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红色电影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2024-04-16张宝泉

中华魂 2024年4期
关键词:延安

张宝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源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简称“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的创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事业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红色电影的历史价值

在全面抗战初期,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奔赴陕甘宁边区,他们首次将电影拍摄设备带到了延安,掀起了延安时期拍摄电影的高峰。在周恩来亲自组织和安排下,于1938年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他们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白求恩在手术台上进行手术、毛泽东在七大上发言等珍贵的影像。这些电影作品展现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诸多历史细节,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的延安精神,体现出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完成了延安红色历史的经典影像书写。延安的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部伟大传奇。电影的最直接、最真实、最具象、最快速的特色和优势,在延安红色历史的书写过程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延安电影团首先把镜头瞄准重大现实题材。为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坚决抗战的形象,周恩来亲自策划,开拍《延安与八路军》。从黄帝陵到延安,从晋察冀到晋东南、平西,电影团的足迹遍布延安和华北抗日前线,记录下了八路军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英雄影像。其间不乏惊险和动人的故事。两年多的時间,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电影团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延安。还有如《聂荣臻司令员检阅部队》、《白求恩大夫》等精彩篇章,成为绝无仅有的珍贵史料。

长篇纪录片《南泥湾》是延安电影团唯一摄制完成并上映的影片,成为延安电影团的一部经典之作。吴印咸带领电影团的同志们来到南泥湾,用1500尺正片拍下了359旅将士们奋战“烂泥湾”的垦荒生活,记录下了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英雄业绩。为延安大生产运动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特别是吴印咸创意拍摄了毛泽东书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珍贵片段,成为了《南泥湾》的压轴镜头。

电影团利用有限的胶片,拍摄了延安生活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片段。像《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延安群众向朱总司令献旗》、《刘志丹移灵》、《国际青年节大会》等,还拍下了许多珍贵照片,为“活的中国”拍摄下了不可多得的经典影像。

开创了为观众放映红色电影的崭新历史。延安的电影放映具有政治宣传性。1939年9月,八路军总政宣传部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要求放映人员掌握好电影这一综合性艺术,把握好这一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把放映电影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陕甘宁边区唯一的电影放映队,它承担着为边区200万干部群众服务的光荣职责。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还经常关心放映队的工作,激励着放映队的同志们去努力搞好工作。

延安的电影放映具有观众的广泛性。电影放映队把服务的重点面向解放区最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放映队采用映前宣传、映中解说、映后讨论的方法,让大家看的兴致勃勃、津津有味,许多人跑路十里八里看电影屡见不鲜。放映队延续广场电影这一老百姓喜欢的观影形式,用革命斗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故事和画面,对延安的革命青年产生了非常大的激励和吸引力。毛泽东、朱德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也都成为看电影的常客。看电影成为了人民的节日。

延安的电影放映具有地域的广阔性。放映队采用巡回放映的方式,在陕甘宁边区广阔的地域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他们背着放映器材,在一个个放映点之间奔波穿梭,去服务那些在放映点上翘首以盼等待他们的观众们。放映队的足迹踏遍陕甘宁边区。他们平凡而重复的工作,却创造了巨大观众群体的一个奇迹。在观众心目中,他们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队,还是文明的使者,甚至是观众的亲人。他们带去的文化娱乐和党的温暖与关怀,用满腔热情的服务,赢得了群众亲人般的欢迎。

延安电影放映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延安电影放映队带来的影片,在边区群众面前展现出一个崭新的世界。对处在革命斗争中的边区干部和群众,起到了启蒙和学习榜样的作用,使广大观众从中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这些影片既有从苏联带回来的《列宁在十月》、《保卫斯大林格勒》等,也有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南泥湾》、《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白求恩大夫》,还有美军赠送的影片《盟机轰炸汉堡》、《流浪的金丝雀》,令边区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更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投身革命的热情。

