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策略、历史成就及多重意义

2024-04-15江家隆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腐败

何 旗,江家隆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年前,我们党在执政形势步入新阶段之际,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现象愈腐愈烈,给党的长期执政带来了严峻挑战。“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毅然决然态度和雷霆万钧手段掀起了一场火力迅猛的反腐败攻坚战,形成了重拳治腐“拔烂树”的持续高压反腐败新态势,使得消极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被急遽压缩,多年来久遏不止的腐败蔓延势头有了根本性好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为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上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里程碑。因此,系统梳理和总结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举措和历史成就,多维度广视域地深刻揭示这场“伟大斗争”的重大意义,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奋勇前进、再创伟业,从而走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这一新的赶考之路大有裨益。

一、卓有成效: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策略

形势决定任务,认识决定行动。认清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掌握规律、赢得胜利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而在我们所面对的诸多内外挑战中,最根本的还是来自党内,其中腐败就是来自党内的最大挑战,就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清醒、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反腐败形势,明确反腐败政策策略,把握反腐败正确方向,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巩固发展。

(一)科学研判:对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形势的分析研判基础上的。以辩证的历史眼光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反腐败斗争,并初步建立起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且持续提升了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认可。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贪污腐败问题触目惊心,人民群众反映特别强烈。对此,十七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易发多发,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腐败行为更加复杂化、隐蔽化,监督机制和预防腐败手段还不健全,揭露和查处难度加大;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为配偶、子女、其他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非法利益问题突出……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三个“依然”来研判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即“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3]。严峻加上“复杂”二字是对形势的精准表述,其中严峻是程度上的判断,表明腐败易发多发、久遏不止的严峻态势;复杂是结构上的判断,表明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风险挑战和腐败问题相互关联。同时也表明党的十八大前党和政府在反腐败斗争方面虽然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反腐败斗争形势却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对社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十分突出,长此以往,将严重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二)系统施治:打出一套惩治腐败组合拳 正是由于清醒而透彻地认识到腐败问题愈演愈烈的严重后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决心、刮骨疗毒勇气和雷霆万钧手段,领导全党全国开展了一场在用时上、范围上、力度上都达到空前程度的反腐败斗争,并打出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惩治腐败的组合拳。

一是在目标任务上,针对腐败发生的一般规律,党中央明确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通过构建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实现由不敢腐的被动和不能腐的无奈走向不想腐的自觉,从而推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中国”。

二是在行动路线上,党中央作出加大力度惩治腐败的重大决策,并确立“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反腐败新策略,提出“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4],通过“减存量”与“遏增量”的协调治理,实现标本兼治。

三是在原则立场上,党中央不断拓宽反腐败的“层”与“面”,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实现查处腐败横向上深入各系统、各领域、各地域,纵向上打破所谓反腐败“上线”,织密国际追逃“天网”,对各种“老虎”“苍蝇”“狐狸”露头就打、伸手就捉,防止形成破窗效应。

四是在基本方针上,基于对腐败中量变引起质变演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党中央确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处理方针,强调对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党员干部区别情况、对症下药,探索实践“四种形态”,通过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防止“好干部”沦落为“阶下囚”。

五是在制度保障上,坚持纪律与法律并重,重视发挥纪律和法律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行为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修订实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多部行之有效的党内法规,并颁布实施国家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监察官法,修改刑事诉讼法,形成内容完备、结构科学、价值同一、系统集成的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促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

六是在能力塑造上,一体深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国家监察体制和纪检监察机关“三项改革”,加快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转变,增强一线监督执纪力量,如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室由8个增至12个,加强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干部的执纪监督,通过设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等内设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执纪问责,严防“灯下黑”,用铁的纪律打造反腐败铁军。

七是将追逃追赃纳入反腐败斗争总体部署,建立中央和地方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天网”“猎狐”行动,坚持有逃必追、一追到底,堵住腐败分子的外逃后路。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正是这一系列反腐败新战略策略的顶层制定和有效实施,大大提高了新时代反腐败的效率和效能,使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巩固发展。

二、举世瞩目: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这一“杰出政策”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重大战略举措中最广为人知并广泛认可的一个方面。据此,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等多维视角来考察和剖析这一“现象级”的政治实践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从而揭示出新时代中国反腐败的历史性跨越以及举世瞩目的中国答案。

