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准训练的研究

2024-04-15朱颖

文理导航 2024年9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教学方法

朱颖

【摘  要】音准作为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无论在何种歌唱形式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拥有良好的音准,学生才能比较准确地表现单声部歌曲的旋律和情绪,单声部旋律歌唱准确了,才能进行多声部歌曲的训练,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石。发展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第一步需探究并提升学生的单旋律歌唱音准水平。本文从分析唱好音准的几大关键要素和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音准水平方面进行策略研究,为提升学生的多声部歌唱能力提供保障。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准训练;多声部歌曲;教学方法

一、音准的重要性

一首声乐作品,旋律不变,改变节奏或节拍,依然能够让听众联想到作品的名字,节奏、节拍的改变使作品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象,但当作品的旋律发生很大变化时,就无法辨认作品了。所以,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音准则是保证歌者准确表现旋律的基础。

二、影响音准的原因分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音唱不准的因素大致分以下几类:

(一)五音不全——听音能力弱

这类学生在听唱音高时,钢琴弹奏的音高是do,他们唱出的一定是毫无关联的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大脑缺失对音高的辨别能力,在音高输出时就会不对。对于这类学生,只有通过锻炼听觉建立对七个基本音级的正确记忆,听唱音阶范围定在中音区,小字一组c至ti。

(二)气息、呼吸不对

在七个基本音级概念逐渐建立的同时,正确的呼吸是唱好音准的基础和动力,音准问题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学生错误的呼吸方法导致的,呼吸的气息过浅或过深,都会出现高音偏低、低音偏高的情况。

(三)口腔状态与音准的关系

很多刚入学的学生因从未接触过声乐学习,几乎用闭合的口腔状态唱歌,唱高音时,会扯着嗓子“够”音高,唱低音則会压着嗓子哼。即使在中音区,也会因为没有提前打开口腔而唱低。比如标准音la,如果不用唱高音的状态,提起笑肌歌唱,那大概率音准会偏低。

(四)共鸣腔体对音准的影响

大白嗓喊唱发出的声音一般会比实际旋律低,因为单靠喊唱发出的声音缺乏稳定的气息、圆润的音色。我们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找鼻腔、头腔共鸣。切记避免使用一切抽象、生硬的专业术语跟学生说“共鸣”,既无趣又无效。

(五)密集的节奏型影响音准发挥

如果说旋律是歌曲的“灵魂”,节奏则是歌曲的“骨架”。在一首情绪愉悦、速度稍快、密集节奏较多的歌曲中,学生常会换气仓促或错误换气,出现气息不够、发声肌肉紧张、口腔状态无法适时调整的情况,从而发音不准。

(六)歌唱同音或长音时音准不稳定

当歌曲乐句中出现连续同音重复的情况时,学生往往会越唱越高;在唱长音时,有的学生会因为气息支撑长音时用力过猛、喉头上滑,音高慢慢飘上去;有的会因为气息不够,慢慢向电池没电了一样,逐渐偏低。

三、提高低年级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音准训练方法

(一)调整状态,因人施教

第一,先听,再哼,最后模唱,钢琴作为唯一拥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是用来演奏音阶的最佳乐器,质量好的电钢琴也可。比如,老师弹奏do,学生先听,再用“en”哼出“do”的音高,再唱出唱名,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既听钢琴的音高又听自己的声音,如果学生对音阶唱名还不太熟悉,可以先“嗯”,由老师提示唱名。第二,先唱稳定音级,在熟悉了7个基本音级的整体音高感觉后,反复听唱稳定音级do、mi、sol,记住这三个音,并逐渐唱准确。听唱由易到难,先听唱单音,do do do,mi mi  mi,sol sol sol;再到三个音任意组合,两两出现,如,do mi,mi sol,do sol等;最后三个音同时出现,如,do mi mi,do sol sol,do mi sol等。在记住do mi sol音高的同时,完成了大三度、纯五度和小三度的音程关系记忆。第三,柯尔文手势辅助,柯尔文手势让看不见的“音符兄弟”们变得直观可视。如mi和fa是半音关系,fa大拇指向下伸展的手势,能够帮助学生唱准fa。柯尔文手势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适用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校对音准。第四,运用生活中的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创设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关系,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教学内容。如生活中地铁到站的音乐:“do mi sol do”——到站了。

(二)感受气息,身临其境

第一,感受气息,气息和音阶一样,摸不着看不见,音阶通过柯尔文手势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气息也需要通过一些手段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比如,学生坐在音乐凳上,双手放松地贴在大腿部分,自然呼吸,感受肚子的一张一合,张开就是气息的进入,合即为气息的吐出。第二,闻花吸气,请小朋友寻找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时令花”,轻轻地闻花香,并说一说花香。老师不要事先告诉学生,我们要做闻花的动作了,一旦有这样的指令发出,学生就会失去生活中闻花最自然的状态,只需说:“让我们闻一闻花香,说一说味道。”再让学生互相换花闻一闻,从而进行歌唱呼吸的练习——体会比自然呼吸慢一些,缓吸缓吐的呼吸状态。第三,闻花吸入气息后,让小朋友搬一搬重东西,体会用力搬时腹部的用力感,在小腹用力的状态下,模仿“蚕宝宝吐s”,均匀地输送气息,吐“s”时,想象面前有一个火苗,不能吹灭火苗。

