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文学作品,培养史料实证

2024-04-14茂名市第一中学

师道(教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史料文学作品诗词

文/茂名市第一中学 刘 俊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找来很多的史料展示给学生去思考,从而提炼信息得出历史解释。然而这样的史料教学真的有效吗?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史料的搜集和使用是老师一手包办的,学生没有参与,史料未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过多的史料堆砌未必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很明显这是与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本位的方向相悖的。真正的史料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史料的搜集辨别和选择使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能力。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史料类型多样,类别丰富,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等都是可以作为认识历史的资料,可以说史料是浩如烟尘。而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又很繁重,课余时间很少,没有精力去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实物史料对于全寄宿的高中生而言是很难接触的,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更是鲜有机会了解,唯有文献史料是他们能够多接触的,而文献史料的诸多种类中,学生更为便捷掌握的是文学作品,读了十年书,到了高中,相当多的学生是有着不错的文学储备,即便是没有课外阅读的学生,语文课堂中要求掌握的名家名篇也是不少的。所以,在调动学生参与史料研习的多次尝试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来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是非常感兴趣的。

通常我提出对于某个历史概念的理解或者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他们就能很快速地从所熟知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对应的内容,从而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自发进行探讨。比如:在讲到东汉末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时,学生特别激动,纷纷谈起了《三国演义》中相关经典篇章,对于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大战等侃侃而谈。而我只需要在适当时候提问引导他们思考总结,从而轻松突破对于豪强势力,州牧割据等重难点的理解;当讲到宋代的保甲制,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有学生表示读过《水浒传》,知道晁盖曾经就是东溪村的保正,这个就是保甲制的典型体现,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户籍制度。其他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趣,发现原来看似乏味的知识居然在他们读过的经典名著中早已出现,就感觉很骄傲,也不觉得难以理解了。

不仅是小说,诗词中也是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即:史诗互证。比如:在讲到盛唐气象时,学生引用大量的唐诗来印证,完全不需要老师多讲,只是点拨他们要学会分类和概括,于是就有了学生的精彩发言。有的学生说,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描绘了当时各国使节到大明宫朝拜皇帝的盛况,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政治气象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有的说,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形象地展现了开元盛世的经济富庶和社会繁荣;也有的说,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从建筑的角度描述了长安城的规划有序街道整齐,坊市制的推行,可见当时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经济大都市。

有时我也会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资料,他们都能比较好的完成。比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我建议学生可以提前自主搜集一些毛主席在革命历程中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来加深对革命历程艰难险阻的认识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理解,等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分享各自的收获。学生们不仅分享了自己找到的毛主席诗词,还谈了对于诗词背后历史的认识。当然文学作品能否直接作为史料呢,对此,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学生一般都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然后我会通过高考真题训练来强化认识加深理解。比如,我选择了2022 年高考广东卷第17 题第1 问,“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其中一则材料就是小说,这道题网上给的参考答案个人认为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会建议学生回答时要辩证,既要答出小说情节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是可以作为重要史料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也要答出小说是文学作品,在作为史料使用时,要注意甄别。从而学生就能够印象深刻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文学作品是可以作为重要史料进行研读的,但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文学作品绝不是信史,作品中的史实,往往以间接的、局部的、夸张的等诸多形式来表达,不能够直接拿来作为一手史料,因此在运用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时要注意甄别,并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避免孤证不立。

猜你喜欢

史料文学作品诗词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关注诗词
史料二则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诗词之页