(一)推动转型发展:经济维度下的反腐败成效 腐败是国家经济的一个负反馈机制,严重的腐败现象必然伤及经济发展根基,反腐败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反腐败清理“腐败经济”,进而改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市场经济长期健康持续增长。一方面,因腐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往往都是一些不法企业通过官商勾结的方式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垄断市场利益而带来的临时增长,这种依赖于公共权力“封闭交易”的“权力型经济”支撑的“泡沫式繁荣”无疑是与高质量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终究只是表面的、暂时的、有害的发展假象。另一方面,经济研究的诸多成果表明,一个廉洁、公平的营商环境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因为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提高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而且能为企业等社会经济主体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保障,反之一切都只是空谈。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打击腐败经济现象,不断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坚决查处资源、土地、规划、建设、工程等领域的腐败;加大国企反腐力度,坚决查处国企领域存在的靠企吃企、设租寻租、关联交易、内外勾结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集中治理粮食购销、开发区建设、供销等领域的腐败问题,督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有关规定。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促进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清理过去长期占据社会经济各类生态位的腐败经济问题。通过十年来的高压反腐,不仅一扫过去腐败经济发展之风,那些原本通过官商勾结等不正当方式获得利益的经济体失去了“保护伞”、丧失了垄断地位而趋于瓦解,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更为公平、高效、健康的市场环境,为经济转型发展腾出了生态空间,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6%以上,2020年GDP更是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经济在人均和总量两方面接连实现历史性跨越。另据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营商环境在190名经济体中的得分和排名连年跃升。无独有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同样显示,我国的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1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十年稳步上升,累计提升了24位,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5]。显然,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这些进步和成就,离不开新时代十年持续深入的反腐败斗争,它为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和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赢得党心民心:政治维度下的反腐败成效 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基础稳固与否的根本标准。从党心民心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最为痛恨,腐败问题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杀伤力最大,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只有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因此,反腐败的政治寓意不仅限于惩治腐败分子,而是对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的整体塑造和检验。执政党如果不能有效治理腐败,势必会失去党心民心,直至丧失执政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警示的:“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6]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事实上,对于“打大虎、打大老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言:“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7]2014年9月,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8]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微腐败”,党中央把惩治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作为发力重点,严肃查处扶贫领域、民生领域贪污侵占、截留私分、优亲厚友、挥霍浪费、吃拿卡要、强占掠夺等腐败行为。其中,党的十九大至二十大五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3.2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8.9万人[1]146。可以说,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所取得的沉甸甸的“成绩单”,振奋党心、顺应民心,因而“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9]数据无疑是最好的说明。据国家统计局连续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民意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从2012年的75%攀升至2021年的97.4%;从反腐败信心指数来看,2020年95.8%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比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的调查增长了16.5%[10]。

(三)营造良好生态:社会维度下的反腐败成效 腐败是一种社会病态,是破坏社会生态的“毒瘤”。“党风与民风社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是前提,决定民风社风。”[11]俗话说,风行于上,俗化于下,“上面偏出一寸,下面就会出去一仗”。腐败的风气一旦在党内形成,就会形成连锁式的示范效应,从而无孔不入地侵蚀社会的健康肌体。因此,如果对党内腐败现象听之任之,将造成歪风邪气和行为失范,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生态。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说,正风反腐是净化社会生态的关键一环。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实施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着力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紧盯享乐奢靡,从公款吃喝、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卡、烟花爆竹以及公款旅游、借婚丧嫁娶敛财、出入私人会所、违规打高尔夫球等奢靡之风抓起,严肃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会风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节日中的腐败”,深入治理潜入培训疗养机构吃喝玩乐、高档小区“一桌餐”、调研考察搭车旅游等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并制定出台《违规发放津补贴行为处分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严禁用公款搞拜年活动,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有关待遇规定等。其中,仅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就查处违规公款吃喝、公款国内外旅游、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6431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8836人,处理196947人[12]。这一系列正风反腐的新举措,不仅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整治了党内歪风邪气、营造了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而且通过党风引领民风社风,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带动形成了廉洁的社会氛围。正所谓细微之处可以窥见全貌。对此,曾多次到访中国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金融市场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瓦基姆·库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作为一名外国人,每次都能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正风反腐方面,八项规定目前正在被各级党政机关严格地执行,过去党员干部公款消费、购买奢侈品等行为都受到了严格限制,以往的豪华宴席也变成了更为朴素的接待方式[13]。无独有偶,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弗朗西斯·亚当森在目睹了中国正风反腐后的变化时表示,过去会议上摆阔风气一去不复返,迎来了简朴之风,“现在参加的大多数会议,要么是非常朴素的插花,要么是一盒纸巾,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桌子上什么都没有。”[14]由此可见,通过新时代十年的正风反腐,一些以往认为无法遏制的歪风邪气得到了遏制,一些常见的顽瘴痼疾得到了根治,新风正气得以回归。

