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理论模型与量表编制

2024-04-15仲小敏张景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题项入学量表

仲小敏 张景景

摘       要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编制本土化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基于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理论建构模型框架,采用文献分析、开放性访谈,并结合一年级学生现实表现编制初始量表测试题项,通过专家修正、项目分析、探索因子分析、验证因子分析后形成包含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家校协同4个维度的正式测评量表。经检验,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工具支持和参考借鉴。

关  键  词    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理论模型;量表编制;适应性测评

引用格式     仲小敏,张景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理论模型与量表编制[J].教学与管理,2024(09):66-70.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一个应用较广泛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对于入学适应的阐释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但广泛认同的是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自我身心状态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1-3],而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又特指儿童进入小学就读的初期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就学龄儿童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2021年3月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专门性文件强调入学适应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一年级上学期为适应期,要着力做好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衔接工作,并给出了具体目标、表现和建议[4]。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也提出“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置一、二年级课程”[5]。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也做了相應调整。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工具

国内外编制和修订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期的测评工具不多,目前查到的比较有针对性的相关量表有以下几种。如,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6],小学低段测验包含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5个分量表;江光荣等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其中小学一、二年级测评为教师(班主任)评定,量表包含学业适应、社会性适应、个人适应三个分量表[7];2019年俞文等基于儿童健全成长取向编制了涵盖生态发展、学习品质、教育期望、师生关系和时空环境5个因素的问卷,分析家长、教师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幼小衔接期教育观的差异[8];2022年白学军等编制关于“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效果”的教师[9]和家长[10]两个版本问卷,从环境适应、校园学习、人际交往、生活自理、安全自护五个维度评估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效果。

总体分析发现,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关注,国内外也有一些相关领域的测评问卷。纵观此类量表,一是引入的国外测评工具,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二是已有量表测评,维度多样,测评对象年龄跨度较大,针对性不强;三是部分测评工具内容较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四是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应用性研究较多,但多是发现和解决入学适应期问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因此,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亟待开发、编制本土化、针对性强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为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家庭教育以及家、园、校三方协同提供实践依据。

三、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构想与取向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11],邓禄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理论,具体包含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方面的内容[12]。对于儿童而言,微观系统是他们直接接触和参与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中观系统代表了儿童的过渡经验,是微观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他们通过家庭、幼儿园、小学三者交叉产生作用;外系统包括地方教育政策、住房、父母就业、社区设施等要素,虽然不直接与儿童发生关系,但所有这些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宏观系统指广泛存在的影响,如政府政策、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以及整个社会的权利和责任等[13]。

本研究以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是社会人的角色,其发展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过程,他们从一个学习环境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需要反思和重构先前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如,积极、友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健康的作息时间,良好的学习习惯,真诚的家校互动等因素。应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早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转折期,所以一年级学生能否快速、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是学前教育成果的有效延续,还是评判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更直接影响着他们后续的成长和发展。

四、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初始量表的编制与结果分析

1.初始量表的编制

(1)量表题项的编制

为充分了解儿童在一年级入学前后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现实表现,由课题研究团队的成员通过面对面、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多名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学龄前儿童家长,以及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或集体式开放性访谈,尽可能详尽地收集资料,为量表开发提供实践支撑。同时参考心理学测量指标,借鉴已有成熟测评量表,从与儿童密切相关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两个层面构建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量模型,初步编制量表题项。初始量表由指导语、个人及家庭信息、测评量表三个部分组成,测评量表部分包含社会适应、身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6个维度,总共有60个题项。

(2)量表题项的修订

初始量表编制完成之后,为检验测试题目的内容效度,邀请3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领域专家,5名小学教研员,以及14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教师对量表中题目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一一进行核查、修正,在认真听取各位专家、教师反馈意见的同时多方论证,综合考虑后合并部分测评角度相似或者相近的题目,删除超出测评范围以及有争议的题目,对表述有歧义或语言不规范的题目进行修改,重新整合、排序,最终确定50道题项作为初试测评量表,同时为提高和验证测评的有效性,初试测评量表中含有13道反向计分题目(含1道测谎题)。测评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儿童家长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答,得分越高表明在一年级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程度越高。

2.初始量表测评及结果分析

(1)测评目的

对编制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进行第一轮测评,通过对收集数据结果的项目分析鉴别测试题目的区分度,探索因子分析验证编制量表的6个因子是否合理和有效,并初步确定各因子对应题项。

(2)测评时间与对象

本研究主要考察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初次测评时间选在9月末。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江西省南昌市一所小学作为测评对象,使用问卷星方式由一年级学生家长匿名参与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481份,剔除作答时间过短和未通过测谎题项问卷9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为98.13%。

