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景需求的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方法

2024-04-15尹家俊季铁汪华珍

设计 2024年7期
关键词:Kano模型小程序设计方法

尹家俊 季铁 汪华珍

摘要:文章基于场景理论,提出了一套面向智能床睡眠舱的服务体验设计方法。通过问卷调研与用户旅程图定性研究客观场景下用户体验行为与需求;利用KANO模型与Better-Worse散点图定量研究产品功能优先级,以指导目标场景下的设计输出;设计实验并结合实际场景需求,进行概念设计调整与方案落地。以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项目背景,为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场馆提供一套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通过冬奥会期间投放使用睡眠舱与小程序,验证了设计方法有效性。

关键词:场景需求;KANO模型;智能床睡眠舱;小程序;服务体验设计;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7-0064-05

Abstract: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vice experience design method for smart bed sleeping pods based on scenario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user experience behavior and needs in objective scenario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user journey map. The KANO model and Better-Worst diagram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product function priority to guide the design output under the target scenario. Design experiments and combine the actual scenario requirements to adjust the concept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scheme. Relied on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we provided a set of smart bed sleeping pods service experience design for the main media center. 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ign method by putting the sleeping pods and Mini programs into use during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Keywords:Scenario requirements;KANO model;Smart bed sleeping pods;Mini program;Service experience design;Design methods

引言

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科技冬奥”为重要理念,为参会人员提供了智能化、科技化、人性化的赛事体验[1]。麒盛科技作为冬奥会指定智能床供应商,以智能化配套睡眠产品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睡眠休息体验[2]。此外,新闻媒体工作者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睡眠休息有着较高的需求度。依托于麒盛科技智能床产品,通过设计与投放具有可搬运且可灵活拆装属性的睡眠舱与配套小程序,为主媒体中心内的媒体工作者提供临时睡眠休息服务。

一、场景理论在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中的应用

“场景”一词最早来源于电影、戏剧领域,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由人以及关联活动所构成的特定场面与情景[3]。在产品设计领域,场景分类与解构有助于设计师明确目标设计需求,以达到优化并迭代产品设计的目的 [4]。从服务体验设计角度,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体验活动为导向,将用户-产品-环境的内在体验关联,根据客观场景、目标场景、实际场景下的需求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可指导具有针对性的场景服务体验策略的生成[5]。

(一)客觀场景

客观场景是用户进行产品体验的真实场景,反映了用户在场景下的行为需求状态[6]。在睡眠舱服务设计初始阶段,设计师通过观察法结合问卷调研与用户体验旅程图能够有效挖掘并梳理用户对睡眠舱的真实体验需求。

(二)目标场景

目标场景是设计活动进行方案输出的核心场景,其作用是在客观场景的基础上针对用户体验需求提出一套具有系统性解决思路的方案[6]。在设计过程中,目标场景由交互场景和细节场景构成,交互场景是以用户体验流程串联起用户与软、硬件设备的互动行为的场景,细节场景则更加强调体验行为触点中各设施的具体功能[7]。

(三)实际场景

实际场景是设计师将目标场景下的设计结果进行实际投放使用的场景,通过用户的实际体验评价能够验证设计输出是否满足用户体验需求。在实际场景中,设计师可以结合多场景下的差异性环境因素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对睡眠舱软硬件及体验流程等方面进行设计优化,作为最终真实使用环境下的设计参考[8]。

二、研究框架与流程

基于场景理论的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方法能够帮助企业与设计师提高设计流程完整性。文章整体研究框架,如图1。通过桌面调研与问卷调查,挖掘客观场景下用户在公共场景下临时睡眠休息活动的行为偏好、影响因素、用户需求;通过用户旅程图构建体验前、中、后3个阶段的体验行为流程,总结各阶段体验行为中对应的用户期望点;基于目标用户群体构建用户画像;利用KANO模型与Better-Worse散点图定义功能需求分类与优先级,指导设计决策的推进;根据用户体验旅程各阶段的行为需求,从服务体验流程角度将功能需求进行串联,形成完整方案;最后,根据实际场景需求,对概念设计进行修正,根据专家评价与可用性评估的结果对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进行方案迭代,辅助企业与设计师进行实际场景下的精准方案输出。