(四)打造中国形象:国际维度下的反腐败成效 从世界反腐败经验来看,追逃追赃是遏制腐败蔓延的重要一环,强力追逃追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塑造本国在国际社会中道义形象的政治正义实践。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美西方国家一方面把那些逃亡海外的腐败分子当作手中的牌,不断地在一些国际场合以所谓腐败问题拿捏我们,另一方面又为外逃腐败分子提供庇护所,对其带去的黑金来者不拒。腐败分子带着不义之财逃到海外逍遥,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党和政府主动开辟国际追逃追赃和反腐败合作“第二战场”,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新型大国全力治理腐败的政治信用、政治定力和政治贡献。一方面,加大力度追逃追赃。党中央把反腐败追逃追踪提升到国家政治和外交层面,从中央到省级设立国际追逃追赃机制,并连续组织实施海外“猎狐”“天网”等重大专项行动。从2014年至2021年5月底,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9165人,追回赃款217.4亿元;新增外逃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从2014年的101人降至2019年的4人[15]。另一方面,深化国际反腐败执法司法合作。从2014年APEC北京会议发表《北京反腐败宣言》,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追逃追赃高级原则》《二十国集团2017—2018年反腐败行动计划》,再到2017年《中国—东盟全面加强反腐败有效合作联合声明》倡导建设廉洁“一带一路”等系列主张,中国成功与28个国家新缔结引渡条约、司法协助条约、资产返还与分享协定等43项,与10个国家反腐败执法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11项,有效畅通国际反腐败执法司法通道、增强国际反腐败协作效应。这些开放、务实、高效的反腐败举措,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和称赞。正如政治学者、新西兰工党前主席奈杰尔·霍沃斯研究得出的结论所说:通过强力反腐,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美誉度,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与赞誉[16]。

三、影响深远: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的多重实践意义

回望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反腐败斗争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这场波澜壮阔、举世瞩目的“伟大斗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并呈现出多重视域下的重大意义。据此,我们可以从助力深化改革、重构政商关系、避免“软政权”、斩断“掠夺之手”、清除官场“逆淘汰”等多个维度进行探察和分析。

