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4-04-15宋英河

文理导航 2024年9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宋英河

【摘  要】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学承载着诸多的使命。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入五育融合理念并培育学生的道德观、法治意识。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他们的引导者、保障者。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型、高素质人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学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具备综合能力,能够洞察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上述两个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方向上的改革。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课堂。基于该理念,教师一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炼其中的学科育人价值,一边把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德育修养、审美能力、劳动观念的提升融入授课目标和授课内容。

一、明晰融合要求,优化教学环节

(一)优化教学目标,提升育人价值

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还彰显了一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学科性。从教材内容来看,编写者输出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点。针对上述知识点,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其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是融合性。相比于专业知识点,学科育人要素的挖掘显得更加隐性。基于教材中的诸多案例,教师挖掘其中的重难点,分析其中隐含的育人要素。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很诚实》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围绕“诚实”展开。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明晰诚实的重要性,又要立志成为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公民。针对上述内容,教师拟定教学目标。其中,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生要了解诚实的定义和重要性。在过程与方法层面,学生将在生活情境中演绎诚实案例,了解如何做一名诚实的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将形成“我要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的想法。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五育融合的效用,教师提前发布了一则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内容,每一个孩子都分享一则诚实和不诚实的故事。这时,教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他们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善意的谎言和谎言是两个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并强调谎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五育融合的效用,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重视前期的备课。通过丰富的教学准备,一套贴合学科特点、教学需求、五育融合理念的教学目标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五育融合理念的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基于教学目标的重构,新时期下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兼容性强且极具生活化的特点。所谓的兼容性强就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拓展课本内容并利用生活案例将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所以,他们在面对书面化、文字化的表述时难免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将五育融合理念贯彻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在课程讲解伊始,教师将体育游戏、数学知识与“规则”结合起来。根据游戏规则,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個大圈并采用报数的方法开始报数。区别于以往的报数,每逢4的倍数,报数者不仅要大声报出数目,还要原地跳起。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他们回到教室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刚才有的同学逢‘4的倍数跳起,逢‘5的倍数跳起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这时,同学们纷纷回答道:“整个游戏就会变得非常杂乱。”基于这一认知,教师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并继续引导:“生活中又有哪些规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接下来,学生尝试着从校园、社区等多个场景出发感受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引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前提:首先是教学资源,其次是学生学情。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紧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融入五育要素,构建高效课堂

(一)坚持德育引领,输出价值内涵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德育作为五育的前提与基础是教师设计高效课堂的一大要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德育引领这一教学理念输出大量的知识点。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从情感体验入手,借助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他们从感性体验过渡至理性认知。此外,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大致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上述理念,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并予以拓展和展示。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网络新世界》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教师可以趁机渗透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内涵。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正确上网”以及“文明上网”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在讲解“正确上网”时,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上网经历。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教师发现,大部分同学有上网经历且上网的目的为娱乐,上网的方式集中在移动端。“你在上网的过程中遇到过‘网络暴力吗?”这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没有遇到网络暴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列举了一个真实的网络暴力的案例。结合案件中的主人公,学生初步感受网络暴力的可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网络暴力?”结合这一问题,教师列举了有关网络暴力的法律条款并构建起一个“真实”的网络暴力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各小组纷纷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德育要素的渗透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其中的德育内涵。此外,德育要素的渗透离不开实践。所以,要想让学生形成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将理论输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重视智育引导,优化课程讲解

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有着较为明确的教育方向、学科、内容和教材。针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重构教学理念并将“以学生为主体”贯彻于日常的教学活动。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曾提出“教学做合一”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因此,教师在铺设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兴趣点。其次是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中,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凸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低碳生活每一天》为例。结合教学目标,教师拟定了一个简单的小组合作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围绕“低碳生活”设计一天的行程。考虑到他们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教师在PPT中展示了一张空白表格。在表格中,各学习小组依次围绕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多个时间节点进行行程的规划。比如,有的小组认为,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可以乘坐公交车或者步行,减少私家车的乘坐次数。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通过大量的分享,教师一边提炼学生们的核心观点,一边将其填入不同的表格。“你觉得谁的‘一天生活更低碳?”围绕上述问题,学生采取互评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好引导者、保障者的角色并从学科育人的要求、可行性等多种角度出发展开专业引导。

可见,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以及民主、舒适的沟通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疑惑之处。针对形形色色的观点,教师秉承“引导+答案”的方式,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融入五育要素,创新课堂教学

(一)引入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将明晰“劳动最光荣”,立志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劳动教育的培养方法,将劳动教育要素融入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拟定了一个实践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种植小番茄。“小番茄的生长经历几个时期?在种植小番茄时应该注意什么?”接下来,各小组依次种植小番茄并形成种植笔记。通过具体的种植体验,大部分同学能够感受劳动的内涵。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围绕学生形成的观察笔记策划了一场“番茄种植交流会”。凭借有来有往的生生互动,学生逐步形成“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時首先要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基于劳动教育的需求,教师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按照他们的自然兴趣点设计多元的活动,感受劳动的魅力。

(二)引入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

受以往的教学模式限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美育视为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范围。然而,在五育融合理念影响下,美育教育亦可以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培养输出大量的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化、视频化的教学资源涌入教师的视野。为了最大程度地渗透美育教育,教师提炼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例。在前期的预学阶段,教师拟定了一个探索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的民间艺术并形成一个完整的PPT。在此过程中,每一小组的成员均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线上资料,开展实地调查。由于每一座城市均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城市发展进程,还能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提升审美能力。在课程讲解阶段,每一小组围绕探索成果分享具体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从审美层面分析诸多的民间艺术。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予以充足的耐心。通过多元的探索活动以及科学的引导,学生既能感受活动中蕴含的诸多美育要素,又能借助实践任务表达自己的创新思想。

总之,五育融合理念赋予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新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晰“五育”是什么,明晰五育融合理念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学生逐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家伶.让思维“在场”: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J].教育界,2022(31):95-97.

[2]姜倩倩.融合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3(4):59-61.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