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内规则游戏环境中的“动态调适”策略研究

2024-04-15严海霞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幼互动

严海霞

摘 要:本文针对室内规则游戏中空间环境、幼儿认识水平、规则抽象等不利因素,综合师幼互动、儿童适应环境的方法提出了“动态调适”的策略,指出在师幼人际互动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刺激作用,分析了此类游戏的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诸如组成性推理过程再现不明显、核心变量挖掘和验证效果不佳、幼儿主体性被过度削弱等,提出了以放缓或调整活动、对比不同活动中刺激的效果、借助既有体验为幼儿提供不同刺激的“动态调适”策略。

关键词:室内规则游戏;“动态调适”;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1-0129-03

规则游戏具有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互动素养提升的特点,《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分别提出了3-4岁在提醒下遵守规则、4-5岁理解规则的意义、5-6岁通过协商制定规则的发展目标。但从认知发展水平看,即使是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也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注意力主要放在游戏的趣味性和自我体验的满足上,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师幼互动为幼儿提供刺激,借助泛化和分化刺激使幼儿在趣味性的探索中认知规则、利用规则。

一、室内游戏中“动态调适”的概念和价值

(一)“动态调适”的概念

“动态调适”是指在室内规则游戏中,教师通过环境、材料、师幼互动的动态调整,使幼儿探索体验处于主观和客观相对一致的状态,同样适用于其他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指出,顺应和调适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主要方法。其中顺应是指用现有的图式去处理新的信息和经验,调适是指在无法顺应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或认知框架、形成适合新信息和经验的新图式的过程。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一般讲师幼互动理解为动态的关系状态和交往过程。哲学上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受到客体的作用和影响后,在意识的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客体的一个过程。本文提及的“动态调适”是学前教育实践中对皮亚杰调适理论、师幼互动动态特征、认知哲学概念的综合运用。在师幼的动态互动中,以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刺激引导幼儿做出调适反应。

(二)室内游戏中“动态调适”的价值

室内规则游戏中的“动态调适”,按照哲学和心理学上认识发展的不同层次划分,具有三个层次的价值。首先,室内空间相对较小、光线较暗,人在这种环境下视觉和意识上都有更强的敏感性,因此教师在观察到幼儿的异常行为时可以及时通过互动引导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发展相关素养。其次,室内环境中所提供的材料、建构的轮廓、人均空间都受到了制约,幼儿想象中状态可能难以呈现,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暗示、回忆、提醒等方法为幼儿提供刺激,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或生成新的图式。最后,教师的活动设计或支持、幼儿的探索都不一定成功,在互动无效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以观察数据为依据改进活动。

在规则游戏的开展中更应如此。幼儿以感性认知为主,中小班幼儿在脱离了具体事物时甚至无法进行思维,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也缺乏可逆性,对此教师需要观察环境、材料、抽象规则中的相关因素对幼儿素养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互动直接消除负面因素或提供刺激,在活动失败时确定核心因素并优化活动。

二、室内规则游戏中师幼互动的典型问题

(一)组成性推理过程再现不明显

该问题的表现是,大班规则游戏中为了及时消除幼儿之间的冲突、使幼儿快速回到游戏中,教师对规则的讲解比较简洁,一般以强调规则为主,比如听到幼儿说“不是说好了你扮演角色A”,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其他幼儿“有没有人愿意和甲换角色”等。

游戏有其特有的价值,但前提是能为有了带来有效的直观体验,教师为了维持游戏的正常开展,仅简洁地强调抽象的规则很难使幼儿在回忆、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意识到规则的价值、在积极协商的基础上遵守或修改规则,这样幼儿只能意识到必须“遵守规则”、不能认识到“为什么遵守规则”,在幼儿认知中形成一个直线式的推理线条。

(二)核心变量的挖掘和验证效果不佳

核心变量的挖掘和验证效果不佳是指在观察中教师很难确定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体验的有效获取,在后续的改进中很难在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这一因素的刺激程度确定调整力度。比如情景图片和材料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经验迁移、实现隐含游戏目标,选择哪些同类情景、多少种类或何种类型的材料很难确定。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观察中缺乏对环境、材料细节的观察,仅从宏观上分析了活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比如随音乐律动活动的游戏中,在中期就可能出现部分幼儿跟不上节奏的情况,而教师则将原因归咎于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少考虑控制律动这一要素。