(一)集中权力和责任,为全面深化改革完成“清道”工作 以系统观念来审视,反腐败不仅仅是惩治贪官的问题,还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源和突破口。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始终将反腐败与改革协同推进,以反腐败的方式保障改革健康顺利推进,而新时代的反腐败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样是协同配合的。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正式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的标志。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项深刻调整现存体制机制的复杂工程。然而,改革越往深行,越会触动到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遇到的阻力也必然越来越大。“我国目前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把这些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群体打散、打掉,则难以推进改革。”[17]因此,越是到改革关键时间节点,改革越要向前推进,越要通过反腐败清除“拦路虎”。为此,党的十八大后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履行职能,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査处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改革工作纪律的行为,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清除借改革之机浑水摸鱼、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行为,斩断利益链条、破除利益藩篱,为改革顺利推进铺平道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既整治乱作为,又解决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投身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孙政才的查处便是典型例证。在主政重庆期间,孙政才消极应付中央决策部署,主导制定所谓“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把本是主体功能划分的规划概念蓄意拔高到重庆最重要的战略,空谈“两点”定位,不落实“两地”目标,为保“不出事”,拖延医改、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18]。这些违纪违法行为,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中央的要求,背离了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对重庆改革发展稳定造成了重大损害。坚决肃清,是为了稳定前行。正是从此意义上说,坚决查处如孙政才这类腐败分子,便是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拦路虎”打掉。事实上,正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发展并取得压倒性胜利,得以树立党的政治权威,进一步集中党的政治权力及责任,使得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推出的2485个改革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大地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走过了一段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从而开创了以反腐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进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二)重构政商关系,防范了“国家被俘获” 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认为,人类社会(包括权力)是由关系网络黏合起来的[19]。台湾学者黄光国依据西方社会交易理论,把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其中,工具性关系是个人为了获得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利益而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人们遵循的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需求法则[20]。由于官员手中握有公共权力,意味着能对公共资源作权威性分配,因而他们成为了社会资源的支配者。由此,官员极易成为“围猎者”和“被围猎”的对象:一方面,有意编织和利用关系网“兜售”资源,成为追寻资本的“围猎者”,如甘为不法企业“马前卒”,充当不法商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伞”,以换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被不法商人竞相“围猎”,成为被资本俘获的“猎物”,如在税务、金融、管制、财政支持等方面为他们谋取利益。由此,需求、权力、利益等诸多因素交织交叠在“政商关系网”之中,使得“关系网”出现了异化,而“结网”之人的目的无二,就是为了从“网上”获得好处。这种由权力与资本勾连而成的异化型政商关系,往往造成官员“以权换利”“以权逐利”,商人则“以钱换权”“以钱围权”。这不仅造成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畸形扭曲,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而且使得官员收受资本利益集团的好处而被操控,导致国家政策被资本利益集团导向所“俘获”。因此,“打虎”的重要指向就是冲着利益集团去,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从而防范公共权力被资本俘获。在这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建、河北省委政法委原书记张越案件堪为典型。据报道,张越与马建、北京政泉控股实际控制人郭文贵关系密切,三人结成攫财同盟,并甘心为郭文贵牟取商业暴利鞍前马后,亦步亦趋如同随从。郭文贵则凭借张越、马建之手,动用政法力量摆平商业利益争夺,清扫宿敌,拓展财富版图。可以看到,在这张政商关系网中,权力被资本化,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成为了资本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代理人。而随着马建、张越等一大批腐败官员的落马,权力与资本相勾连的利益链条被斩断,清白、纯洁的政商关系得以重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也有利于净化经济生态,有利于理顺市场秩序、还市场以本来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21]

(三)避免出现“软政权”,实现了强国强军目标 发展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权时,曾提出了“软政权”这一概念,其意指在政权范围内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各级公职人员普遍不遵从交给他们的规章与指令,并且常常和那些他们本应管束其行为的利益集团串通一气[22]。在这里,“软政权”揭示的是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行政贯彻能力弱化、行政实施效率低下以及法律规则被任意破坏而引发的“规范疲软症”,是国家衰落败退的重大征兆。事实上,腐败现象带来的一个显著负面效应就是国家政权软弱化,导致国家政权丧失权威性与公正性,失去治理国家的合法性。由于腐败的大面积存在,使得政府官员在施行公共政策时不再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最终价值取向,因而其所做出的政治承诺在社会中不再具有可信度,原本围绕国家政权而存在的一切法律制度也不再具有威慑力和约束力。而与“软政权”相对应的是“硬政权”,由“软政权”向“硬政权”的转变,是一个政权制度化、法治化、公正化、廉洁化的硬化过程。这意味着一个政权要塑造其权威性与合法性,为避免出现软化,就必须将实现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和努力方向。从当代中国的情况看,党的十八大以前,一些党员干部贪腐问题触目惊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国家政权体系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甚至敷衍塞责、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突出。而在军队中,郭伯雄、徐才厚恣权妄为、结党营私,虚化弱化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造成极大危害,给军队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重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问题,坚决铲除这些严重损害党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的野心家、阴谋家,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政治隐患,从而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中央政令军令畅通,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强国强军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四)斩断“掠夺之手”,提升了社会公正性 “掠夺之手”是美国经济学家安德烈·施莱弗和罗伯特·维什尼在其著作《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中提出的一个政治模型。基于对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转轨实践的考察,在他们看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来不是政治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真正目的在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即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分配资源给自己的政治支持者,打击政敌,以损害公众利益来中饱私囊[23]。尽管这一政治模型对于“政治家的目标”的理论前提并不很全面客观,但却指出了部分政府官员出于自身私利的角度对国家集体财产的掠夺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国家资产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腐败分子通过权力之便对企业敲诈勒索、向群众索贿受贿、盗用侵占公款等,这些“掠夺式腐败”肆意侵吞国家和社会财富,不仅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分配机制,少数人以非法手段侵占了大多数人的财富,致使人民群众产生“被掠夺感”,从而引发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例如,人民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中国华融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赖小民不仅大肆索取和侵占公共资金达17个多亿,而且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其中仅2019年中国华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65亿元。面对这些大肆侵吞国家、集体财产,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向这些“掠夺式腐败”进攻的号角,全力向“掠夺之手”挥刀痛击。一方面,通过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斩断“掠夺之手”。另一方面,严肃惩治腐败分子,对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不知止、胆大妄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加强反腐败追逃追赃,堵住贪官外逃之路,从而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斩断这些“掠夺之手”。新时代十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中管干部701人,追回赃款447.5亿元。这些通过反腐败收缴追回的资产则可通过合理合规的程序重新流入社会经济领域,刺激经济再发展,使社会共享反腐败成果,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效捍卫了社会公平正义。

