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种植中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4-04-14张海霞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业种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张海霞

摘 要:作为常见农作物之一,小麦产量的提升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全面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需采取先进种植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对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加以简要分析,探索冬小麦种植的最优途径。

关键词:农业种植;冬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最重要的农业作物之一,其种植状况一定程度上关乎粮食产量和饮食安全问题。我国冬小麦种植规模伴随种植技术的优化而不断扩大,但仍需进一步提升产量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人们饮食观念的不断进步要求冬小麦质量不断提升。因此,种植户应不断优化调整种植技术,促使冬小麦产量和质量跃上新台阶。

1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

1.1合理选择麦种

合理选种是优化冬小麦种植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进行科学选种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例如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减轻田间管理负担,全面提升小麦种植水平,使小麦具备抗倒伏和旱涝特性等。合理选种包含以下几项要点:

第一,选种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保证种子的来源与质量。选择品种优良的冬小麦种子,其抗病虫害能力强于普通品种的冬小麦,可更好适应生长环境,保证优质产量。种植户在选购冬小麦种子时,要认真筛选,不能过分相信商家的广告,避免不良商家推荐价格较高但产量较低的种子[1]。在选种过程中,对于自带抗病性的种子,可适当选用,但不应全盘接受。抗病性种子虽具有抵抗病害的能力,但不代表其对所有病虫害都具有免疫功能。

第二,小麦的选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期田间管理和种植计划。因此,种植户在选种时需要考虑的一大重要因素便是种植地区的环境。种植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度湿度、降雨降雪情况、土壤水文情况等诸多环境因素都应考虑在内。这要求种植户对种植地区的环境有着充分了解和认识,并以之为根据,选择可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种子,确保其能在这一环境条件下得到充分生长。

1.2正确处理种子

在种植前,种植户需对种子进行处理工作。这一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冬小麦的出苗率,提升秧苗整体质量,同时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处理种子的过程中,应以精捡、晒种和拌种三种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精捡麦种是处理种子的第一步,种植户应对选好的麦种按其大小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这可使后续种植规划更为高效,对提高麦种出苗率有所帮助。

第二,晒种是处理种子的第二步,其作用是通过阳光直射消灭麦种表面残留的病菌,控制种子水分含量,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防止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患病状况。晒种应以均匀铺摊、充分受光为基准,一般进行三天左右的晾晒即可实现杀菌控水的目的。

第三,在晒种后,依据实际种植要求还可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拌种的目的是保护生长早期的种子免受地下病虫害的侵扰。拌种时应充分搅拌,待堆闷阴干后再进行播种。此外,播种前,种植户可进行包衣工作。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和呋虫胺混合而成的小麦杀虫剂以及咯菌腈、苯甲环唑和精甲霜灵混合而成的杀菌剂,将二者与成膜剂混合即可制成小麦包衣剂。包衣的目的同拌种类似,既防治冬小麦早期病虫害,又起到促进壮苗、进苗和齐苗增产的作用。

1.3精耕深耕地块

处理好准备播种的种子,接下来即对准备播种的土地进行优化处理,也就是精耕深耕地块。

第一,选择合适的地块是种植任何作物前的必要工作,种植冬小麦也不例外。良好的地块选择标准应包括阳光充足、地势开阔平坦无明显崎岖、土壤肥力充沛、引水灌溉较为便利等,为小麦最终实现高产提供客观保障。科学选择地块既能使后期管理工作更为便捷,也能进一步减轻种植户的劳作负担[2]。播种前,种植户还应对土壤进行全面调查,综合了解土壤情况,为接下来的翻耕整地做好准备。

第二,完成土地选择和调查后,应对土壤进行精耕、深耕,这也是播种冬小麦种子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深耕、精耕的目的是增强土壤透气性,松软下层土壤以利于小麦下扎根系,促使土壤浮于表层的养分进入底层,消灭土层中残留的病菌和虫卵。在深耕过程中,种植户可根据土壤硬度不同采取相应的整地力度,应通过将较为坚固的块状土壤彻底打碎的方式,促使上層田土进一步疏松,以便小麦尽快出苗。对于下层土壤,应采取使之固实的方式,保证土地上松下实,牢固麦苗根系生长发育。深耕多采用机械方法,其优点在于促使土地防渗毒水、保留肥力。机械深耕的过程中也可适当辅助使用药剂,起到进一步杀灭害虫的目的。但应注意,药剂的用量应适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1.4改良播种方式