三、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需求研究

(一)KANO模型

在KANO模型中,采用满意度五维量表以制定问卷,可以判断产品功能的需求种类,即必备需求(M)、期望需求(O)、魅力需求(A)、无差异需求(I)、逆向需求(R),结合Berger等人提出了Better-Worse系数计算方法进一步确定需求优先级[9]。

(二)智能床睡眠舱用户需求分析

1.用户研究:本研究实际应用场景为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场馆,属于公共场景下的一类特殊使用场景。针对公共场景下具有休息体验属性的空间进行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研收集到有效问卷236份,将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场景体验维度将用户需求进行聚类,如表1。

2.用户旅程地图:从用户体验角度,硬件产品是体验活动发生的主要载体,结合手机小程序串联用户体验前、体验中、体验后3个体验阶段,以软硬件搭配的形式提升用户体验整体流畅性与便捷性,提升用户体验效率与满意度。结合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客观场景下的睡眠舱用户旅程地图绘制,如图2。

为提供睡眠舱服务的人性化与科技化体验,在体验前的吸引阶段中,通过睡眠舱视觉与交互设计引起用户的体验兴趣。在体验中的享受阶段中,利用软硬件结合对智能床以及舱内空间进行体验效果联动,强调“入舱-体验-出舱”的体验流畅性,并实现智能床服务功能的拓展延伸。在体验后的记忆阶段,通过小程序对用户的睡眠体验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提升用户对产品体验服务满意度,增加用户体验记忆点。

(三)目标场景需求转化

1.用户画像:根据问卷调研的结果,结合对冬奥主媒体中心中使用睡眠舱的实际人群研究,进行用户群体范围聚焦,总结出如图3中的目标场景下的用户画像。

2.需求类型确定:为确定睡眠舱功能的需求类型,共回收问卷91份,将问卷调研样本进行数据清洗,对剩余89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及统计分析。将14项硬件功能需求数据对照KANO模型提供的功能类型对照表进行功能需求分类。得到必备需求2项、期望需求5项、魅力需求1项、无差异需求6项。

3.功能需求优先级分析:通过计算Better-Worse系数以判断功能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其具体计算公式为:Better/SI=(A+O)/(A+O+M+I);Worse/DSI=-1×(O+M)/(A+O+M+I)。以Better系数为纵轴,以Worse系数为横轴建立坐标系,将各项功能需求的计算数据带入坐标系中可通过散点数据的分布状态直观地显示用户对功能需求的类型以及需求优先级[10],如图4。

在设计过程中,用户需求转化重要度遵循必备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无差异需求的原则,根据Better-Worse散点图的排布顺序,将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功能需求转化,整理结果如表2。

根据用户行为流程与潜在期望点,利用小程序将用户各体验节点进行串联,构建用户-产品-环境之间的交互行为关联,以形成完整体验闭环,结合用户体验行为顺序,梳理小程序主要功能需求,见表3。

四、智能床睡眠舱设计案例

(一)KANO功能需求设计规划

智能床睡眠舱在硬件方面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智能床与封闭式睡眠舱空间,根据安全法规需求,封闭式睡眠舱由顶部镂空的睡眠舱壳体、舱门、内外把手以及内部开关共同组成,故以上硬件不纳入KANO模型作为用户功能需求点进行考虑。

必備型功能需求为睡眠舱搭建提供了基础指导作用,其意义在于维护舱体的常规使用运行。期望型功能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增强用户对人性化与科技化的使用体验感知。魅力型功能需求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场景体验,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属性的外显表达,强调科技冬奥主题。

(二)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

针对各阶段用户行为需求,结合硬件、软件与服务设计,提出符合冬奥会场景下符合用户需求的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方案。根据用户在各体验阶段的需求,完善目标场景下睡眠舱用户旅程图,如图5,以指导设计方案进行。

