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与思考
2024-04-14白露赵丽丽
白露?赵丽丽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信息素养、计算机技术教学能力,还应积极学习最新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多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逐步开阔视野,从更高的层次着眼于更为广阔的领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提升其核心素养、综合素质。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助力。
关键词:大学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计算机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重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与教学实践情况。高校采取适应学生成长需求与专业发展需求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指导,促使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以及技术素养,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素质人才。为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教学路径,结合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社会发展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效。
二、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传统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为计算机终端的运用,或是程序的开发。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对各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突破、创新,技术先进性逐步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结合当前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1]。但是当前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未对技术的更新、内容的变革等进行深入了解,仍只针对基础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基于现今教育形式改革课程、优化课程的情况较少,造成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的局面,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其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大不相同,使得其对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掌握程度均不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多了解计算机基础内容,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少数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不够科学,未能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共性心理、共性特点针对性采取普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2]。
(三)教学方式较为僵化
有些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虽然融入了实践内容,但是二者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脱节的现象,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大量知识点,对于专业的教学技术以及实际运用理解较弱。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也只是改变了教学方法的形式,并未真正转变教学理念,而学生在此教学情况下,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此外,在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不重视,因此无法达到整体教育教学要求。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式
(一)重构教学体系,奠定教学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用实际操作和知识理论教学来讲解知识,此时,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建议教师从教学基础性内容、重难点以及理实结合的角度,重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层次。
1.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层
设计目标:指导基础性知识学习,为实操奠定基础。
设计内容: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综述(简称“综述”);技能相应典型案例(简称“案例”)。
综述主要包含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礎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相关内容,了解计算机运行原理,为后续深层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主要是以基础技能为核心的相关应用性内容,即在讲解了计算机运行原理等理论知识后,以知识与实操的抽象融合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魅力,同步引导学生深刻掌握计算机运行及应用原理,建立专业整体印象。
基础层教学实践中,建议教师从“理实结合”角度,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论性内容与案例中的操作内容结合起来,穿插教学,便于借助形象化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逐步深刻了解计算机技术后,能够自觉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后续学习奠定积极的情绪基础[4]。
2.计算机基本操作层
设计目标:在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操培养计算机程序思维,进一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设计内容:办公自动化软件运用及相关方面的内容,该部分是整体计算机基础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
对比基础层教学,建议教师重视在操作层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实操教学。同样可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按照案例中的步骤自行操作,全面熟悉现实中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行总结学习经验,针对自己擅长或不擅长之处予以合理化总结,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原因,通过自主探寻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向教师求教等解答困惑,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此外,教师还应以适当的趣味调整为目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予以相应优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效,具体可参考后文中的“竞赛模式”等。
3.计算机专业知识高级层
设计目标:拓展计算机知识,引导学生迁移学习。
设计内容:计算机各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学习,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活动等方式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操作验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本层构建中,应以前两层为基础,在学生已经较全面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具备一定操作能力后,通过本层教学实现“拔高”目的。即在前两层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实习、基地创造性实践等方式,启发学生创新、创造,引导学生自觉对比课上所学与企业实习内容,对相应知识与技能进行以实践为参考的深刻认知,甚至能够借此形成带有较高技术研究价值的观点,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并尝试在自主实践中适当加以验证,寻求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的突破。
不仅如此,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场地以及技术支持等,创造更多机会尝试验证“新发现”。为充分发挥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的作用,鼓励学生依据所学及在企业工作中积累的现实经验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理性、客观、富有挑战性的思想品质。这将成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的可靠动力,推动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不断向前,实现技术突破。