播种在一定程度上是小麦日后生长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为避免出现死苗、病苗和弱苗现象,种植户应采取科学措施对播种工作进行改良。在播种过程中,应充分了解精耕过后的土壤状态,注意播种时间,调整播种密度,采取正确播种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播种,为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打好基础。

第一,种植者在播种前要先查看种植区域的土壤情况,再根据土壤条件和小麦作物种类选用合适的播种机械进行精确播种[3]。此外,种植户需充分了解土壤经过深耕和精耕后的温度、湿度和含水量等重要信息,这可为下一步种植时间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第二,在播种环节,种植户应依据现实客观情况,尽快确定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可依照当前周围环境条件及往年播种时节,结合本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做出判断和调整,应尽量确保冬小麦能在冬天到来之前完成生长,最大限度地避免冬季较为寒冷的气候影响作物的最终收成。

第三,在播种过程中,种植户应密切留意冬小麦种子的播种密度和种植深度。一般来说,小麦种子种植得过深或过浅都会对其日后的出苗和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而将小麦种子种植得过疏或过密也会妨碍其最终收获。若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的通风和光照效果会因其他作物的遮挡而减弱,地下也会因过多根系争夺有限的肥料而造成作物根系虚弱,抗倒伏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若种植密度过小,植株数量过于稀疏,同样会发生减产现象。

第四,冬小麦的播种方式可分为人工播种和机械播种两大类。若采用人工播种方式,则应仔细注意播种密度,避免密度失衡而导致后期管理不便。若种植田地为大块田地,应采取机械化而非人工播种的方式来提高效率。机械化播种相较于人工播种最大的优点在于其能准确控制播种密度,有效保证麦种均匀间隔,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和播种质量。播种工作可选择采用扩大播幅、增加行距、促进均匀播种的宽幅精播技术,其可使小麦增产至少10%。宽幅精播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統密集条播的拥挤状况,对种子均匀分布、整齐出苗大有裨益,也有利于提高田间肥料利用率,节省肥料使用量。

1.5优化肥水施灌

肥水施灌是保证冬小麦从幼苗得以顺利生长直至收获的中间保障。作物生长既需要及时浇水,也需要适时施肥。规律、有效、合理地浇水施肥能够进一步助力作物生长。

第一,在优化冬小麦施肥方面,应着重以作物生长所需微量元素为基准,例如氮、磷、钾等作物最需要的元素,以及钙、镁等其他重要元素。在选用肥料时,应将有机肥作为首选,以钾肥和磷肥作为辅助肥料,施肥时应合理设置基肥、穗肥和叶肥的比例配比[4]。除有机肥外,化肥的使用在冬小麦种植中也十分普遍,二者应当结合使用,把控施肥量度和肥料种类,辅助小麦健康生长。合理施肥可增强小麦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防止作物出现早衰等情况。结合小麦生长过程的不同时期,化肥的使用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在小麦生长初期,补充氮肥成为种植户的首选。适量氮肥可使作物及其叶片保持较快生长速度,尤其是在温度下降时期,氮肥施加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作物抗寒能力。在小麦生长中期,钾肥成为化肥中的首选。适量施加钾肥对作物充分吸收土层中的营养物质有益。在小麦生长后期,种植户应把补充磷肥作为首选施肥工作。磷肥的作用是促进小麦开花并结穗,并使小麦种子逐渐饱满充盈。

第二,即使在气候转冷的秋冬时节,作物的水源供应也不应间断,但灌溉应以天气变化为基本依据。种植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水补水,如遇少雨时期,可选择以人工方式为作物进行补水,或通过修筑引水渠等方式进行灌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借助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提高灌溉效率。