(3)测评工具与方法

首先对13道反向计分题目进行赋值处理,为后续分析做好数据方面的准备。研究中使用SPSS 23.0对测评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包括项目分析和探索因子分析。

①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CR临界比率法(临界比值法或极端值法),求出测评量表中每一道题目的决断值,并将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题目删除或者修改。具体操作是计算出各题目的总得分值,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以总分位于前27%和后27%的被试分别定义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再对两组被试在每道题目上得分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检验。

统计结果表明,除第26题(p=0.002)、49题(p=0.034)之外,其余48道题目高低分组平均数差异检验的t值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从临界比值的数据指标分析,第49题(t=2.133)小于标准值,表明该题项的鉴别度不高,可以删除。

二是题总相关分析,将同质性检验作为个别题项筛选的依据,即求出个别题项与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以此为依据判断该题项是否需要删除,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不仅要求达到显著水平,同时两者的相关系数要呈现出中高度关系,即相关系数至少要在0.4以上[14]。

由数据分析可知,“题项与总分相关”列表中显著性方面,除第49题(p=0.002)之外,其余题项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符合测量标准。从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来看,第28题(0.414)、第36题(0.479)之外其余38个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第4、8、18、21、26、29、37、38、39、43、44、49题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低于标准值,表现为低相关,予以删除。

②探索因子分析

为确认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其初测数据项目分析后剩余的38个题项进行检测,KMO值为0.962>0.900,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0591.684,自由度为703,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01,極其显著,表明量表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探索因子分析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直交旋转因子负荷矩阵,旋转在9次迭代后已收敛,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6个,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0.652%,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题项进行筛选,参考标准如下:第一,删除因子负荷小于0.45的题项。第二,删除两个及以上因素中具有较大因子负荷的题项。第三,每个因子对应题项应不少于3个,否则予以删除。第四,归入某一因素,删除明显与其他项目表述维度不同的题项。第五,因素中若含有表述角度相近的题项,剔除因子负荷相对较小的项目。再次删除6个题项,保留32个题项,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经旋转之后发现“社会适应”和“身心适应”2个维度的题项,除个别游离之外,大多数被归为一类,同时“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2组题项也呈现类似现象,经综合考虑之后对相关测试题目再次进行取舍,最终形成相对比较整齐的成分矩阵,具体包含有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4个维度的量表修订版,累积方差解释率为 57.277%。

3.修订版量表测评及结果分析

(1)测评目的

在初次测评的基础上,根据多方反馈进一步优化各因子对应题项,对其现有表述进行修正和润色,力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以修订版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性测评量表(家长卷)”再次测评,以期形成符合心理学标准的正式量表。

(2)测评时间与对象

第二轮测评时间为10月初,选择南昌市六所小学(其中城镇、乡村小学各三所),使用问卷星方式由一年级学生家长匿名参与。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1214份,有效率为97.86%,经统计人口学信息与初次测评结果相似。

(3)测评工具与方法

本轮测评中使用SPSS 23.0和AMOS 24.0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具体包括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①项目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全部32个题项高低分组平均数差异检验的t值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决断值为5.951到27.362,均大于标准值。“题项与总分相关”列表中显著性方面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从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来看第28题(0.314)表现为低相关,予以删除,其余31个题项中相关度在0.533到0.723之间,表现在中高度相关,表明各测量题项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符合测量标准。

②探索因子分析

对项目分析后的31个题项进行因子模型适用性分析,KMO值为0.92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2389.368,自由度为46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01,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探索因子分析时,量表经5次旋转迭代之后收敛,在初始量表旋转矩阵萃取因子的基础上,再次对不符合要求的题项进行筛选,依据标准和实际研究问题依次删除第13、20、23、30、35、41和48题,此时模型结构较为稳定,包括4个因子,每个因子均含有6个题项,形成共24个题项的测评量表,与初始量表结果吻合,量表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 70.405%,解释力较好,同时各题项因子载荷值为0.657-0.895之间,具有较好的效度。

③验证因子分析

经过两轮测试和分析之后形成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正式版本,各因子测评题项也已经确定,为进一步考察和验证测评量表的模型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与调查数据的拟合度,使用AMOS 24.0对测评数据进行验证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进行拟合,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根据因子分布情况将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两两相关,建立包含6条相关路径、24个观察变量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误差方差均为正数,标准化系数≤1,标准误差在0.024~0.045之間,不存在太大的数值[15],另外模型临界比t值均大于1.96,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模型检核结果没有出现违规估计现象,可以进行整体模型适配度的检验。