(五)清除官场“逆淘汰”,净化了政治生态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选人用人坏了,政治生态就会跟着变坏。腐败造成的一个恶劣结果,就在于助长官场“逆淘汰”现象,即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那些政治坚定、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干部遭到冷落,而那些平庸昏聩甚至贪腐的干部反而平步青云、受到重用。一个时期以来,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在一些地方或单位特别严重。据2014年一项专题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官场“逆淘汰”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干部对此深恶痛绝[24]。事实上,在一个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中,劣币不会大规模驱逐良币。然而,倘若很多官员不仅没有因为腐败受到惩处,反而边腐边升,那么依靠贪腐获得金钱,再以金钱开路去跑官、买官、要官的风气就会越来越盛行。“一旦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遭到破坏,就会引发官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果,导致整个从政环境污秽横流。”[25]例如,苏荣在主政江西期间,仅向其送礼行贿的副厅级以上干部就多达40多人,其大肆卖官鬻爵一事,导致当地许多党员干部将本职工作抛诸脑后,而热衷于了解打听苏荣的喜好乐趣,以便投其所好,达到升迁目的。中央巡视组进驻江西后,不少群众反映,苏荣提拔上来的干部大都口碑不佳,政绩平平,实在难以服众,而那些能干会干、勤政务实的干部却长期遭受冷遇,正是在这些错误的选人用人导向下,致使江西省掀起拉选票、走关系甚至跑官买官的歪风[26]。而同样是在辽宁省委原书记王珉的恶劣示范和纵容下,辽宁一度拉帮结派流行,跑官卖官一时蔚然成风。针对这些与党中央关于干部选任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的“逆淘汰”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整治选人用人腐败问题,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出台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处理规定,尤其加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防止杜绝“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的查处力度,在净化选人用人之风方面卓有成效。对此,仅从山西选人用人情况便可窥见一斑。2014年,山西包括4名省委常委在内的7名副省级干部接连落马,涵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反腐风暴期更是出现了300多个省管干部的岗位空缺。此后,新任省委领导班子着手清理整饬干部队伍,对用人腐败和用人不正之风进行重拳整治。在持续正风反腐的努力下,曾经盛行一时的说情、打招呼、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的现象大为改观,初步实现了选人用人的风清气正,曾经一度恶化的地方政治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山西的实践证明,反腐败净化政治生态,驱逐劣币找到良币,有利于提高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反腐败斗争犹如当年史诗般的红军长征,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向腐败这个世纪难题发起了持续不断的进攻,剿灭了一大批“老虎”“苍蝇”“狐狸”,成为了通向“廉洁拐点”的一个瞩目里程碑。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反腐败只有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虽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实现了由治标到治本再到标本兼治的历史性跨越,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遏制增量、有效清除存量、有力防止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1]57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压倒性胜利,既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对“腐蚀”“围猎”的警觉,不懈怠、不松动,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乃至“无限战”的准备,不捣黄龙不言收兵,又要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反腐败斗争形势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腐败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深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而真正迎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

猜你喜欢

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此种腐败何时休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亚腐败”
泡在“消毒液”里也腐败
不能因担心腐败而拒绝高考改革
不正之风与腐败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