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语言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2024-04-16周子琀

大观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装置艺术当代艺术

周子琀

摘 要:水墨画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当代艺术家的创新与实验,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从形式、观念和社会层面分析水墨语言的发展,强调其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水墨语言的演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媒介的变革上,还涉及对文化、哲学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思考。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水墨语言的重新解读,推动了这一形式的转变,使其更具现代审美和观念内涵。这一研究揭示了水墨语言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卓越活力和深远影响,为该领域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装置艺术;传统绘画;水墨语言;当代艺术

注: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水墨语言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研究”(SJCX23_0554)阶段性成果。

一、水墨语言与装置艺术的结缘

装置艺术是一种现代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它超越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范畴,强调创作在空间中的展现,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这种艺术形式通常表现为将多种材料和物件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或场景。装置艺术的材料多样,包括日常物品、自然物质,甚至是声音和视频等,艺术家利用这些元素来创造一个具有强烈个人或社会寓意的空间。美国先锋派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对全球当代艺术,包括中国的装置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Combine(结合体)系列作品闻名,这些作品融合了绘画与雕塑的元素,打破了艺术界传统的界限,为装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劳申伯格现代艺术展”震惊了当时的中国艺术界。他的跨媒介的自由组合,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对那些致力于打破艺术传统、探索新表现方式的装置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水墨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哲学意义。墨色的运用反映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同时,水墨画在千年的演变中也不断展现出新的面貌。从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到断壁残垣的马一角、夏半边,再到狂放不羁的八大山人,水墨这一变革历程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展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引入,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开始探索传统水墨的新可能。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在保持传统水墨精神的同时,也试图将更多个性化和现代化的元素融入作品。他们的探索为后来的实验性水墨铺平了道路。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小山发表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引发了中国艺术界的论辩,中国传统水墨的变革成为中国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新一代的艺术家开始更加大胆地探索水墨语言。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纸和毛笔,而是开始尝试各种新的材料和技术,如布面、纸本、数字媒介,甚至是视频、装置艺术等。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对其当代性的实现往往是通过对绘画在视觉艺术中传统优势的挑战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当代艺术大多数是以“反绘画”、颠覆现有艺术类别与媒材的形式出现的。广大艺术家们在不断探寻与创作中也逐渐认识到,艺术创作深陷在受西方体系冲击与裹挟的现代社会中,中国艺术创作者如何挣脱与消解西方语境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二、书法语言与装置艺术的融合

谷文达是八五美术新潮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在学习西方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同时,通过解构和重组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的水墨语言,对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新途径进行探索。在全球化浪潮下,谷文达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进行艺术表达。

谷文达在1985年的时候,就已经将中国的文字符号融入水墨创作。据他说,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向西方现代派挑战”。他在《静则生灵》作品中开始探索水墨艺术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将书法、纺织物、宣纸、印章等极具传统意味的元素融合成立体装置作品。其中,红圈与红叉覆盖在水墨渗透布面上的画面具有厚重、神秘的图腾隐喻。1987年,谷文达移居美国纽约,并历经28年创作出《联合国》系列,他收集了全球将近400万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毛发来组成巨型纪念碑装置。无数的毛发通过艺术家的揉搓与排列组成了不同的文字与图案。这一系列作品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水墨语言,但作品的表现形式无一不体现着水墨的独特韵味。谷文达的装置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天象·碑林陆系-a》系列,作品从材料选择到创作手法,都表现了他对中国艺术创作精神与哲学的思考。他将简词附于儒石之上,然后将其置于自然场域之中,展现出东方传统理念中的自我与环境“天人合一”的精神寓意。在谷文达的创作中,水墨语言虽然脱离了传统的纸面范畴,但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同样以汉字水墨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还有徐冰,他最开始的尝试就是《天书》。文字从被发明创造开始就承担着帮助人们交流沟通的责任,但是徐冰却将汉字结构进行拆解,然后重新组合成“伪汉字”。整个系列中使用宋代的活字印刷技术、“明体”的装订和印制形式,使作品与古版书籍印刷呈现形式相差无几,“伪汉字”又带来了荒诞、戏谑的体验与感受。“每一个步骤,在传統上越传统,概念上就越现代,越严格就越荒诞,对读者越拒绝就越具有吸引力,越是把文明摆在一个辉煌的祭坛中,对它的质疑就越强”,徐冰花费四年的时间篆刻出无人可以阅读的文字,让每一位观者都开始思考自己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保持警惕。这种令人思辨、审视的作品还有徐冰所创作的水墨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观者最初站在正面观看作品时只能看到一幅传统中国山水画,而当绕到作品的背后时就能发现刚才所见的山水是由各种废弃物组合拼凑而成的。这一系列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水墨作品的观看方式,并且将水墨语言从二维呈现转换成立体呈现,进一步丰富了水墨语言的呈现方式。虽然《背后的故事》中并没有按照传统形式使用墨色笔法来描绘山水,但是却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现代化转换,更将观者的行为融入作品,使之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三、水墨语言的立体化