(三)幼儿主体性被过度削弱

幼儿主体性被削弱的表现是在大班阶段联系性规则游戏所占的比重较小。在室内空间和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室内规则游戏一般以集体游戏为主,幼儿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游戏就很难开展下去。联系性规则游戏比重较小的不良影响是在个体必须服从集体的情况下,幼儿无法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主性。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在理解规则方面具有“绝对服从”的片面认知,没有意识到规则前提下有很大的自主性发展空间;二是室内环境的制约使幼儿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分组后甚至会因材料和空间发生冲突,所以在解决不了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就选择了单一的游戏方式。

三、室内规则游戏中的“动态调适”策略

(一)以放缓或调整活动为幼儿提供分化刺激

针对师幼互动中组成性推理过程不明显的问题,教师需要意识到幼儿思维很难离开具体事物、缺乏可逆性的特点,适当放缓或调整活动,通过过程回忆对幼儿进行泛化刺激、通过事件讲述为幼儿提供分化刺激,使幼儿在经验迁移和直观體验的交错影响中理解规则、遵守或修改规则。

比如在幼儿不愿意扮演某个角色或角色扮演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回忆相关绘本、游戏使幼儿对该角色感兴趣或了解该角色;在中小班幼儿不愿意继续合作时需要充分考虑他们尚未去自我中心化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基础重新组织游戏;在大班幼儿指出规则与游戏不匹配时,可以组织他们再次讨论并协商制定新规则。规则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在协商基础上制定规则,游戏过程和内容均为这个目的服务,无论过程是否顺利、幼儿体验以经验为主还是以反思为主,都能引导幼儿在思考规则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活动目标。

(二)以活动对比为基础提供泛化刺激

针对核心变量挖掘和验证效果不佳的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在活动对比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协调性的刺激。比如在律动类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早操、音乐活动中的情况确定适宜的节奏,在保持挑战性的同时使幼儿跟上节奏。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直观体验和规则认知的协调、外部刺激和生理反应速度的协调。同类活动或不同类活动中的规则接近,能使幼儿在长期的活动中发展遵守相应规则的自我意识,习惯性的用规则去支配本我意识;愉悦精神体验的持续在具体活动中能使幼儿感受到规则的乐趣,而喜欢规则的发展程度高于理解和遵守规则,更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发展。

对此教师要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两方面思考不同因素对幼儿造成的影响,以维持直观体验为基础找出核心因素,并在对比中找出与幼儿身心发展相协调的材料和刺激。同样以律动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考虑尽量以敲击乐器的方式开展活动并观察幼儿是否跟上节奏,从而维持幼儿直观体验的持续性。

(三)以既有体验为基础进行综合刺激

针对幼儿主体性被过度削弱的问题,考虑到室内环境的制约,教师可以以综合刺激为主开展联系性规则游戏,具体可以考虑将规则教育融入具体游戏中或在规则游戏中加入其他内容两种形式。比如在阅读完绘本后,组织幼儿分组表演不同的片段;先在美工活动中制作小动物卡片并固定到头饰上,然后在开展《给动物找家》类的规则游戏。

将规则教育融入其他活动及其延伸中,能使幼儿在其他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感触规则,从而以经验的迁移为手段引导幼儿丰富规则教育内容的体验,具有泛化刺激的特点;在规则教育中融入其他内容,能使幼儿感受到规则的生成过程、为顺应和调适积累感性体验。

四、室内规则游戏中的环境的支持

(一)创设适当的游戏环境,吸引幼儿参与游戏

师幼作为活动主体,在幼儿园环境设计、调整、创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关注游戏,让他们的参与由静态变成动态,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东西,而是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有的幼儿园由于户外场地较小,或者天气恶劣没法开展户外体育游戏,室内体育创设就被提上日程安排。教师要根据校园现有空间资源,利用好校园角角落落的空间,最大化发挥空间的作用,努力为幼儿创设利于幼儿健康的体育游戏环境。