由上图可知,量表编制中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其中包含四个测量模型,绝对适配统计量中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309,RMR、SRMR、RMSEA分别为0.047、0.031、0.033,同时GFI、AGFI、NFI、RFI、IFI、TLI和CFI数值均在0.9以上,表明模型路径图与实际数据有良好的适配度[16],验证了入学适应测评量表的四因子理论假设(见表2)。

量表四个测量模型中“社会适应”6个题项因子载荷在0.674~0.819之间,“生活适应”6个题项因子载荷在0.771~0.825之间,“学习适应”6个题项因子载荷在0.707~0.826之间,“家校协同”6个题项因子载荷在0.826~0.904之间,符合因子载荷大于0.5,小于0.95的标准,适配度良好,同时P<0.001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各题项均能很好地反映潜变量特质。四个因子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分别为0.571、0.621、0.606、0.758,均大于0.5,表明潜变量对观察变量解释能力较高,测评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CR值作为检验潜在变量的信度指标,也称为构成信度,四个因子CR值分别为0.888、0.907、0.902、0.949,均大于0.8,表明量表构面内部一致性较好[17],各题项之间相关性较强。

由表3可知,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因子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5,且小于所对应的AVE的平方根,说明各潜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测评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④信度分析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正式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17,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家校协同4个因子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86、0.913、0.902和0.949,均达到理想的心理学测量标准。采用奇偶分半的方法将测评题项分为对等的两半,计算两部分得分的相关系数值为0.957,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五、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生得面对课堂环境、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变化,并且将面临心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一特殊时期,很多家长以及教师都处于焦虑和茫然当中,与此同时,衔接教育普遍重“知识”轻“能力”,追求“起跑速度”而忽略从整体角度看待儿童发展。此外,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小学特别是一年级承担着为学生成长奠基的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尤其是处境不利儿童,正确评估入学适应现状,保障教育的起始公平,十分重要。

本研究以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进行研制,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国内外测评量表的同时,结合开放性调查、访谈等资料编制初测量表并进行多次修正。后又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题项进行删减,最终构建包含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家校协同的4因子模型,共24个题项的正式测评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正式量表的结构和各个观测指标做进一步的验证,绝对适配统计量中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309,RMR、SRMR、RMSEA分别为0.047、0.031、0.033,契合度可以接受的数值范围之内,GFI、AGFI、NFI、RFI、IFI、TLI和CFI数值均达标,表明模型有良好的适配度,同时量表标准化路径系数、聚合效度指数以及信度分析检验数据结果较好,进一步验证了入学适应测评量表的可靠性。

本量表旨在测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应注意以下两个事项。首先,测试时间建议在新生入学的三至五周之间进行,适应是一个自主调试的动态过程,儿童需要时间进入和完成,测评时间过早的话无法反映他们的真实状态;入学适应测评的目的是了解儿童的适应水平,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以适应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测评时间过晚则缓冲不足,易错失适应期教育最佳时机。其次,本测评量表是基于家长视角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了提高测评的科学性、有效性,一是建议和儿童固定、长期共同生活的家长参与,他们能更直接、真切地感受到儿童一年级入学前后的表现和变化;二是做好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客观反馈儿童的真实情况,如果能利用家长会等活动集中测评的话效果最优。

总体而言,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量表可以为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学生入学适应现状的工具,及时发现儿童在衔接期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学校课程与教学,以及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支持,实现幼小衔接的有序、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李杜芳,吴建民.从“小朋友”到“小学生”——北师大实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教学革新记[J].人民教育,2014(16):66-67.

[2] 申自力,陈力,崔建华,等.初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随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3):313-314.

[3] 罗杰,任芬,袁方舟,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类别与入学适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8):695-699.

[4]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2021-03-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6] 刘晓陵,方优游,金瑜.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调查研究——以上海H区为例[J].基础教育,2019,16(02):56-63.

[7] 江光荣,应梦婷,林秀彬,等.《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3):435-444.

[8] 俞文,涂艳国,李露,等.儿童健全成长取向下幼小衔接教育观差异分析——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9(04):16-31.

[9] 白学军,杨莹,李馨,等.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来自教师的报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70-75+94.

[10] 贾绪计,苗嘉鑫,李馨,等.基于家长报告的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01-107.

[11] 俞国良,李建良,王勍.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18,39(03):110-117.

[12] 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67-84.

[13] Dunlop. 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J].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3,11(01): 67-86.

[14]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83

[15][16]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7-40.

[17] Klin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8.

[作者:仲小敏(1965-),女,吉林辽源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张景景(1982-),女,河北正定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该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横向项目(国家级一般)“基于‘双向衔接的‘早知道培训课程理念与实践机制的研究”(53WE2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题项入学量表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入学面试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入学第一天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