1996年,王天德创作的《水墨菜单》在国内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他将中式餐厅的饭局引入美术馆,桌椅上铺满艺术性的泼墨纸张,用毛笔替代传统筷子。在这一装置作品中,王天德以独特的手法将水墨语言与立体艺术品相融合,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与传统观念之间的思辨与表达。《水墨菜单》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大胆的场景转换上,还体现在艺术家对材料的巧妙运用上。王天德不仅在形式上独树一帜,还通过对水墨的巧妙操控,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这种与传统的艺术语言背道而驰的创新,呈现出对社会与文化传承的一种前卫审美观。这一装置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观念性,还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二维水墨表达,将其拓展为三维的空间呈现。通过这种前卫的创作手法,王天德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上墨》是张羽的重要作品之一,标志着他从传统水墨表达转向空间性的综合材料表达。该系列作品中的《上墨:以水墨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特别引人注目。通过这个行为装置,张羽以“清洗”为主题,用“水+墨”的水墨去浸泡现成品报纸。这不仅是艺术上的“清洗行动”,还是一种对信息的反思。报纸内容繁杂,真伪难辨,张羽通过水墨的浸泡、覆盖,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清洗”观念。文字处于可视与不可视的双重状态,呈现出张羽独特的艺术语境。这一作品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的局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张羽通过艺术实践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思考,挑战了传统审美的界限。他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对艺术方法论的探索和对观念的创新。在他的创作中,可以通过水墨看到他对生活和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思。这使张羽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思想深度,为水墨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梁绍基通过对水墨语言的深度重构,寻求突破传统水墨规范。其选择蚕作为活体材料,赋予作品无限可能。他将材料视为精神化的实体,以“致虚极,守静笃”回应东方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对话。每次作品实验都充满未知与偶然,激发了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的激情。古老的中国哲学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念,成为梁绍基生命美学的源泉。从《自然系列NO.1》开始,梁绍基致力于提升蚕的适应性和吐丝能力。在作品《残山水》中,蚕被置于丝帛上,不断排卵、吐丝,构成一幅残存的画作。蚕丝与器皿的堆砌好似呼应着水墨在宣纸上流淌的效果,更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阴阳观。梁绍基深度观察蚕的生命过程,蚕的吐丝和排泄带给作品无限的延展性,使作品承载着独特的生命力。这一创作过程既是对生态学的深度体验,又是对艺术创作无限可能的挖掘。

四、水墨装置艺术的展望

水墨语言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反思、创新和多元表达的载体,在当代艺术家的探索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水墨艺术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文学、哲学和审美传统。现代社会的冲击激发了艺术家们对水墨的重新思考。通过创新和实验,艺术家们推动了水墨艺术的发展,将其从传统中解放出来,拓展到新的创作领域。这种创新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还是对未来的启示。

水墨语言在形式上的创新表现为对传统笔墨和纸面的突破。艺术家们通过对汉字结构的重新组合、对材料的巧妙运用,挑战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不仅颠覆了传统水墨的观念,还使观众深入思考文化、语言和艺术的关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焦于将传统文化融入自身创作,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还表现在思想和主题的延展上。艺术家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内涵,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创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又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反思。这种趋势是对传统的致敬,并且能够在当代语境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意义。

这样的文化融合不仅在国内艺术圈中崭露头角,还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引起了关注。通过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当代创作,这些艺术家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跨文化交融的艺术画卷。艺术家通过深度思考,将其从传统形式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更为宽泛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内涵。通过水墨的创新表达,艺术家们深刻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意义。水墨语言不再仅仅是绘画工具,还成为艺术家们表达个体和集体认知的媒介。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为水墨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艺术中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表达形式。

水墨语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形式上的变革,还是一场文化的再塑和精神层面的启迪。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水墨艺术在当代艺术舞台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将传统文化融入个人创作的趋势呈现出一种文化自觉和文明的交融。这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还为当代艺术注入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古老而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逐渐融入现代社会,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全球艺术舞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鲁虹.半路出家[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2]费大为.85新潮档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鲁虹.新世纪以来的装置艺術[J].艺术当代,2020(6):42-46.

[4]皮道坚.水墨性话语与当下文化语境[J].艺术当代,2018(9):4-7.

[5]杨静.蚕道 梁绍基《自然》系列的生态内涵[J].新美术,2018(6):119-127.

[6]殷双喜.从现代到当代:全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水墨[J].文艺研究,2014(1):125-135.

[7]殷双喜.张羽 精神的符号:当代艺术中的张羽[J].东方艺术,2013(9):60-65.

[8]柏慧.蚕艺丝语:梁绍基的艺术语境[J].雕塑,2013(1):32-33.

[9]易英.处身万变求其宗:记旅日艺术家刘旭光[J].世界美术,1998(2):30-31.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装置艺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简述“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