1.6加强田间管理

小麦的田间管理集中于小麦从播种到收获之间的全部种植工作,科学的田间管理既能助力小麦茁壮成长,又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田间管理一般以小麦生长的各个不同时期为划分标准,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第一,冬小麦出苗期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补苗和移栽工作。由于播种后的一些种子会出现不出苗的现象,因此种植户需及时对缺苗田地进行补苗。若缺苗过多而未及时补苗,小麦就会减产。同时,若发现一些田地的麦苗生长过于密集,应及时移栽多余的麦苗至缺苗田地,避免麦苗过于集中而导致争夺养分的现象发生。补苗和移栽应同时伴随除草工作进行,防止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而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影响麦苗发育。冬小麦出苗后,可选取百草敌对田间进行除草。麦田除草应采取“立足封闭、封杀结合”的方法,重点推广土壤封闭处理技术,提高前期杂草防除效果[5]。

第二,冬小麦顺利出芽进入3~5叶期后,可采用苯磺隆干燥剂兑水播撒田间的方式进行除草作业。除草所选用的药剂应尽量选择绿色无污染、毒性较低的种类,尽可能减少对作物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第三,冬小麦进入抽穗期后,应及时对田地进行补水灌溉,保证小麦充分获得继续生长和抽穗所需的水分。

2冬小麦病虫害防治

2.1物理化学防治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冬小麦种植多采取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以物理防治为基轴,结合化学防治,双项并举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冬小麦的物理防治因其成本较高、实施较困难,故而多适用于小块田地的害虫防治工作。针对大块田地,物理化学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更具有操作性,成本相应也更低。采取物理防治手段时,应充分分析考虑各种物理因素,利用阳光杀菌、翻土除卵、银灰膜和纱网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风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户可请专门技术人员开展化学防治工作。施放杀虫剂等化学试剂是化学防治最常见的手段,可通过与物理防治措施相结合来取得最佳效果,但应注意化学试剂对冬小麦作物可能产生的危害,在达到有效防治害虫的标准后,即可降低使用频率。过量喷洒杀虫剂不仅会加剧土壤和水源污染,还会使种植成本进一步增加,减少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为土壤施用富含有益化学物质的土壤改良剂预防虫害也是化学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2.2生物防治

相较于可能会给田地带来污染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法在种植过程中更加常见,也更加环保。生物防治策略主要运用食物链关系,通过施放害虫天敌进入田间,有效抑制害虫大范围蔓延。生物防治法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和副作用,且相较于化学防治法有着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效果。例如,针对冬小麦常见的蚜虫威胁,可将寄生蜂、七星瓢虫、蜘蛛和食蚜蝇等昆虫进入田间,通过寄生或捕食的关系来有效减少蚜虫的数量。

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时,要求种植人员充分了解虫害的确切发生时间,掌握害虫的基本习性,并对症下药引入天敌进行防治。生物防治除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外,还具有完善冬小麦生长环境、保持良好土壤生态平衡、强化作物品质等显著优点。此外,生物制剂的研发和推广也为生物防治手段开辟出了新的路径。

2.3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各种病虫害防治手段中方法最简单、成本最低廉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防治措施。农业防治的要点在于,种植户需选择好最佳的防治时间进行播种,既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提升土壤肥效利用率,同时也能够提升冬小麦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相较于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无疑更符合冬小麦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因而实效性十分明显。

农业防治同样具有十分明显的缺点。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病虫害,而不是在病害出现后及时将其消灭,因此不能作为应对病虫害发生的手段。当病虫害发生时,还是应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等手段予以清除。

2.4遗传防治

遗传防治并不是应对病虫害发生后的防治策略,但通过遗传防治手段,可在根本上减轻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状况。遗传防治主要通过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方式进行,以杂交、基因工程等方式引入抗病虫害基因等方法,以选育出能够有效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为主要目标。选育成功且能够投入种植的最优种冬小麦,具有较普通冬小麦更为强大的抗病虫害侵扰能力,能够大幅降低冬小麦因病虫害而导致的减产概率。

因此,遗传防治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相较于其他种治标不治本的防治手段,遗传防治可在较长时间内从根本上控制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且同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一样,不会带来任何环境污染。但是,遗传防治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通过科学优化手段做好冬小麦的种植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对于积极促进冬小麦增产增收、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为农业种植领域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经验,进一步促进其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飞.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13):60-62.

[2]周小虎.浅谈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12):49-51.

[3]林庆.浅析冬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08):83-84.

[4]齐静娴.现代农业发展中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3(10):95-96.

[5]张艳玲.冬小麦高产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08):24-25.

猜你喜欢

农业种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试论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农业种植方式对土壤中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浅谈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