幼儿园的走廊、门廊、教室转角等一些小角落,可以设置一些安全性较强的小型体育游戏活动,可以移动与不可以移动的材料,相互组合,共同完成体育游戏环境的创设。比如在走廊里,教师可以投放废旧纸箱制作的“小汽车”,创设情境化的交通警示灯、红绿灯牌等,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角色,扮演交通警察、开车的司机、行人等,进行走、跑类体育游戏,并在游戏中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其中废旧纸箱做成的车子是可以移动的,交通指示牌与红绿灯的位置需要相对固定,便于幼儿游戏的进行。

此外,在卧室拐角,可以投放一些平衡类游戏材料,走独木桥,将易拉罐做成的桥墩子投放其中,锻炼幼儿平衡能力。在教室门前,可以悬挂水果图片,幼儿可以进行跳高触物方面的游戏。在室内,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利用桌椅的摆放,形成“山洞”,孩子们玩钻爬游戏。在室内,教师还可以投放圈圈、橡皮筋等,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小游戏,使幼儿能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投放多种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生发新游戏

游戏材料是保证孩子游戏兴趣的重要媒介,如何让幼儿生发新的游戏点子,又能够持续发展,材料的提供非常重要。根据本班实践发现,游戏材料需要有结构性、情景性、专业性的特点,能与孩子建立联系。如诱导桌的设置,随着季节变换和儿童的发现而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材料加入,吸引着孩子们每天都会围着它光顾一圈;如科学区中,今天我及时抓拍搭建不同坡度的照片,形成桌面支架和表格,引发明天加入的幼儿观察挑战并记录。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及时观察记录幼儿的体验表达,记录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发现和剖析幼儿游戏环境中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进环境布局、材料投放、经验支持等,進一步优化室内环境建设,使得环境助力幼儿成长。

(三)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游戏玩得更深入

通过孩子喜欢的主题活动,引发持续的游戏;主动积极地体验活动,发展多维度的游戏;自主游戏和集体活动交织,建构丰富的经验等方式,帮助孩子玩得更深入。除了音乐表演,还有打击乐游戏和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打击乐需要提供多于幼儿人数的打击乐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对音乐的感知力。在音乐游戏探索区域,幼儿敲敲打打、拿话筒高歌一首,形式可以是个人表演唱,可以是多人组合唱,或者是边唱边舞蹈,由于形式自由又灵活,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幼儿在其中体验到“小主人”主人翁感觉,他们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能体验到“正在玩”的感觉,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享受到活动的快乐。再如趣味性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情节与固定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旋律的带动下享受游戏的乐趣。比如在“丢手绢”中,规则就是“不要告诉他”,手绢丢在谁的后面,一旦犯规,就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又如在“猫妈妈和小猫”游戏中,音乐游戏结束,猫妈妈才可以去找躲迷藏的小猫,若是提前去抓,就是受到大家的一致谴责,属于犯规行为。对于音乐游戏,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用视频、照片、文字等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鼓励幼儿间分享成功的经验,促进幼儿艺术素养的提升。

五、结论

受室内环境、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规则的抽象性等因素的制约,在室内开展规则游戏很容易因幼儿体验不佳而影响规则教育的质量。师幼互动作为及时为幼儿提供有效刺激、为活动改进提供依据的手段,在消除制约因素负面影响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对此教师需要以师幼互动动态特征为基础,结合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投入必要的刺激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愉悦的直观体验感受规则、理解规则、喜欢规则。

(责任编辑:张玲玲)

参考文献

[1]张紫云.幼儿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策略[J].儿童与健康,2023(05):32-33.

[2]冯纯.增强师幼互动 焕发教育活力——提升幼儿园师幼互动效果的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13):114-116.

[3]杨静.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策略探讨[J].教育界,2023(09):86-88.

[4]李倩.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畅玩多彩角色游戏[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38-39.

[5]吴丽珍.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游戏环境要素及支持策略[J].教育评论,2022(05):144-148.

[6]洪春瑜.保障幼儿园游戏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04):70-71+74.

猜你喜欢

师幼互动
幼儿园师幼互动策略研究
小论如何构建良好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数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探究
师幼之间对告状行为差异理解的探究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探讨
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