1.睡眠舱体验前阶段:在睡眠舱体验前阶段的体验触点主要存在于:用户与舱体外部的交互行为以及体验舱体验时长的购买行为。

睡眠舱是为各国媒体工作者提供短暂休息的临时空间。在体验前阶段,为吸引用户体验行为发生,强化用户视觉与情绪感知,提出以科技感、飘浮感、简约未来感为设计风格意向创新点。在舱外的具体设计方案中,采用通电雾化玻璃与底部环形灯带,提升舱体整体通透感、飘浮感、科技感,营造出零压力的视觉体验。

此外,在细节设计中提出如下3项设计创新点,以提高体验前阶段的人性化服务,突出舱外体验部分的科技属性:

(1)可视交互区域化集成:优化门把手设计,通过区域划分将长条媒体屏、门把手、宣传信息进行区域集成。强化焦点区域信息可读性,同时保证透明玻璃的面积以维持简约科技设计语义,如图6。

(2)展示与隐私性并存:通电雾化玻璃为睡眠舱整体增加通透性与科技感,在体验模式下,玻璃有透明变为雾化效果,强调用户体验时的隐私保护。在展示模式下,玻璃呈透明效果,结合舱内灯光效果突出智能床本体,增加展示性,如图7。

(3)信息交互流畅高效:通过媒体屏分区域显示,既呈现产品技术相关信息,又可进行入舱扫码交互行为。在此设计点中,用户以手机小程序为媒介,完成购买时长行为与进入体验舱操作,如图8。用户在小程序端可查看睡眠舱设备使用情况,预约舱体与体验日期、时间,进而形成订单信息。购买支付后,小程序自动推送订单,为用户提供简洁直观的信息交互体验。

2.睡眠舱体验中阶段:舱体内外设计风格统一,采用白色纹理墙纸对内表面进行包覆。睡眠舱内使用墙纸与地毯以提升耐脏性并降低后期清洁维护成本。

在体验中期阶段,用户体验行为主要由进入睡眠舱-设施体验-临时出舱3部分构成,设计如下创新点以延续舱外的科技体验,并提供以人为本的核心睡眠服务。

(1)智能化设备的科技外显:用户通过感知设备运行状态与卫生状况,能影响其对产品体验与服务质量的印象。在用户扫码进舱之后,设置自动一次性床单更换功能,可减缓用户对床类私密属性的心理排斥情绪,提升用户对智能属性的感知。

(2)智能化舱内调控拓展体验场景:舱内设施体验设计能为不同体验阶段中的潜在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串联起以智能床为核心体验对象的睡眠体验全流程。舱内设施由非智能调控与可智能调控两类构成。硬件设施为用户体验提供了较高的体验自由度可能,用户通过实时调控可满足体验过程中的动态需求变化。根据体验需求优先级,设计以智能床与环境灯光调控为主的小程序控制界面,如图9。

(3)人性化临时出舱功能:在舱内体验活动中,存在用户因故临时出舱的需求,因此,在手机小程序主页设计临时出舱按钮,增加使用便捷性。设计剩余时长与临时出舱流程界面,以明确体验流程与规则,辅助用户在特殊情况下流畅体验。

3.睡眠艙体验后阶段:小程序通过自动化消息通知推送以提醒用户体验结束。同时,智能床根据用户休息状况,在手机小程序中生成睡眠报告进行及时推送,如图10,便于用户保存与分享。此外,舱内设施将自动恢复默认状态辅助提醒用户体验处于结束状态。

该设计案例围绕冬奥会人性化、科技化的核心主旨,进行设计与服务创新其意义在于,从设计意向角度,定义了一套具有目标场景指向性的科技化设计风格,且在软硬件设计风格上具有一致性;从信息交互角度,提出了信息、人机交互区域集成式设计原则,提高了用户吸引性与体验效率;从用户体验感知角度,设计通电雾化玻璃保护用户隐私,舱内智能化设施结合小程序人性化功能,提升服务整体的智能科技显性化表达;从体验场景角度,通过舱内硬件设施的设计布局与智能化调控,为用户舱内的差异化体验场景需求提供了潜在可能。