(三)三种唱法,实物教学

第一,实物“啃”苹果。音乐课上“吃苹果”,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张大嘴“啃”的动作,也就是歌唱时主动张开上口盖,打开口腔的动作。老师的口令要遵循简单、明确的原则。要求如下:严格执行口令,不听口令的小朋友,就要停下来,让其观察其他小朋友是如何执行口令的,学会了再吃苹果。老师务必要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练习。第二,口含水哼唱“en”。口腔含水的动作,同样用实物感受,注意水量要合适,以两腮不鼓起为准,含水时要求学生下巴放松,哼唱旋律。多次尝试,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后,再把水咽下去,模拟口含水的状态哼唱旋律。第三,微笑歌唱。养成微笑歌唱的习惯,微笑时,笑肌是自然抬起的,软腭是微微拎起的,在微笑的状态下,小腹寻找搬重物的力点,慢慢吐气发声,这样的音色是圆润的、气息是有支撑的。第四,横字竖唱。咬字时,注意横字竖张,避免嘴角向两边拉扯,如韵母是“ai”“an”的字,在声音自然的基础上,上下张口,不撑,不向后倒,位置靠前歌唱。

(四)鼻腔共鸣,身临其境

第一,鼻腔空鸣,歌唱时,引导学生眉毛微挑,贴着鼻梁来发声,可尝试先用“皱鼻”动作感觉。第二,用“ang”的感觉歌唱“a”,歌唱“a”母音的字,需要充分地打开口腔,让学生用“啃苹果”的感觉唱“ang”,声音则能自然地唱到“上口盖”上,共鸣在一个个“可理解、可操作”的动作中慢慢形成。

(五)轻声慢唱,同音渐唱

轻声歌唱时学生的歌唱机能是完全放松的,慢速歌唱,则能让学生先用平稳的气息熟悉发声时口腔的状态。在完全熟悉过后,再轻声地慢慢加速,看清换气口,提前换气,以饱满的气息完成节奏密集的作品。把每一个同音拉长唱,在慢速中体会音高的位置,比如二分时值——四分时值——八分时值——十六分时值,以这样的时值变化逐渐唱准同音。

(六)手势辅助,手口协调

当学生歌唱长音时,老师做出手向前平行延展的动作,学生会从视觉上直接地感受到音的平稳向前,这样的长音音准训练往往会轻松达标。具体方法为:“u”母音是最容易帮助学生找到轻松、共鸣、圆润发声的母音,用“u”练习长音,辅以老师手势,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提升音准方法的教学保障

音准的建立需要持久的訓练,在音乐常规课中,老师要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因材施教地训练音准,对音乐素养能力不同的班级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最终实现提升低年级学生多声部歌唱音准达标的目标。

(一)通过课堂观察确定班级音准的“现有水平”

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班级的现有整体音准水平,锁定五音不全的学生。现有整体音准水平,指的是在老师不加调整的前提下,学生歌唱的整体音效。

(二)确定不同班级学生即将能到达的“未来水平”

这里的“未来水平”要比学生现有水平高得多,不是一两节课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学习,比如养成聆听、轻声歌唱的习惯,建立准确的音高记忆、科学的发声方法、简单的二声部合作等。

(三)确定“最近发展区”,制定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现有水平和较高未来水平之间的区域,根据班级情况制定评价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如音乐素养较高,评价标准可围绕横向音程效果、呼吸、气息制定,内容可选择好听舒缓的短小作品练习气息,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太阳》,音准不太稳定的班级则围绕模唱单个音高制定标准,选择演唱旋律重复较多、节奏相对有规律的作品,如一年级上册的《你听,什么敲响了》;五音不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则要选择以出现音不多的音乐素材进行强化训练,如《快乐的音乐娃》。当然,并不是说素养较高的班级,就跳开教材作品不唱了,同样的作品也可以进行不同深度的挖掘。比如歌曲《快乐的音乐娃》,对于能力较弱班级,能较准确地唱准旋律就已实现教学目标。而对于音乐素养较高的班级,则要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尝试跟老师合作二声部,如学生唱,老师轻声有节奏地说歌词。

(四)班级进行分层教学

制定完各班级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后,要依据教学素材体现分层教学,比如,五音不全的同学,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达标标准是什么?如果设定他们最终能较为准确地唱准歌曲,在一开始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如果只是唱准确其中的长音,或者唱准简单的含有稳定音级的旋律乐句,则是可以的,其他音级跳动较大的部分,则要求他们轻声地,以听为主唱为辅,完成作品。

五、结束语

歌曲演唱效果是否好听,音准占了70%至80%的比例,多声部歌唱也是建立在单旋律演唱准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持续不断地在各类音乐活动中进行音准的训练,才能聚沙成塔,最终提升学生的多声部歌唱能力,实现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毕业时学生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自信、有感情地与同伴进行简单合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大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多学科融合教育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L/2015/1872;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二期个人课题“基于合作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Os2942)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导入环节的探索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