;牺牲烈士的遗像及其光荣事迹;牺牲烈士纪念品;红军和地方武装胜利品;机关部队革命团体的纪念品;红军机关和地方武装所发明的与自制的军用品;苏区各地的特产品;苏维埃文化。
革命文物陈展在这里首演
1931年11月“一苏大会”召开期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举办了一次红军战利品展览,将红军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在这里陈列展出,供代表们参观。
1932年冬,中央土地部和中央教育部联合筹办中央农产品展览所,展出200多种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产品,吸引了许多农民参观。1933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开始筹建模型室。这实际上是一个小型军事博物馆,分为“军事门”、“政治门”、“文化门”等门类。1933年4月30日,红校模型室正式开幕展出,吸引了众多军民参观。
红校模型室开幕后的参观,由于人数众多,还实行了预约制。开幕前一周,以校长叶剑英和模型室建设委员会名义,在《红色中华》刊登启事称,模型室开幕之日,为各代表及红校各部队参观期;5月1日为各机关、各团体及各地工农武装参观期。参观证可向红校政治部索取。开幕当日有4000余人,次日更多达7000余人。
革命纪念建筑在这里建立
1933年6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召集第二次全苏大会的决议。为此制定了《准备第二次全苏大会的工作计划》,成立了第二次全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积极进行关于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一项重大内容,就是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7月15日,“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由主任梁柏台署名,发布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启事。启事称: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要永远纪念这些被牺牲的红军战士,决定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责令本委员会负责进行这个工作,我们决定在瑞金叶坪附近建立这个纪念塔,在第二次全苏大会开幕时举行纪念塔的揭幕典礼。为了进行纪念塔的建立,有下列两件事要求于苏区的广大革命群众红色战士和红军政治部机关:
(一)纪念塔应该是苏区广大群众和全体红色战士对于过去死难烈士的热烈景仰情绪的结晶,因此纪念塔的建筑费除了中央政府拨出一部分外还须各地工农群众和红色战士自动的募捐来帮助。这个募捐不是单纯的看在经费上而是要使广大群众知道建立这个纪念塔的意义。
(二)请红军各级政治部调查各次战役中所牺牲的红军指战员姓名,并将他们的简单履历叙述出来寄送本委员会。
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8月1日,在叶坪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等一组(纪念牺牲于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红3军军长黄公略的公略亭、纪念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献身的红5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赵博生的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和红军检阅台)革命纪念建筑的开工典礼。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红军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建筑,均于1934年1月底竣工。红军烈士纪念塔矗立在叶坪红军广场中央,炮弹造型的塔身宛如一柱擎天,象征着红军战士和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塔身上镶嵌的七块青石板上,“红军烈士纪念塔”的隶体铭文金光闪闪。塔前空坪上,还用煤渣铺就一行大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1934年2月2日,“二苏大会”结束的次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在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建筑的揭幕典礼。这是党史上建立的第一批“国家形态”的革命纪念建筑。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1月10日,瑞金城被国民党占领。红军烈士纪念塔、公略亭、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和红军检阅台等革命纪念建筑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1955年春,经文化部批准,瑞金县委、县政府在这些革命纪念建筑遗址上按原貌进行重建。1961年3月4日,这些革命纪念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如今前来瑞金叶坪参观瞻仰的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在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实地感受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瑞金当地文博部门表示,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保护好、管理好瑞金的革命文物,发挥好革命文物教育作用,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