(二)明确教学目标,打破传统教学壁垒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明确了教学体系基本架构。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还应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以目标为指导,保证课程有效、有序开展。具体还需依据计算机课程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确保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提高通识技能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见表1)。计算机技术学习中思维培养很重要。学生在逐步探清计算机技术的运行原理,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加以验证、分析,是学好计算机技术的关键[5]。
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融入思维培养内容,或者以思维培养为暗线,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增强知识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探查。同时,教师更高效地利用课上及课下时间,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导,在促进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
(三)融合竞赛模式,培养学习兴趣
目标明确、内容重构,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为学习动机。学生如何看待计算机技术、看待学习技术过程,直接影响兴趣发展。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体系构建与现实基础,以辅助学生树立积极学习动机为准,对教学形式等予以适当创新。结合专业、职业发展需求,合理设计趣味性活动,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效果。
如运用项目式教学法,从实践与研究并行角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竞赛活动。自行制定项目计划,针对计算机某方面知识,如程序设计方法加以研讨,得出关键结论,并自行设计验证方案,尝试自主论证结论的可靠性。对比各组项目计划制定、执行以及推进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次数、效果等,决出名次。学生也可以分析、借鉴、改进、创新相关案例中应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项目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6]。
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专业理论知识竞赛或实战操作竞赛,引导学生自觉延伸所学内容,以赛促学。在竞赛期间,为了增强比赛的竞争力,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学习的盲点进行总结,运用自主深入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及时与老师沟通、利用互联网答疑解惑、比赛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项目,最终达到提高专业能力,为就业提供动力的效果。不仅如此,学生在自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感官能力,辅助理解竞赛环节涉及的各类内容,不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也会有一定的延伸,在目标导向下,思维延伸速度与深度将不断扩大,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立足综合实践,提高学习效能
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求创新,建议教师在重构教学框架,整合教育资源以及创新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立足实践创新,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创新教育课程构建见图1。
上述提到建立实践基地,从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角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进行以市场為导向的专业实践培训,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中更多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深化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及技能应用技巧,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为就业、创业或者更高程度的技术深造、研发奠定基础。
在基地活动中,融合双创思想,为学生提供双创实践、探索机会,给予学生创业指导及计算机技术创新创业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式活动推进整体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各自研发新项目。学生可相互借鉴或向教师求助,以更多收集、整理、分析市场数据为参照,合理规划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如以“环保智能科技”为主题,引导学生就当前的环保局势,分析判断未来环保发展方向,分析计算机技术在环保监测、数据分析领域的应用,以智能环保监测软件的开发为核心,组织团队开展项目研究活动,并将研究成果、作品获奖情况等纳入学历证书认定范围及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中,以此敦促学生重视计算机技术创新创业实践,以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
此外,建议教师以多样化的评比测试手段,对学生日常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等予以合理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测验题库:题库涵盖了所有的教材,除选择题和填空题之外,还有部分实践题。题库完全向学生公开,以促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线进行实践和操作。二是采用网上测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随机抽取。三是学生的综合成绩按日常实验成绩的20%、综合设计实验成绩的20%,以及网上测试成绩的60%计算。四是融入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双测评模块。学校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公布在在线系统中;企业教师对学生在企实践情况予以评价,同样在系统中公布评价结果。双师共同监督、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行为,给出理论、实践及创新等多维综合评价,公布在系统中。这种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好地运用知识,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为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议教师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特点、当下的社会环境,采取最为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促使大学生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不断提升,为今后的个体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除依据社会发展、教学需求及学生成长需求等构建三层计算机教育体系外,还应在确定教学方向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模式,持续调动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更大的课程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卫敏,吴元斌,刘雨露.基于OBE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为例[J].科技风,2021(36):121-123.
[2]颜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以“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24):152-153.
[3]訾永所,舒望皎,邱鹏瑞,等.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诊断与改进[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04):67-70.
[4]周蓓蓓,陆卫忠,任建平,等.基于OBE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7):75-77.
[5]邓娟,周冰,聂玉峰.线上线下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优化与评价应用——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2):175-177.
[6]李明,王荣秀.基于“SPOC+对分”混合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0):227-228.
[7]吴迪.基于TPACK框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以“页面布局之设置页眉页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9):235-236+252.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