(三)睡眠舱空间尺寸与局部设计验证

为使睡眠舱符合实际使用状态需求,进行睡眠舱整体与局部设施尺寸定义。通过搭建睡眠舱草模与实物模型制作与调整,对舱内外布局的设施进行符合实际人机需求的尺寸调整,其中主要对舱外屏与把手尺寸设计进行修正。同时,探讨了滑移与平开两种舱门开合方式基于功能、维护以及成本等多维度的生产落地可行性,以指导后续设计推进,如图11。

(四)可用性测试

通过测试用户对小程序各功能页面的体验流畅性与不同信息的感知度,可判断小程序设计在实际使用下的效果。整理与分析实验数据可发现从任务完成率角度,出舱后进舱的任务出现较低的完成率。此外,出舱后进舱与提前结算离开两项任务完成平均时间体现长,完成效率低。根据表4实验结果数据,总结下列改进方向:增加临时出舱后的进舱方式提醒功能;提高计费规则与体验剩余时长等信息的获取效率;弱化小概率事件如故障报修等功能的提醒[11]。

(五)实际场景设计转化

为了满足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场馆实际需求,将睡眠舱进行模型样机制作,通过现场调试并模拟真实使用场景下的体验流程,验证了设计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结合冬奥官方需求,调整如下内容:在维持核心体验前提下,取消舱外媒体屏、舱内电视机两项娱乐宣传功能;基于成本角度,在不改变科技化主题的前提下,将通电雾化隐私玻璃以渐变贴膜的形式进行替代;设计更符合实际操作体验的内外门把手,强调整舱实用属性。最终完成主媒体中心场馆的实际投放使用,现场实拍效果图如图12。

针对小程序可用性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方案迭代设计。从视觉角度,将企业色作为设计主视觉色,以提升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度,如图13;从场景转化角度,根据实际场景与目标场景睡眠舱硬件设计的差异,调整主页功能,强调体验模式,以提升体验效率;从信息关注程度角度,在購买时长页面,提供更加直观可视的计费规则[11];根据实际场景提供免费体验服务的需求,需要提供相应的舱体预约体验服务,因此,适当提高预约功能优先级有助于提升体验者、志愿者等多方相关人员的使用便捷性,进一步突显人性化的冬奥理念,如图1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场景理论的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方法,帮助企业与设计师从服务体验流程角度提高设计完整性。其次,以智能床睡眠舱服务体验设计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在冬奥会场景下的有效性。此外,在方案实施落地阶段,结合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场馆实际需求与专家评价建议,将概念设计进行方案迭代修改,经过样机模型打样与细节调整,实现硬件量产与小程序上线。最终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完成产品投放使用,并得到各国媒体工作者的积极评价。其影响在于为企业提供了品牌曝光与宣传的契机,助力中国向世界展示人性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冬奥形象。

参考文献

[1]张龙玲,卢玉石,玉雪.大数据时代冰雪运动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4):44-47.

[2]麒盛科技以智能睡眠助力北京冬奥[J].居舍,2022(09):1.

[3]朱建良,王鹏欣,傅智建.场景革命 万物互联时代的商业新格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4]刘静,刘颜楷.基于场景理论的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2,35(02):104-107.

[5]王玉梅,胡伟峰,汤进,李世国.产品交互设计中场景理论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06):76-80.

[6]毕强,赵锋,陈金亮.基于情绪调节和场景理论的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08):80-83.

[7]胡榕,黄智宇,刘萍,徐迪雅.基于用户场景的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2,35(04):106-109.

[8]贾乐宾,薛孝媛.场景体验下骑行用户便携式无人机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08):186-192.

[9]BERGER C.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 Defined Quality[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1993,2(4):3-36.

[10]张莉,苗务泽.基于KANO模型的智能颈椎枕用户需求分析及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4):123-126.

[11]汪华珍.智能床体验舱小程序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与实践[D].湖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Kano模型小程序设计方法
基于KANO模型的中老年人移动阅读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Kano模型的温湿度仪情感化设计研究
微信的“小程序”值得跟风吗?
话剧舞台服装设计方法探究
超级微信的“小程序”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质量评价
基于顾客导向的新服务概念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