形成了创造性完成电影任务的思路与方法。一是立意高远的题材选择。《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组镜头选在黄帝陵前拍摄,别有深意。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誓死抗战的坚强决心。把延安的古城风貌、领导活动、民主政治、生产运动、文化艺术,八路军的浴血奋战撷入镜头,以极为朴素的写实风格,展示延安艰苦奋斗、朝气蓬勃的时代生活,让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抗战指挥中心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别出心裁使用正片。吴印咸别出心裁拍摄《南泥湾》,提出用正片代替负片进行拍摄,努力摸索正片感光的技术要领,在曝光技术上狠下功夫,终于取得了比原先料想要好得多的效果。三是独辟蹊径洗片、印片和配音。没有洗片机怎么洗片?周从初凭借自己娴熟的洗片技术和经验,设计了最简陋的工具,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冲洗,保持了一致的色调和密度,圆满地达到了预想的技术效果。面对没有印片机、曝光问题难以解决的困难,周从初用16毫米摄影机作替代,用手工控制光亮。没有电时,就在露天里向着平均亮度的天空曝光。怎样把《南泥湾》由“默片”变成“有声电影”?他们写出解说词,选配好音乐,在放映的时候,用手摇马达带动扩音器,用留声机放音乐唱片,用小喇叭当话筒播送音乐和解说词,通过集合创新,把无声片搞成了“有声电影”。四是捕捉永恒的经典瞬间。延安时代,有许多精彩的时刻。延安的红色电影人与延安时代同步,把历史本身的美与浪漫在延安电影中进行完满的本色呈现,使整个延安电影具有了一种本真的美学品位。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场合,电影艺术家们的创造潜质大放异彩。1942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给120师干部作报告。吴印咸被毛泽东深邃的目光、粗布的服装、大块的补丁、巧妙的手势所吸引,拍下了被命名为《艰苦创业》的照片,成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尝试了战时状态国际合作的可能途径。延安红色电影从创设之时就需要国际力量的帮助。伊文思是荷兰籍世界知名的纪录片电影大师,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1938年1月来到汉口。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伊文思拍摄了台儿庄大捷的片子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为抗战工作的画面,为他的大型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增添了宝贵素材。在离开武汉回国前,他在周恩来的部署下,与袁牧之见了面,并留下了一台35毫米的手提摄影机和2000英尺胶片,经吴印咸秘密接受赠送给了中国共产党,为延安红色电影的创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延安电影团完成《延安与八路军》底片拍摄任务后,后期制作成了最大的难题。党中央经过缜密思考和商量,决定派遣袁牧之带着已经拍摄好的胶片到苏联去完成后期制作。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他们带来了电影放映机、电影片、幻灯片、照相机及其洗印设备,并且与延安电影团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双方互通有无,互相支持,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延安电影团为美军代拍照片,美军观察组向延安电影团赠送16毫米轻便式放映机、发电机各一台,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摄制的新闻纪录片、照相底片、放大相纸等器材,谱写了中美电影合作的一段佳话。

二、延安红色电影的当代启示

高度重视电影工作。电影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要求领导者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去谋划、去推动。毛泽东一生对电影事业非常关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鲜明地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根本上指明了党领导的文艺工作的政治方向。以此为开端,延安电影团人树立了为人民大众、为抗战服务的电影观念,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1938年5月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 从而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唤起他们团结抗日的民族觉悟。1939年1月,《延安与八路军》赴战地拍摄前,毛泽东对袁牧之、吴印咸、李肃、徐肖冰说:“一切靠自己奋斗。”让他们深受教育和鼓舞,激发出他们对电影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作为党的电影事业的缔造者和哺育者,周恩来对党的电影事业的精心筹划和对电影工作者的关怀、教育和帮助,充分体现着党对电影工作的坚强领导。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扩大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指示部分左翼进步电影工作者去“中央电影制片厂”参加摄制抗战电影。1938年春末,周恩来研究考虑在延安建立电影机构的问题并作出决断:“我们党现在已有可能拍摄电影,中国共产党应该有自己的电影。” 在同电影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强调电影应该充分发挥战斗功能和宣教作用;强调人民电影和整个党的事业的关系,用他的思想和行动努力把电影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中国电影必须树立新时代的电影观。延安时期,延安电影团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成长,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洗礼,确立为抗战服务的红色电影观。今天,中国电影人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电影人要以“深厚的天下情怀,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从灵魂深处和电影实践两方面爆发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要以超越的品格,确立中国的电影理想,孕育中国的电影梦想,要有创立独特的中国电影语言的坚定志向,为人类的电影发展作出中国电影的独特贡献。

构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影像画卷。延安时期,延安电影团把镜头瞄准时代,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坚决抗战的形象,把服务的重点面向解放区最广大的工农兵群众,用红色光影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诸多珍贵影像资料。面对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形势和新征程,面对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中国电影人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影像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电影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电影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要瞄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质目标,确立丰富多彩的高审美密度的艺术定位,朝着思想性、观赏性、互动性完美统一方向综合发力。要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示出独特的东方魅力。通过题材、艺术手段、工业美学、电影科技的全面创新,实现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

创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世界视野的影像品牌。从1938年到1946年,延安电影团就是靠着一个摄影队和一个放映队,摄制出《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纪录片,留存了《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影像资料,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照片,巡回放映了多部优秀影片,为推动革命胜利和宣传党的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今天,中国电影踏上新征程,要强化电影品牌建设的国家战略思维。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进行思想的再解放,观念的再更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规划设计中国的电影品牌建设,形成中国电影品牌建设的国家战略与实施策略。全力推进品牌建设重点工程,要弥补电影思维的短板,尽快构建中国电影品牌创建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

构建中国电影国际合作新格局。延安电影团成立之后积极寻求与国际友好力量的合作,增强了延安电影对外传播的亲和力,也為自己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面向未来,中国电影要具有广阔的合作视野,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劲东风,建设更为宽广的丝绸之路影视桥。瞄准前沿阵地,打造东北亚电影合作共同体,发挥我国在区域电影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深化中非电影合作,通过节庆、项目合作等抓手,提升中非友好合作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融合的国际电影合作新格局。打好组合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列产品。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在国际电影竞争的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的能力和水平。要着力打造成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拳头电影产品,扩大中国电影贸易规模,使中国电影品牌产生日益强大的凝聚效应。要宽领域地提供多方面的电影服务,以优质的企业服务和产品供给,形成为世界电影服务的产业集群和产品链条。要重视市场巨大潜力的发掘、保护和培育,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情怀与境界,创作出真正引领人类电影发展的“世界电影美学”。

(作者单位 西安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延安
延安 延安
向往延安
梦延安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向往延安
延安情
延安 独具特色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